-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脉法
脉法
浮候
浮脉察表之实虚,尺寸俱浮太阳表;浮而紧濇是伤寒,浮而数者热不小。 【注 伤寒先辨人迎及传而变,次别诸经脉。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脉迟者不可汗。】 浮而缓者是伤风,浮大有力热易晓;浮而长大 【太阳】 合阳明,浮而弦大少阳了。 【注 浮而缓宜解肌,不可发汗。】
中候
中切阳明少阳经,尺寸俱长阳明病。浮长有力兼太阳, 【注 无汗宜发汗。】
长大有力为热甚。
【注 当解肌。】
长数有力热可平,长滑实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阳, 【注 凡弦脉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迟弦小弦微虚, 【注 内寒宜温。】
弦大弦长滑热甚。
【注 热甚宜解。】
沉候
沉脉察里虚与实,尺寸沉细属太阴。沉微少阴微缓厥 【阴】 ,沉迟无力阴气深。 【注 脉沉微、沉细、沉迟、沉伏无力,为无神,为阴盛而阳微,急宜生脉回阳。】 沉疾有力为热实,养阴退阳邪不侵。 【注 脉沉疾、沉滑、沉实有力,为有神,为热实,为阳盛阴微,急宜养阴退阳。大抵沉诊之法,最为紧关之要,以决阴阳冷热,用药生死在于毫发之间,不可不仔细察之。凡脉中有力为有神,可治;无力为无神,难治。又尝论伤寒脉非一端,阴阳俱紧濇,伤寒也。若前伤寒,郁热未净,重感于寒则变为温疟。阳浮阴弱伤风也。若前伤风,蕴热未已,重感于风则变为风温。阳濡阴急,当夏先伤湿而后伤暑,乃湿温脉也。阳浮阴濡,当春先伤温气而后感风,乃风温脉也。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温毒脉也。当春夏感热而又遇湿热,两热相合,故温毒发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湿温脉也。长夏先伤湿而后伤暑,阴阳俱盛,温疟脉也。先伤风寒,余热未净,重感于寒所致。若脉阴阳皆沉,而证似太阳者,乃冬时天暖,温气所犯。或同病异名,或同脉异经,病皆起于中宫湿土,与伤寒相似,不可不辨。】
杂病脉法
以所集杂病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 【注 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捷径》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 中寒紧濇,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注 阳紧,寒在上焦作吐;阴紧,寒在下焦自利。阴阳俱紧,上下皆受寒,法当无汗。反自汗者,亡阳不治。】 伤风之脉,阳浮阴弱。邪在六经,或弦而数。 【注 阳浮,卫中风。阴弱,荣气弱也。邪在六经者俱弦。】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洪芤迟,体状无余。 【注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伏,皆虚类也。】 暑热病剧,阴阳盛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濇。汗后躁大,死期可刻。 【注 得汗后,脉躁大者固死。入里七八日,脉来不躁数而濇小者,亦死。】 温脉无名,随见诸经。未汗宜强,虚缓伤生。 【注 温脉随各脏腑所见而治。未汗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已汗表证不退,脉强急者死。或入里腹痛甚,下利者死。】 湿脉濡缓,或兼濇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 【注 浮缓在表,沉缓在里,或弦缓,或浮缓,风湿相搏。】 脉紧而濇,或浮而弦,或芤而虚,是为燥证。 【注 濇主燥。风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虚。】 虚火数浮,实火沉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 【注 脉浮洪数无力为虚火,脉沉实大有力为实火。如洪数见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关肝火,右关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火。】 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饮食,滑疾浮沉。内伤劳食,数大濇侵。右关缓紧,寒湿相寻。右关数缓,湿热兼临。数又微代,伤食感淫。 【注 心脉变见于气口,肝木亦挟心火之势,而来搏肺金,故大。如急数,为无力不禁耳。内伤轻者,右关沉滑;内伤重者,气口浮滑。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濇,濇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右关脾脉,数中显缓,且倍于各脏,此劳役轻而伤饮食,湿热重也。数多燥热,缓多湿热。若脾脉大数时微缓一代者,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也。】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濇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注 滑者多血少气,濇者少血多气。尺脉濇坚,血实气虚。尺脉细微,气血俱虚。脉细代者气衰,绝者气欲绝。伏濇难治,几于欲绝也。】 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 【注 脉得诸濇濡弱为亡血。脉浮,面白色薄者里虚亡血。脉来轻轻,尺中独浮,目睛晕黄者,为衂血。或沉弦而虚,面白、短气、目瞑、小腹满者,因劳衂血。太阳脉大而浮者,衂吐血。如悬钩搏手,或沉弦者,衂血。肺脉弦急者,咳而吐血。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肠澼下脓血。脉弦绝则死;滑大则生。血温身热者死。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 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濇伏,痰饮中节。 【注 痰饮脉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饮有喘不弦。若双弦者,乃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若浮弦大实者,膈有稠痰,宜吐。久得结脉,或濇或伏者,痰饮胶固于中阻滞节止脉道故也。】 郁脉皆沉,血芤气濇。湿郁缓沉,热乃数极。痰郁滑弦,滑紧因食。