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胁门
胁门
七福饮 治证同上。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白朮炒,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枣仁炒,二钱 远志制,三五分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大营煎 治劳倦伤肝脾气血而胁痛者。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朮;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大和中饮 治食积胁痛。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肉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右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胀甚者,加白芥子;胃寒无火或恶心者,加炮干姜一二钱;疼痛者,加木香、乌药之类;多痰者,加半夏。
决津煎 治妇人血滞胁腹连痛者。
当归二三钱 芍药 茯神各钱半 陈皮八分 熟地三五钱 枣仁炒,二钱 远志制,三五分 炙甘草一钱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如经水过期,兼痛滞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钱。
连翘败毒散 治内丹并一切肿毒。
当归 连翘 黄芩 生甘草 麦门冬 木通 柴胡 前胡 黄连 生地 右姜二片,枣一枚,水二锺,煎服。
败毒流气饮 【《疮疡全书》,下同】 治上下肋痈。 紫苏叶 桔梗 枳壳 防风 柴胡 生甘草 川芎 白芷 白芍药 当归 羌活 白茯苓 乌药 陈皮 右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内托流气饮 治前证。
人参 黄芪 厚朴 生甘草 紫苏叶 桔梗 枳壳 白芍药 当归身 防风 乌药 白芷 川芎 右姜三片,枣一枚,食前服。
紫金丹 一名神仙解毒万病丸,又名追毒丸,又名玉枢丹。治一切痈疽肿毒。 文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三两 麝香三钱 山慈姑去毛皮,洗净,二两 红芽大戟洗净两半 续随子去壳研细,以纸包压去油,再研,一两 右各另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和合,于木臼中杵千余下,每料分作四十锭,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勿令妇人、孝妇、不具足人及鸡犬之类见之。合宜珍重,否则无效。
活命饮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滴乳香研 防风 白芷 贝母 赤芍 花粉 当归尾 明没药研 皂角刺炒 穿山甲酥炙 甘草节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右为粗末,大者四两,小者二两,作一剂,无灰酒十茶锺,疮小五茶锺,入有嘴瓶内,以厚纸封口,勿令泄气,煎至三大锺,去滓,作三次服,接连不断,随疮上下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三五杯。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八珍汤 治胁痈已溃诸证,调和荣卫,顺理阴阳,滋养气血,进美饮食,和表里,退虚热,为气血俱虚之大剂也。 川芎 白芍药 当归 熟地黄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栀子清肝汤 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遂成胁痈,或寒热甚,胸满,口苦舌干。 牛蒡子 柴胡 白芍药 石膏 当归 川芎 山栀 丹皮各一钱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服。
一粒金丹 治一切恶疮痈肿,无名肿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钱五分 右为细末,照秤分数和匀,用黑肥枣个半,去皮捣烂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多。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
防风通圣散 治腰胁丹毒疮疡,解暑月热毒,或遍身头面恶疮。 芍药焙 芒硝 滑石煅 川芎 大黄酒炒 桔梗 石膏煅 荆芥 麻黄各四分半 山栀 白朮 连翘 当归 薄荷叶 生甘草 防风 黄芩焙,各八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服。按此方非表里具实,大小便秘者,恐不可用,宜审之。
胜金丹 治痈疽肿痛。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蟾酥一钱 通明雄黄 辰砂飞 乳香研 没药研 血竭研,各一钱半 全蝎泡炙 天龙去头足,炙 穿山甲炙,各三钱 僵蚕炙,去丝,五钱 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托里消毒散 治胁痈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 川芎 白芍药 黄芪 当归 白茯苓 白朮 金银花各一钱 白芷 甘草 皂角刺 桔梗各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参。
单方
胁下痃癖,煮黄丸:用雄黄一两,巴豆五钱,同研,入白面二两,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二十四丸,浆水煮三十沸,入冷浆水沉冷,吞下,以利为度,如神。【《保命集》】
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外台秘要》】
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内吃羊肾粥,十日愈。【《得效方》】
酒癖胁胀,时复呕吐,腹有水声:川芎藭、三棱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济总录》】
心烦胁痛,连胸欲死者:香薷捣汁一二升服。【《肘后方》】
腹胁积块:风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焙极热,稍冷,入大黄末一两,炒热,入桂心末半两,略炒,下米酢搅成膏,摊布贴之。 又方:大黄二两,(石卜)硝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和贴之。或加阿魏一两,尤妙。 【《丹溪心法》】
胸胁痛:用薏苡根銼煮浓汁,服三升,乃定。【《肘后方》,下同】
腰胁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顿服。
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用生姜一斤,捣滓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槌法》】
