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门

     圆翳

  圆翳初起,如轻烟薄雾,不痛不痒,渐而失明,名曰内障。或先病一目。后则俱病,此是脑脂流下,肝风冲上。宜以金针拨之,服防风散。
     冰瞖

  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濇。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宜服还睛丸。
     滑瞖

  滑翳初患,不痒不痛。先病一目,后乃相牵。渐渐失明,有翳如水银珠子。亦由脑脂流下,肝风上冲。宜决明散。
     濇瞖

  濇翳先病一目,后两目俱病。如云雾朦罩,不见三光。阴看则大,阳看则小,瞳人欲散。宜还睛丸。
     散瞖

  散翳初因风热上攻,久而生翳,渐而失明,其翳如云雾布散太虚,满如帛蒙物,遂成内障。宜服蝉花无比丸。
     浮瞖

  浮翳初患一目,久则俱病。亦因肝风上冲,脑脂流下。翳如银色。宜服坠翳丸。
     沉瞖

  此因肝脏劳热,常见黑花,年久凝结成翳。色青白,瞳人若沉,如在水中。宜还睛丸。
     白翳黄心

  此由劳伤太过,虚热上攻。有时昏蒙不能辨物,久成内障,白翳中黄。宜服参茯还睛丸。
     横翳

  此证瞳人有膜,青白色,其翳上下皆平,中有如横剑之状。宜服还睛丸。
     枣花

  此证头旋脑热,痛痒不休,眼前常见黄黑花,眼中有翳,参差如枣花。宜服参茯还睛丸。
     黑圆翳

  此证头旋脑热,眼黑生花。肝胆积热,风火上冲脑脂结成。翳如烟色,隐隐深沉,如水之中,不能视物。宜服泻肝散。
     偃月瞖

  此证为肝肾俱劳,致生翳障如偃月,白色不能辨物。服坠翳丸。
     五风变化

  此证乃是虚劳内热,呕吐伤睛,脑热生风,令目失明。初觉,宜服除风汤,后服补肾丸。
     惊振

  此因五脏虚劳,肝气内促,热上冲脑,毒气流下眼中而成白翳,故成内障。宜服镇肝丸。
     雷头风

  此证因热毒上冲于头及面目、颈项俱肿痛,故曰电头风。久而毒气入目,致令失明,瞳人渐大。宜服泻肝散。
     高风雀目

  此因脏腑热极,肾水不滋,金不制木,肝气损目,久则变为青盲不见。宜服泻肝散。
     绿风

  此证头旋额痛,眼内多赤,常见红黑不定,皆因肝风热盛,致令瞳人绿闭,久则无见。宜服还睛丸。
     乌风

  此证不痛不痒,渐渐昏暗,是由气濇使然,真如乌风。宜服补肾丸。
     青盲

  此证多因酒色太过,内伤肾气,不痛不痒,渐失其明,眼目俱不伤损,有似常人,只因一点肾气不充,故无所见。有谓瞳人反背,有谓翳膜遮蒙,皆非也。宜服还睛滋肾之药。
     黑风