郁甚则滞,或结代促。 【注 六郁脉皆兼沉,甚则伏,又甚则结促代。惟有胃气可治。在上则见于寸,在中则见于关,在下则见于尺。左右亦然。】 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怯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余。痨瘵脉数,或濇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注 虚损者,因虚而有伤损也。虚劳者,因虚而不禁劳,因劳而愈虚也。痨瘵者,劳极也,即五劳六极也。痨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诸虚脉,多寸关弦大而尺微濇,有火则尺亦大。大者正气虚而邪气盛也。弦者中寒也。若大而无力,阳气虚也。大数无力,阴血虚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痨证骨蒸潮热,盗汗,咳嗽见血,或泄或不泄,惟肉脱甚,脉数细而濇者死。古云:微数不成,病不名劳。】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头晕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濇。数大火邪,虚大久极。先里气痰,次随证脉。头痛阳弦,浮风紧寒。热必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带濇。痰厥则滑,肾厥坚实。 【注 六经脉证同伤寒,《见病机诀》云:头痛短濇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眼本火病,心肝数洪。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注 左寸脉洪数,心火炎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关俱弦洪,肝木挟相火之势而来侮,所以不胜之金而制已所胜之土也。】 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濇气凝,数实热塞。此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尺相同。或两尺数,阴虚火冲。 【注 若左寸洪数,心火炎也。两尺洪数,相火炎也。其人必梦遗,耳鸣或聋。】 右寸洪数,鼻衂鼻齄。左寸浮缓,鼻涕风邪。 【注 鼻流清涕。】
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注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右寸洪数肺热。左关弦数而虚,胆虚甚。洪而实肝热。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兼洪数者口疮,或为木舌重舌。脉虚者,中气不足。】 齿痛肾虚,尺濡而大。火炎尺洪,疏摇豁坏。右寸关数,或洪而弦。此属肠胃,风热多涎。 【注 尺洪大而虚者,肾虚齿痛;动摇疏豁者,相火上炎也。右寸关洪数或弦而洪者,肠胃中有风热也。】 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濇而少,酒后风袭。 【注 寸沉而弦,沉则主骨,弦则主筋,沉则为肾,弦则为肝。汗出入水,因水伤心,故历节痛而黄汗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或尺濇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濇而紧,三脉乃备。 【注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而痛痹。脉濇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 斑疹沉伏,或散或无。阳浮而数,火见于躯。阴实而大,热蒸在肤。 【注 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皮肤,故脉伏。火盛于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濇难。右关微濡,饮食伤脾。左关弦短,肝极劳疲。肺脉浮短,咳嗽与期。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濇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厄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称停。 【注 外证肌瘦肉脱,发热作泄,内脉沉急者必死。】 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濇,代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注 右关滑为霍乱吐泻。脉濇结代伏,虽因痰食阻滞,不可遽断以死。然但可乍时一见,渐滑大为吉。诀云:霍乱之候脉微迟,气少不语大难医。脉弦甚者亦死。洪滑者热;弦滑者膈有宿食留饮,宜吐。】 心痛微急,痛甚伏入。阳微阴弦,或短又数。紧实便难,滑实痰积。心痹由背,脉微而大。寸沉而迎,关紧数锐。 【注 阳微,虚在上焦,所以胸痹痛。心痛者,脉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腹痛关脉,紧小急速。或动而弦,甚则沉伏。弦食滑痰,尺紧脐腹。心痛脉沉,沉细是福。浮大弦长,命不可复。 【注 脉细小紧急速,腹中刺痛。尺脉紧实,脐及小腹痛者,宜利。若尺脉伏者,小腹痛有瘕疝。】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微虚乏。弦迟宜温,紧小下夺。弦浮吐之,弦紧汗发。亦有死者,脉散且歇。 【注 疟虽病久虚极,脉微似乎不弦,然必于虚数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凡汗吐下,脉弦而小紧,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宜下;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宜发汗,针灸;浮大者宜吐。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此汗吐下法,推之百病皆然。】 痢脉多滑,按之虚绝。尺微无阴,濇则少血。沉细者生,洪弦死诀。 【注 肠澼下痢,虽忌身热,亦忌厥冷。】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濇衰劣。 【注 胸痞多有痰火,故寸滑且大。右关弦迟或伏者,肝乘脾虚生涎,气郁不舒。微反在上,濇反在下者,气血虚也。微则气衰多烦,濇则血少多厥。】 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注 微小者生,浮弦者死。