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门

  痘出神昏志乱,卧起不安,用宁神汤,始终可用。  痘出大便秘结,要通利不伤元气者,用胆导法。  见点,壮热风搐,毒甚者,用羌活救苦汤。
     起胀

  见点之四日则传肝经,何以知之?左眼下先肿是验。应传不传。按见点三日内应用之药,加山楂催之。  一、起胀三日内,有喷嚏,身凉之后,不甚起发者,用滋荣助痘汤。若无他证,日用一剂,极效。  一、起胀三日内,血热毒盛者,用活血消毒饮。  一、血虚不甚红活润泽,须养血为主,用加味四物汤。  一、起胀三日内,不长不生脓,或痒塌,用参芪四圣散。  一、起胀三日内干红,不起发,枯濇板呆者,外用水杨汤熏洗,内用九味羌活汤神效。迟则变成空仓,不治。  一、起胀时最忌诸秽恶。五六朝痘本美丽鼎峻,一时失防,或触腥血,或感秽臭,或远人汗气,倏忽更变,外用祛邪汤浴之,内用玉枢正气丹,烧辟秽香熏之可愈,茵陈烟亦好。  一、起胀时,痘毒在里,顶陷色白,属虚寒者,用内托散。  一、起胀时,通身冰凉,寒战咬牙,灰白不起,此元气本虚,或经吐泻之所致,急用回阳丹,有再造之功。  一、痘将起发,头面预肿,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苦汤。  一、起胀三日内,若毒火太盛,遍身忽变成黑疮,名曰痘疔,当急以银针挑出紫血,外用四圣丹贴,内服活血清毒饮,庶免成疳。  若犯此证,合下即下,合发即发,或解其里,或解其表,应变出奇,勿泥常法,悞则为患不小。  一、起胀时,痘形隐隐不能快利,或烦躁谵语,或腹痛呕吐,或痰喘恶渴,急用鸡鸣散,则毒自表出矣。  一、起胀时,痘隐伏于皮肤,或形于头面一二颗,或标于身体四五颗,上不宜补,下不宜清,此危恶不治之证,急用震蛰丹,有起死回生之功。  一、男子十七八岁,或二三十岁,破阳亏元,倏然患痘,稀少者无妨;若多密连布,欲其鼎峻充灌,势必难矣,急用天元接髓丹。  一、小儿百日里出痘,猛浪之剂,不宜妄投,只宜用蝎蝉散。  一、痘至五六朝,忽然手脚牵缩一团,此阳明经受枭毒之熬铄,而筋络不能荣血以滋养故也,谓之一把缚。非惊,非寒战。二三日是惊,八九日是寒战。若作惊治即伤,宜用羚羊散。  一、起胀时,身热不退,烦闷燥渴者,险证也,用败毒和中汤。  一、起胀三日,毒炽血凝,红紫干枯,或带焦黑,用清毒活血汤。  一、气血两虚,不能送毒,顶陷枯濇,用八珍汤。  一、起胀时,毒火炽盛,紫陷干枯烦躁,腹胀喘渴,急用加味四圣快斑汤,解毒发表,起死回生。  一、痘不起发光泽,泄泻腹胀寒战,身热汗出,内虚寒而外假热者,用十二味异功散。  一、起胀时,身热泻利者,用加味四苓散。  一、起胀时,身热作痢,腹痛后重者,用神效止痢汤,此必挟食积,大肠有积热,故用之。  一、起胀三日内,最忌泄泻,若用汤药不止,急用豆蔻丸。  一、脾胃虚寒,泄泻痢不止,危在旦夕,急用神效参香散。大小男妇产前产后诸药不效者,皆可用,真仙方也。人多畏粟壳,不知妙处全在此味。  一、痘因邪秽所触,伏陷而出不快,用正气汤,此方较玉枢正气丹更妙。  一、肝经邪热太盛,目赤肿,若不急治,为害不浅,用龙胆羌活汤。  一、起胀时,咽喉肿痛,用利咽解毒汤。  一、起胀三日内,口干渴呕哕,用藿香汤。  一、痘黑陷倒靥,不起不红,小便不利,用四圣散。  一、大小便不通,用通关散。
  一、起胀时,四肢冷不起发,用桂葛汤。  一、痘至五六日,毒气上壅于肺,而衄血咳嗽,用清肺汤。  一、毒火上腾,呕吐酸苦有声,用加减二陈汤。  一、痘心有黑点不甚起发,用化毒汤,化黑痘如神,此升解散迅些。  一、痘将脓,忽搔痒不止,用荆防散。见点三日,痒乃开发,不治不妨。若起胀将脓,不治恐抓破,难以摄毒。  一、小儿素有疳病成癖,遇出痘至四五日,疳气制住不红活,色白作热,或腹胀痛,或呕泻,补则愈助疳气,清则有碍血脉,当用消疳汤一两剂。  起胀时,干呕不止,用茱连散,始终可用。  起胀时,或因发散大汗不止,用温粉扑法。  痘中昏闷谵妄,用龙脑安神丸。
  痘中狂妄,色变紫暗,用退火回生丹。  起胀时,心惊色不鲜明,用粉红丸,始终可用。  起胀时,痘疮手足不起发,用快斑越脾汤。
     灌浆