胁下刺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下,神效。【《袖珍方》】
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日三。【《圣济总录》】
鬼击之病,胁腹绞痛,或即吐血、衄血、下血,一名鬼排。白犬头取热血一升饮之。【《百方》】
胁风痛:用枳实煎服,末服,并佳。【《本草》,下同】
两胁痛:用枳壳煎服,末服,并佳。
痰饮结聚,两胁胀痛:旋覆花水煎服之。
风胁痛:防风水煎服之。
瘀血在胁下坚痛:蛴螬焙,为末,和酒服。
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茴香捣汁一合,投热酒一合,和服。【孟诜】
胁骨疼痛,因惊伤肝者:枳壳二两麸炒,桂枝生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本事方》】
胸胁痛满:羚羊角烧末,水服方寸匕。【《子母秘录》】
针灸
《素问》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月少)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风寒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灵枢》曰: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足少阳之筋,其病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蹺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其病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中 原作「口」,据《灵枢》经筋篇改。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秋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冬痹也。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热病胸胁满,取之涌泉。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稸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人迎 原作「大迎」,据《灵枢》卫气失常篇改。、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凡此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臃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渍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甲乙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胁下动脉、胆俞主之。 胸胁榰满,痛引胸中,华盖主之。
胸胁榰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逆气上烦心,紫宫主之。 胸中满不得息,胁痛骨疼,喘逆上气,呕吐烦心,玉堂主之。 胸胁榰满,膈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 胸胁榰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淅恶寒,神封主之。 胸胁榰满,膈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廊主之。 胸胁榰满,喘满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气户主之。 胸胁榰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胸乡主之。 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胸胁榰满瘈瘲,引脐腹痛,短气烦满,巨阙主之。 伤食胁下满,不能展转反侧,目青而呕,期门主之。 胸胁榰满,劳宫主之。
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
暴胀胸胁榰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 胸胁榰满,恶闻人声与木音,巨虚、上廉主之。 胸胁榰满,寒如风吹状,侠溪主之。 胸胁榰满,头痛项内寒,外丘主之。 胁下榰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金匮要略》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千金方》曰:通谷、章门、曲泉、膈腧、期门、食窦、陷谷、石门,主胸胁支满。本神、颅息,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肝腧、脾腧、志室,主两胁急痛。肾腧,主两胁引痛。期门、缺盆,主胸中热,息贲,胁下气上。支沟,主胁腋急痛。腕骨、阳谷,主胁痛不得息。窍阴,主胁痛咳逆。临泣,主季胁支痛,胸痹不得息。阳辅,主胸胁痛。环跳、至阴,主胸胁痛无常处,腰胁相引急痛。太白,主胸胁胀切痛。胆腧、章门,主胁痛不得卧,满、呕无所出。大包,主胸胁中痛。华盖、紫宫、中庭、神藏、灵墟、胃腧、侠溪、步廊、商阳、上廉、三里、气户、周荣、上脘、劳宫、涌泉、阳陵泉,主胸胁拄满。膺窻,主胸胁痈肿。中脘、承满,主胁下坚痛。关元、期门、少商,主胁下胀。尺泽、少泽,主短气胁痛心烦。 《医学纲目》曰:伤寒胁痛,取支沟、阳陵泉。 胁痛取悬锺、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外关,三里,此一穴正取。 闪脞胁痛,取支沟、章门、中封、阳陵泉。 怒气胁痛,行间。
伤寒后胁痛,期门。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取期门四分,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行间、丘墟、涌泉。 胸胁痛,取期门,沿皮三寸;支沟、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取公孙、三里、太冲、三阴交。 腰胁痛,取环跳、至阴、太白、阳辅。 胁肋痛,取支沟透间使,泻之;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胁痛,取阳陵泉。
《古今医统》曰:胁痛,刺关元,仍服小柴胡汤。 《景岳全书》曰:治卒胁痛不可忍,用蜡绳横度两乳,中半屈绳,从乳斜趋痛胁下,绳尽处,灸三十壮;更灸章门七壮,丘墟三壮,可针入五分。
导引
《养性书》曰:以手交项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保生秘要》曰:胁痛先念痛处,想火烧之。 气虚血弱,濇干肝则肝气不顺,搠胁而痛,春月木旺,宜常嘘吸为补泻之法,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朮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袪一年不正之气。大抵阳气初升,景物融和,当眺览园林,寻春郊外,以畅春生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