犯五虚证者亦死。】 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膈有痰热。 【注 时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濇,证属虚弱。 【注 因阳明经内蓄热、或因渴饮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饥伤饱、或醉饱房室发黄者,其脉多沉。因暴热浴冷,酒后当风,其脉多浮,大抵酒疸。沉弦或细,久为黑疸。趺阳脉迟,食不敢饱,或紧数者胃热消谷。挟寒则食罢反饱,名谷疸。尺脉浮为肾伤,趺阳脉紧为脾伤。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肿之证,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濇。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注 阳脉必见阳证,阴脉必见阴证。沉细,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则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可生,虚小危急。 【注 以关为主。】
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微濇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注 急疾虚浮,时时遗精者死。】 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为气滞,弦大损肾元。或浮而紧,风寒所缠。湿伤濡细,实闪挫然。濇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注 尺脉沉,腰背痛,时时失精,食少。脉沉滑而迟者可治。】 疝脉弦急,积聚所酿。察其何部,肝为本脏。心滑肺沉,风疝浮荡。关浮而迟,风虚之恙。阳急为瘕,阴急疝状。沉迟浮濇,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牢急者生,弱急者丧。 【注 疝本肝经,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紧急则不欲食,弦紧出搏则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为风虚,迟为寒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心胃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浮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浮则病肝风疝。】 脚气之脉,浮弦为风。濡湿迟寒,热数且洪。紧则因怒,散则忧冲。细乃悲过,结为气攻。两尺不应,医必无功。 【注 左尺不应难痊,寸口无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紧洪数,阳盛阴惫。血虚濡散,劳则浮迟。短浮莫治,数大难医。 【注 浮则卫虚,短则荣竭,故不治也。数大火炎,亦不治也。但叔和又云: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命殂须努力。何耶?盖初起数大而不坚实者,火犹可伏。虚小即浮短也。会其意亦不相反。】 燥结之脉,沉伏勿疑。热结沉数,虚结沉迟。若是风燥,右尺浮肥。 【注 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两胁疼痛,脉必双弦。紧细弦者,多怒气偏。沉濇而急,痰瘀之愆。 【注 双弦者,肝气有余。肝脉急而胁下有气,支满引小腹痛,时小便难,苦目弦、头痛、腰背重、足冷,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沉濡濇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多饮水而涎溢入肌肤肠外。或兼搏手坚急,面色不泽者,瘀血也,或因坠堕使然。】 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虚濇其亡。 【注 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濇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濇。芤则便红,数则黄赤。便难为癃,实见左尺。 【注 小便不利难来者为癃闭,乃膀胱热极,故脉实。】 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结沉,痼则浮结。又有症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症坚。沉重中散,食成癖痃。左转沉重,气症胸前。若是肉症,右转横旋。积聚症瘕,紧则痛缠。虚弱者死,实强可痊。 【注 脉沉伏而细,在寸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小肠;尺微积在气冲。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左积在左,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肝积脉弦而细;肺积脉浮而毛;肾积脉沉而急滑;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脾积脉实而长,食则多吐。《内经》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有积在中,名心痹,得之思虑。白脉喘而浮,有积在胸,名肺痹,得之醉而使内喘,谓脉至如卒喘状也。青脉长而左右弹手,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黄脉大而虚,有积在腹中,名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积。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症积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也。转者横也,脉转而横主腹,有积或在胁下。积聚脉亦大同。故《难经》曰:结微则积微,结甚则积甚。脉伏结者为积聚,浮结者为痼疾。如积聚脉不结伏,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者,死。】 中毒洪大,细微必倾。尺寸数紧,钗直吐仍。此患蛊毒,急救难停。 【注 钗直者,脉直如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