  见点之七日则传肺经。何以知之?右眼下先有稠脓为验。轻者五六日即有白脓,重者必待七日。未传,按六七日应用药,加山楂催之。  一、痘至七日,顶陷色白,脓不满足者,用排脓托里汤。如无他证,此三日,日用一贴妙。  一、七日至九日,气血俱不足,重则用十全大补汤,轻用芪归汤。  一、七八日内气不足而顶陷,血不足而色白,不必用大力量药味者,用六一汤四物汤,最和平王道。  一、灌浆时,阴阳离其正气,枭毒肆其残虐,根窠薄劣,囊房夷委,脓浆之澄注于中者,板腻不活动,干蜡不明黄,以手指抵之,凝结板定,五经瘅而二气截,此谓板黄,多由前日失于活血之所致也。  一、痘疮不起,起而不脓,脓而不苍厚,烦闷不宁,或遍身痒塌,间有黑干者,若不急补血气,化内毒,脓不满足,纵苟延一时,倒靥倒陷,日久不痊者多矣。用三清快斑红蜡丸。  一、六日至九日,体虚痘形萎弱,或兼泻利,用十宣散。  一、痘正出时,或为风袭而作搐搦,口噤涎潮,角弓反张,急用人参消风散,自始至终犯此,皆可用。  一、痘有肾虚,不可补,不可清,用六味地黄汤。  一、八九日黑陷倒靥,干枯不起,非草药所能回者,用五毒丹。  一、痘黑陷不起,用紫草饮。
  一、七日至九日,虚烦不眠,神昏志乱,用枣仁汤、归脾汤、人参竹叶汤,神效。  一、痘至八九日,吃汤水乳食即呛者,乃元气耗烁,枭炎上升也,急用参乳饮。  一、七八日元气虚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虚火炎蒸,或烦渴,或咽喉痛,难任温补,必不能成浆结痂,宜用参麦清补汤,此半清半补之方。  一、七八日淡白不尖圆,根无红晕,气虚血缩,纯是虚证,用参归鹿茸汤。  一、痘正灌浆时,咳嗽不已,乃肺气虚,毒因乘之,当补肺清毒,用补肺汤。  一、痘至七八日,脾胃虚弱,不进饮食,用后三方。  一、治腹胀满,或挟食不敢克消者,用二和汤。  一、七八日间,寒战咬牙,用透骨解毒汤,屡用效。  一、忽然腰痛者,用如神散。惟痘最忌腰痛,腰痛则毒攻肾矣。  一、腰背痛,多属风火凝滞,当散之,用羌活当归汤。  一、脓未满足,瞬息遍身痂结,此是青干,非正靥,急用十奇散。  一、六日前后,头面不肿,决无生理,如助痘汤等药,已服不效,急用珍珠起脓散。盖痘之要全在起脓,不起必由痰血凝滞。珍珠消痰,血竭和血,人牙起痘,血和痰消,何患脓之不生乎?  一、灌浆时发热,大痒,抓破,用蝉花散。  一、不食发渴自利者,脾虚也,用人参白朮散。  一、能食而渴者,肺热也。经曰:心热移于肺,熏蒸焦隔,传耗津液,故渴,治在上焦也,用人参白虎汤。  痘正脓时,伤食腹胀痛,用补中顺气汤。  痘至七八日,脾经热者,用泻黄敝。  痘中心经虚热,用酸枣仁汤,始终可用。  女人出痘,遇行经血忽无声者,用参归地黄汤。  痘遇精血虚败而渴者,用加味参麦汤。
     收靥余毒