  此证头旋脑痛,眼濇生花,往来黑晕。乃是肝脏虚劳,致使失明,瞳人渐小。宜补肝丸。
     黄风

  此证多因胃火太盛,上冲头目。初病痛濇,久则昏花如雾漫天,红焰煌煌,渐至失明。宜泻胃散、决明散。
     胎患

  此证因母怀孕之时,酸甘太过,酒色不禁,移毒于胎,致生目疾,或赤或烂,或膜或翳。宜服清凉散。
     伤寒热病后黑昏

  此因热病愈后,脏气未痊,余热未尽,或多食毒味,致令眼前黑暗,瞳人开大,视物不明。宜服熊胆丸。
     肝经积热

  此因肝经热甚,毒气入脑,下注于目,赤濇生翳,或聚或散,初轻而渐重。宜服酒调散、泻肝散。
     混晴

  此证初起不痛不痒,渐觉昏蒙;亦因劳神太过,热炽生风。肝邪为翳,而成内障,久则失明。宜养血泻肝散。
     胬肉攀睛

  此因心肺二经,火邪冲目,至有内眦肉息,渐起攀睛,久而不退,必定失明。宜服洗心泻肺汤,外点老膜散,及用手法去之。
     睑生风粟

  此因脾胃积热,肝木生风,致使两睑内生风粟如粟子,磨搽目珠,痛成翳障,久久渐昏,流泪不止。宜先以灯草去粟、去血,后服清脾退热除风之药。
     黑瞖如珠

  此因肝经积热,劳作肾虚,致使冷痛出泪,乌睛上边黑翳凸起如珠。宜服除风汤,后服补肾丸。
     花瞖白陷

  此证初患头痛,肿濇,泪出难开,眼中白翳如碎米,或如鱼鳞,陷凹。为肝风太盛,血气俱虚。宜用疏风活血汤,外点熊胆膏。
     冰霞深瞖

  此因肺热肝风,致令黑睛生白翳,如冰霞之象。不宜钩割,宜服茺蔚子散。
     膜入冰轮

  此证虚劳之过,肝脏风热,年久乌睛变为白衣,渐入冰轮。若有血根、血筋,难治。宜服活血汤、镇心丸。
     钉翳外障

  此因心火肝风,上炎入目,致使赤肿有泪,怕日羞明,疼痛太甚,生翳如钉。高突如粟。宜服除热泻心汤,后服定志丸。
     玉瞖浮睛

  此因热郁不退,使生白膜,如玉凝睛,或痛或肿,久则满睛失明。宜服退翳汤。
     逆顺生翳

  此因五脏虚劳,风热壅蔽,时常赤肿,至渐生翳,或从上生,或从下生,上下交贯,甚则厚如胬肉,侵及瞳人。白睛红者先服知母饮,后服补虚人参丸。
     鸡冠蚬肉

  此因脾胃积热,毒气入脑而流于目,以致目生肉翳,如鸡冠蚬肉之状。钩割可去。宜服茺蔚子丸、搜风汤。
     两睑粘脓

  此因脾胃热毒,壅于胞,致使两睑濇赤,多眵如脓,或眼皮番出,眦角不开。宜服凉血活血汤,外用消风汤洗。
     胞肉凝脂

  此因脾胃伏热,风邪上冲,久则眼胞内生肉翳如粟米,破烂如桃胶之象,虽内服药,必先去余肉及瘀血,点退毒膏方可。
     拳毛倒睫

  此因脾肺热壅,致令眼弦痒濇,日以手揩,以致倒睫;有因劳倦思虑太过,致令脾气下陷而睫倒,则毛拳反内,眼珠受害,渐生翳膜,久而不起,必致失明。宜以方法健起眼皮,先服细辛汤,后服补脾药。
     碧瞖

  此因风热久亢而生碧翳淡青色于黑睛上,不痛不痒,久则失明。宜服过翳散。
     鹘眼凝睛

  此因五脏风热结积而然,所患眼目忽然疼痛,眼珠胀硬,转回不随,血气凝滞,不能荣转。宜针合谷诸穴,以引气血通流;后用摩风膏涂之;宜服搜风汤。
     神祟眼痛

  此因心火积郁,血热为病,或日轻夜重,或好恶不常,久久延患,谓之邪祟。宜服安心丸、养心补血汤。
     旋螺尖起

  此因肾水不足,肝火有余,上注目中,初觉胀痛,渐生翳子,起至黑睛,高突如旋螺。宜服泻肝散、补肾丸。
     辘轳展睛

  此因脏腑壅毒,致目之患,两睑上下。各开番反,不相遮蔽,睛出状如辘轳,惟直视不能转动。急用泻肝散、麦门冬汤。
     打撞伤损

  若因跌打伤损,积血注目者,宜敷止血药,内宜行血当归川芎汤。其或物伤眼珠突出,可从容以手轻轻托进,缓缓揉定,不可洗面及目。若有污血在面上,可用热酒淋绢,封贴面上,少时取下,血自去。宜地黄酒、除风汤。
     迎风冷泪

  此证肝风入目,阳气内伏,外面迎风,则泪随出。内风以应外风,亦各从其类也。至夏月阳气在外则不出泪,则风亦在外故也。若久而肝虚,夏月亦有泪也。宜服细辛茺蔚子散。
     白膜侵睛

