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门

     五六日间方药

  痘中气血凝滞者,活血散主之。夫气贵利而不贵滞,血贵活而不贵凝。木香、川芎调其气滞,芍药、归尾、紫草、红花、血竭理其血凝。  痘证血热枯濇者,退火回生散主之。夫火炎则水干,是故枯濇。用滑石、辰砂导去其热,此灶底抽薪之意;入冰片者,欲其速达而无壅滞也。  诸见血、失血、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心主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火;热能行血,生犀角所以解诸经之热。  痘而水泡者,白朮茯苓泽泻汤主之。夫中有实热,膈有停水,湿热外行,初则痘色晶亮,顷则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润下,灶底燃薪,釜中发泡之义。是方也,白朮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防决;泽泻咸而润,能润下而利水,水利湿消而泡自瘥矣。  中气虚弱,痘不起胀者,补中益气汤主之。《难经》曰:气主呴之,故气者嘘长万物者也。痘不起胀,气之弱也可知矣,故用人参、黄芪、白朮、甘草以补气,用柴胡、升麻以升阳,有当归可以活其荣,陈皮可以利其气。  气虚陷顶者,保元汤主之。夫气者,长养万物者也。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故痘疮陷顶者,责之气虚也。魏桂嵓自论云: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芪,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颠危。  痘根淡血弱者,四物汤主之。夫痘至五六日气尊血附之时,痘根淡者为血弱,故用当归活血,川芎行血,熟地补血,芍药敛血。  血热壅滞者,用当归活血汤活血凉血。夫色紫为血热,色枯为血滞,热者凉之,枯者泽之,调血之道也。是方也,生地黄凉血之品也,当归、川芎、赤芍药、红花、紫草活血之品也。凉者性寒,活者质润,利气而已。  表虚里实气血皆弱者,内托散主之。夫在表者,痘顶灰陷为气虚,痘根色淡为血虚,若息重气粗则为里实。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血虚故用当归、芍药、川芎。然防风、白芷、肉桂,能引诸药自内而托之于外;木香、桔梗、厚朴,能调壅实以归于和。又加减法:红紫黑陷属热毒者,去桂加紫草、红花、黄芩;淡白灰陷属虚寒者,加丁香温里,肉桂温表;当贯脓而不贯脓者,倍参、芪、当归、糯米煎熟,入人乳好酒。  气体虚弱,痘证虽顺,八珍汤主之。夫医贵未然之防。痘证虽顺,若气体虚弱不补,恐有后失,故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以养血。  五日六日间黑陷者,独圣散主之。夫黑陷,危证也。黑者,秽恶触之而变其色也;陷者,正气下陷不能起胀也。穿山甲、麝香,膻腥秽恶之属也,何以用之?盖痘之为物,外触秽恶则向里而陷,内触秽恶则向外而凸,原其血气虚怯,故令如此。人牙散亦是此意。  有痘疔痘母者,用针挑破,以此挑疔散少许着之。夫痘疔之色有二:紫疔白疔也。痘疔之见有三:先疔见在面,次疔见在腹,后疔见在足也。是方也,紫草解毒利窍,雄黄解毒利气,巴豆化毒拔疔,乃挑疔之捷剂也。  所谓痘母者,初出之时,遍身光润,稀少绽凸,其间有一二颗起发胀大如八九日痘者,名曰痘母。急以此药挑破着之,否则诸痘日渐隐没,以至于无,皮肤之外,仅存渣滓,身冷自汗,吐泻烦躁而死矣。
     七八日间方药