  见点之十日至十二日,乃脾气用事,如传脾经,则唇上下有黄痂,是验。  一、痘至十一二日半收半敛之际,既不可过补,又不敢太清,用托里消毒饮。  一、痘已结痂之后,作痈疽疮疖,用白芷升麻汤。  一、敛后大便秘,目赤肿,有热用凉隔散。  一、痘风瘈瘲,喉中涎声如曳锯,角弓反张,目钓,用消风散。  一、痘脓已足,火热不收靥,用四苓散。  一、痘至十三四天不收浆,结痂,用回浆散。  一、敛后热泻,用芩芍汤。
  一、敛后冷泻,用理中汤。
  一、痂白,用十奇汤或八珍汤。
  一、痘已敛,毒气内攻,不能降散,隐伏于脏腑之内,乘虚劳发,变证多端,总以化毒为主,斯免烂肤腐筋坏骨溃鼻蚀牙丧明之患,用三清百解绿蜡丸。  一、痘后为饮食所伤,腹胀不思食,用大安丸,或作汤亦可。  一、痘已成脓,过期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可着席,粘惹疼痛,用败草散,以多受风露之气,能解痘毒。蔫麦一味,磨取细面,痘破敷之,溃烂者遍身扑,绢袋盛扑,以此衬卧尤佳。或菉豆粉炒矛色亦妙,六一散扑亦妙。  一、痘毒当敛不敛,复入于里者,谓之倒敛,此死证也。元气素弱,又不食,常自利,以致气馁,不能托毒,故复入焉。用木香散,此死中求活之圣药也。异功散亦可用。  一、原无泄泻,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气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若不急下,则伤胃不通,荣卫不行,益加喘满躁闷而死矣。用排毒散。  一、痘痂未落已落,昏迷沉睡者,用人参清神汤。  一、结痂之后,其热不退,此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实者,用羌活汤。  一、痘后虚热不退者,用柴胡麦冬汤。  一、痘毒入眼,赤肿而痛濇不开,及肾膜遮闭不能视者,用清毒拨翳汤。  一、血少有余毒而热者,用当归犀角汤。  一、痘疮咽喉肿痛,用玉锁匙。
  一、痘后牙宣牙疳,用吹牙散。
  一、痘臭烂,出脓不止,用生肌散。  一、脓水淋漓,将成疳蚀,用绵茧散。  一、痘毒未解,焮肿作痛,成痈疖未破,用之可使自破出脓,用仙方活命饮。  一、痘毒入于心肺,呛嗽心烦者,用清金导赤散。  一、表虚有热,用实表解毒汤。
  一、痘毒未解,表实蒸蒸发热,当敛不敛,用清表解毒汤。  一、痘后大渴,用瓜蒌根汤。
  一、痘后久嗽,肺气伤而吐痰有血腥秽脓血,成肺痈者,用桔梗汤。  一、痘后咽干声哑,用清肺汤。
  痘后狐惑声哑者,用化(上匿下虫)丸。  收靥后,两腮肿成痈,用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痘后面疮,用四白灭瘢散。
  痘后有痈者,用解毒内托汤。
  痘后气血虚而有热者,宜补虚清热,用东垣鼠粘子汤。  痘后常患伤食,用养脾丸。
  痘后毒入目,睛有白斑者,用消毒化斑汤。  痘后溃烂成疥者,用苦参丸。
  痘后心虚声不扬者,用导赤通气汤。  痘后胸有积聚者,用丁香脾积丸。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五

