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门

  胡麻,长肌肉,肥健人,蒸曝久服,妙。
  大豆黄末,补劳瘦,肥健人,炼猪膏和丸服之。又鴈脂和丸服,亦可。
  蔓菁子,令人肥健,蒸晒作末,酒饮任下二三钱,其根作羹常食佳。
  韭薤俱能肥健人,作葅常食,并佳。
  人乳汁,治瘦瘁,令人肥白悦泽,可久服之。
  人胞,即胎衣也,主血气羸瘦,能肥人,蒸熟和五味食之;或合滋补药,和丸久服,尤佳。
  牛乳,补羸瘦,肥健人,作粥常食,佳。
  黄雌鸡,治羸瘦着床,能肥人,煮烂作羹服,甚良。
  羊肉,治瘦病,能肥健人,或煮或烧,常食,佳。
  黑牛髓,治瘦病,能肥人,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之,佳。
  茶久服,去人脂,令人瘦,太肥者可服。
  赤小豆能瘦人,久服令人黑瘦枯燥,肥盛者可服。
  人太肥,欲得瘦轻健,取冬瓜长食,作羹作葅,佳。欲肥则勿食。
  桑枝茶,逐湿令人瘦,过肥者宜久服之。
  昆布,下气,久服瘦人,作臛作菜常食佳。
  肌肉麻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
  身体麻木:芥子末酢调涂之。 【《济生秘览》】
    针灸

  《素问》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病有在皮肤者,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暑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灵枢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肉之病也?伯高曰: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肉有柱,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甲乙经》曰: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疟,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夫突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医学纲目》曰:凡夏感风寒湿者,为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脾,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取太白、三里。
    医案

  《儒门事亲》曰:郾城梁贾人,年六十余,忽晓起梳发,觉左手指麻,斯须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须头一半麻,比及梳毕,从胁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问他医,皆云风也。或药或针,皆不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脉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濇痹也。不可纯归之风,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后以辛凉之剂调之,润燥之剂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戴人曰:病根已去,此余烈也,方可针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针之,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起,向下卧针送入,指间皆然。手热如火,其麻全去。昔刘河间作《原病式》,常以麻与濇同归燥门中,真知病机者也。
  《卫生宝鉴》曰:张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证皆宜灸刺。谓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渐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薛己医案》曰:一产妇两手麻木,服愈风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热作渴,自汗盗汗。余谓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数剂,诸证悉退;又数剂而全愈。但内热,用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妇人元气素虚,劳则体麻发热,痰气上攻,或用乌药顺气散、祛风化痰丸之类,肢体痿软,痰涎自出,面色痿黄,形体倦怠,而脾肺二脉虚甚,此虚而类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十全大补汤,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寻愈。
  《证治准绳》曰: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俱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时烦燥,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观其色脉,形病相应而不逆。《内经》曰:阳病,开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静,重。又云:诸脉皆属于目。《灵枢》曰: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知其阳衰而阴旺也。且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校之则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为绳紧缚之人,释之觉麻木作而不敢动,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风邪,乃气不行也。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知其经脉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秋凉在外,湿在上作也,当实其皮毛以温剂。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非五脏六腑之本有邪也。补气升阳和中汤主之。
  李夫人立冬严霜时得病,四肢无力痿厥,乃湿热在下焦也。酢心者,是浊气不降,欲满也。合眼麻木者,阳道不行也。开眼不麻木者,目开助阳道,故降寒之气少退也。头旋眩运者,风气下陷于血分,不伸越而作也。温经除湿汤主之。
  大理少卿韩珠泉遍身麻痹,不能举动,求治于予。予以神效黄芪汤方加减授之,用芪一两二钱,参、芍各六钱。他称是,一服减半。彼欲速效,遂并两剂为一服之,旬日而病如失矣。予以元气初复,宜静以养之,完固而后可出。渠不能从,盛夏遽出,朝见谒客,劳烦屡日,偶从朝房出上马,忽欲坠仆,从者扶至邸寓,邀予视之,予辞不治,数日而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