  此证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先服泻肺散,后服蒙花散。
     青膜内障

  此为肝风太过,入目生青膜,蔽睛如雾如烟。此因热久生风,致有此障,久而不退,必致失明。宜点八宝散,服泻肝养金之药。
     羞明怕日

  此盖因脾经湿热郁目中,睑不能开,疼痛流泪,怕日羞明。此则内火所恶外火而然也。宜服泻脾散,及去水谷、地廓三焦湿热。
     小儿痘疮

  此因痘毒未尽,余热在目,故目害。只宜清凉解毒,不须点药。
     漏睛脓血

  此因五脏积热,毒郁不散,以致目内生疮,脓血泛流,久则清浆,因而成漏,甚者破陷失明。宜服黄芪汤。
     蟹睛突起

  此因五脏热毒所攻,至令乌睛上有黑翳突起,如蟹睛之状。初起急服桔梗饮,后服补睛丸。有用小针刺蟹睛上流出清水,以药点之而愈者。
     风牵出睑

  此因脾胃积热,肝经风盛,致患赤睑相牵,甚则眼胞掉出。治宜刺去瘀血,烙以灯隧,宜服黄芪汤。
     血灌瞳人

  此因外物触伤,不曾散行败血,以致血灌瞳人,或肿或胀,疼痛难开。不治则失明。宜服止痛没药散,后用活血散,点以七宝膏。
     眯目飞尘

  此因飞尘入目,粘贴睑皮,睛上疼痛,渗濇难开,不能睹物。治须翻出眼皮,用绵拭净,方点药。宜服宁心丸。
     天行赤眼暴瞖

  此因运气所加,风火淫郁。大概患眼赤肿,泪出而痛,或致头额俱痛,渐生翳障,遮蔽瞳人,红紫不散,必有瘀血,宜去之,可服泻肝散、镇心丸。
     天行赤眼

  亦因运气流行,忽然疼痛。泪出,鼻塞不利。初患一目,后复相传,或二七后亦不愈。不宜去血,宜服泻肝兼散邪,外用洗药。
     烂弦风睑

  此因脾胃积热,风邪相干,致患眼弦赤烂。小儿皆因胎气风热之毒。宜用碧云膏涂之,后服黄芪汤。
     暴风客热

  此因三焦积热,久则攻目,忽然白睛红肿,壅蔽乌睛,痛痒不一,泪出难开。先用洗肝散,后服补肝丸。
     睑硬睛疼

  此因风热凝滞,郁结不散,久则生翳,不能视物。宜煨盐煎洗,点以紫金膏,服活血清热疏风之剂。
     痛如针刺

  此证先惟头痛泪出,渐至痛如针刺。此是心经伏火,郁蒸太过,久则翳膜蔽睛。急宜洗洗 疑作「清」。心凉膈。
     瞳人干缺

  此因肾虚肝热,致令瞳人干缺,上下短长,斜偏不正,久而损目失明。先宜洗肝散,后服补肾丸。
     风痒难任

  皆因风热太盛,所以痒濇难任。或有迎风便痒,久则两睑赤烂。宜去瘀血,洗以煨盐,煎服补肝汤。
     黄膜上冲

  此证初患赤濇泪出,渐而白睛下边黄膜冲上乌睛,遮蔽瞳人,皆因肝风胃热所致。则宜点文推云,服泻脾散。
     赤膜下垂

  此证奋发歇年久,渐至黑睛上边生有赤膜垂下,如红霞之状,俗云倒垂帘翳。则宜点武推云,服清凉散。
     睑中生赘

  此证脾胃积久而发出,以致睑内生赘,如粟如黍,或有血块。俱以手法去瘀血,服活血清热药而愈。
     血瞖包睛

  此证多因心经热壅,肝脏虚劳,致有赤脉侵睛,赤肉拥簇黑睛,如橡斗包裹之状。有因上下睑有粟,而致有瘀血者。先去睑内瘀血,后服活血汤及退云散。
     小儿疳眼

  此证多是饮食炙煿,甘辛积热,以致脾胃成疳上攻,眼目赤濇,乌珠有翳,久渐变白。宜速治疗,若不早除,多成固疾。初服清热饮,次服五疳丸。
     早晨疼痛

  此因虚阳上攻,头风注目,早晨血气皆从上行,故虚阳得风火而势益盛,故疼痛也。宜服芎藭散,及白蒺藜散。
     午后昏蒙

  此因阴虚不足,滞而不行,血至午后则敛,而气不充其血故也,此皆阴虚肾弱。先服回阳养血汤,后服滋肾丸。
     女人血气逆流

  此证得之经血不通,气血逆行,而上攻于目,故目每害之。满眼红筋,或如血翳包睛之状,甚者血灌瞳人。治此者但只通经而目随愈,宜服破血通经之药。
     痛极憎寒

  目痛憎寒,乃为阳虚而生外寒,宜固卫气,兼治目痛。若或发热而憎寒者,必有外感,宜从羌活汤发散之,不须治目而目痛自愈。今专是科者,但见憎寒辄用附子,此之谓不知本者。
     起坐生花

  此证眼前黑花簇飞,不疼不痛,无眵无泪,盖是肾肝虚惫,气不充周,以致视有如无,睹无若有。气血不足,水木不荣。此皆不宜点药,可服补肾汤,及羊肝丸、益肾丸之属。  甫按:七十二证,古者有之,兹录之以成全书。至于论治,则又不可执于是而昧法之大纲也。夫大纲者,标本也,气血也,风火也,如此三者,目病其庶几乎。
     行血为治目之纲

  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濇,血热则目肿。所以古人治目。惟取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血。故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眛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今人亦有去血之法,惟可施于暴热暴肿,又不宜以为法之常也。何则?今人多是七情之郁火,气血之耗损,故去血太多,而目愈槁无所滋荣,病益炽矣。所以弥年不愈,终久失明,卒致不治也。为今治者,只以活血凉血为上策,而滋阴降火以收功。此盖治目之大纲,固无所损,而必收十全之功,医者不可以不审也。
     散热为治目之要

  按河间云:目病属火。故其理也,病之始起,可以峻用寒凉,或兼七情郁滞,气血停凝,以致热壅而为目病者,则当于苦寒剂中,而加之以辛温之药而发散之,导滞开郁,而气血风火,岂不从而发散者乎?故曰,散热为要。亦表里之意也。
     肿痛昏蒙

  目病发,壅肿两睑如桃,合而为一,痛不可忍者,宜用防风通圣散,下之立愈。  血气壅肿,四物汤加龙胆草、防己、防风、羌活之属。  实热上冲而痛,黄连泻火,当归补血。心烦加栀子,便秘加大黄。  久病目昏,当用八珍汤,加羌活、防风、甘菊佐之,不可服寒凉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