痘疹门

    救偏琐言【明?费启泰[明?费启泰 原缺,据本书卷五百十七医术名流列传「费启泰」补。]】
     救偏总论

  太极判而天地分,天地位而万物育,生生化化,不外于阴阳相济,而成时行物生之令,一有偏胜,雨旸便不能时,若四时便不能顺叙,而万物俱为病矣。妙于调燮者,是在于太过则泄之,不及则补之,偏以偏救,而后可以救大造之偏。人肖天地,亦犹是焉。元气即天地之阳,五液即天地之阴。有是阳则一身之生长有源,有是阴则一身之滋养有本。是阳之为阳,非阴不成;阴之为阴,非阳不就。犹天地之生化,宜相济而不宜偏胜者也。否则阳胜则阴亏,亏久则竭,竭则阳亦随之矣;阴胜则阳衰,衰久则脱,脱则阴亦继之矣。所谓气和则物生,气偏则物病,气绝则物死,理固然也。妙于药其偏而还归于无过不及者,是在医之衡量耳。矧痘之一证,与他证不同,一有偏胜,生死捷于反掌,尤非他证之可缓也。盖痘有顺逆险三项,顺与逆无借于医矣,至险之一证,亦自有三项焉。有险中之顺,险中之险,险中之逆。险之顺者,痘原平易,治者何用过求,按日数而循规则,痘自依期而起,依期而胀,灌浆结痂,亦顺叙而功成矣;若过求之,反失中和之的。若险之险者,证必偏陷,非气血亏于不足,即毒火盛于有余,若规规焉,峻补虞其太实,重泻虞其虚至,第酌之于轻重之间,听浮沉于其际,何藉乎医之有哉?至险而逆者,证已偏陷,而势又猖獗,虚几不及补,毒几无可消,所争在于一线,而间不容发,其机不容少待,犹之入虎穴而取虎子,若存畏缩,何能挽造化于人工也?然所谓补救其偏者,亦甚难矣。识见不真,先迷向往之路;胆力不雄,同归废弛之地;理障未捐,难神变化之用。是必胆与识俱,心随理运者,而后可以语此。夫识见何以鸡真也?有如白者辨其为虚,而抑知有血郁之白;红者辨其为热,而抑知有娇艳之红。密者为凶,得充肥而何妨于密;稀者为吉,有内证而何贵于稀。顶喜其绽,痘不苍而绽归何用;陷则为虚,色若滞而陷岂缘虚。至皮薄者,虑其浆清,有浮衣而非真薄;浆黄者,庆其苍老,有板黄而非真苍。毒滞不松,悞认以为平扁;根窠毒绊,错羡以为能拘。以脓成便为无恙,以痂落即快收功。此由识见之不真,形色之莫辨,一也。作痒者补之于气,咬牙者养之于血;寒战者助阳,咽干者补液。补中健胃,施于食之不思;定志安神,行于夜之不寐。汗多则实表而虑亡阳,解频则固脾而虞气泄。夫固用药之常法,业是者所习熟也。殊不知证有似是而非,仅是毫厘之谬,悞认以非为是,殆至千里之差。每见养血而牙仍斗,助阳而战适增,开胃而食愈不思,安神而躁愈甚。敛汗止泻,俱属抱薪而救火;定痒生津,犹之助桀而为虐。病自炳于星日,昧者竟是蒙聋,此识见之不明,致施治之差讹,二也。胆力何以贵雄也?偏僻之性,固所最忌,设有补不宜重者重而不觉,伐不必过者过而不知,此盖偏之为害而悞不浅也。若见为车薪之焰而仅以杯水之救,见若江河之溃而将撮土之防,可乎不可乎?懵焉任事,病在卤莽,不若曲谨之为愈,趋向既真,而当机畏缩,何如必至之有成也。病故有举手而应心者,有事半而功倍者,有竭其心思尽其药力而始奏效者,盖病有浅深,功自有难易,若概期于速效,药饵未半,更端遂起,是何异功亏一篑,弃井九仞也哉!此胆力之未雄,卒废于半途者,三也。理障何以难捐也?凡人出于臆度者,犹存疑畏;自见为理者,居之而不疑。盖理本无障,执之即为障。略举一二言之。如放标时而升发者,理也;执升发于放标时者,障也。清解于起胀候者,理也;执清解于起胀候者,障也。补拓于灌浆之际,收敛于结痂之时者,理也;若执于是期必拓,是期必收者,皆理之障也。痘有变迁,日期难执。尝有痘虽初放,功不在于升发;时虽起胀,宁必事乎清凉。寓补于泻,何嫌于灌浆而解利;用散为收,何病于结痂而疏发。入门之始而不循规则,是无阶梯;临证之时而必拘绳墨,何以司命?往往株守者,终身迷而不悟,此繇理障之不清,至临证之多乖,四也。前人处方立论,有就证而论证者,有因时而制宜者,有矫前人之僻而言下不无过激者,有虑后人放佚而立论不无拘检者。亦有喜行温补,凡证归于虚论者;有乐于清解,凡证归于热治者。总之,一隅之见不可徇,言筌之迹不可泥。如泥于言筌,即如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之说而拘之,则春夏无不起之痘,秋冬无生全之证矣,有是理乎?如局于一隅,宗文中必致害于血热,信仲阳必致损于气虚。守魏氏而概用温补者,未有不致悞实实而夭折生命者也。贵在因其法而穷其理,汇其纷而归于一,是谓得之。至临证当机,其着见明显者,迎眸自照,不必猜疑。其隐伏莫测者,多似是而非,当必细察其形,详验其色。形色未烛,复于神情而绎之;容有可疑,更于内证而参之,则庶乎似虚寒而反实热者难逃,似有余而反不足者莫掩,似乎易而实危困者何廋,似必毙而实有可生者自在。调之得当,抉元见化毒之工;施之不合,即为伐性之斧。治之得宜,荡涤即保护之丹;用之不当,即为腐肠之药。首尾偏徇,却与中和而适合;小心曲谨,适与败谋而同事。苟非胆与识俱,从心所欲者,何可以语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