  七八日间,痘色枯淡,不起无浆者,内解散主之。夫痘至七八日,灌脓起胀之时也。若根窠色淡者责其血弱,不起无浆者责其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大补其气,又用当归、川芎、白芍大补其血,穿山甲、皂角刺、金银花长于化毒,干姜、木香、山楂长于化滞。  补虚托里,托里散通用。夫人参、黄芪、甘草补气药也,佐之以山楂、木香则气不滞;当归、川芎、芍药补血药也,佐之以肉桂则血不滞。桔梗、连翘流气清热;陈皮、贝母利气开痰。  七八日间大泻者,豆蔻丸主之。夫痘至七八日,灌脓起胀之时也。若大泻而虚其中,则痘必陷下而不可为矣。然有湿而泻,有滑而泻,有积而泻。湿而泻者宜燥之,枯矾、石脂是也;滑而泻者宜濇之,龙骨、诃子是也;积而泻者宜消之,砂仁、豆蔻是也。乃木香者,调其滞气,和其腹中而已。  肠胃热泻者,黄芩芍药汤主之。夫粪色黄褐为热泻,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可以调之。  胃中虚寒,或又悞服凉药,泻而手足厥冷者,附子理中汤主之。夫人参、甘草、白朮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砂仁益黄散主之。仲景云:邪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痘出不光泽,不起胀,根窠不红,表虚痒塌者,十二味异功散主之。夫中气有余,气血充满,则痘光泽起发,根窠红活,表无痒塌之患。中气不足,则表亦虚而诸证作矣。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当归所以补胃;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温胃;半夏、木香、陈皮、厚朴所以调胃。胃,阳明也。陈氏云:阳明主肌肉,胃气充足则肌肉温暖,自然光泽起胀,而无痒塌之患,亦见道之论也。里虚泄泻而渴者,十一味木香散主之。夫胃虚而寒则生泄泻,泻失津液则令人渴。是方也,人参、甘草所以补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温胃,腹皮、青皮、半夏、前胡、赤苓所以调胃,乃诃子者所以止泻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气为主。盖胃不虚寒,则泻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陈文中云: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晃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耳,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昆谓痘色灰白,手足寒,大便溏,小便利,如是渴者虚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红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热也,非此方所宜,慎勿与之!  痘色灰白不起者,二神散主之。夫气血原实,或以饮食凉剂寒其中气,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温中,而不必参芪等也。  痘陷黑色,危困恶候,救生散即无比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而入内,食秽物则凸而出,故猪血、牛黄、麝香原皆秽物,可以起痘。乃马牙硝者所以攻结毒,朱砂、腻粉者所以攻结热,冰片则神于行滞而已。是方也,为热毒倒入脏腑,不得已而用之,以少卧时许,取下恶物如鱼脑为吉,然非平剂也。  痘已出而复隐,其势甚危者,南金散主之。夫小儿气体怯弱,外感不正之气,则痘已出而复隐。荷叶芬香,可以却秽,得震卦仰盂之象,可以升其生生之气而长养痘疮;佐以白僵蚕,一以取其就毒化毒,一以取其疏利风痰尔。  痘出陷顶,浆滞不行,或为风寒久克者,用水杨柳枝叶五升,水一大釜煎汤,先将三分之一置于盆内,以手试之,勿使甚热,亦勿使过冷。先服宜用汤药,然后入汤浴洗,渐渐添易,不可太冷。浴洗许久,乃以油纸捻燃灯照之,累累然有起势,陷处晕晕有丝,此浆隐也,浆必满足。如不满,又浴如前。若体弱者,只浴洗头面手足可也。桂嵓云:此犹黄锺以动而冻蛰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腹,始虽二物,竟则同一春也。水杨柳,春夏用叶,秋冬用根。
     十日以后诸方

  痘证十日以上,血气虚弱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夫参、芪、苓、朮、甘草大补气也;芎、归、芍、地、肉桂大补血也。气血平补,故曰十全。  痘浆已满,血滞疼痛,不可忍者,止痛活血散主之。凡诸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痒者宜补,痛者宜泻。此痛为血实而滞,故用芍药以平血,酒调以行滞。  血滞腰痛者,如神散主之。夫当归活血,官桂散血,元胡理血,血行而利,腰痛自除。  痘中有疔者,四圣挑疔散主之。凡痘中有独黑,独白、独陷下、独疼痛者,名曰痘疔,须以针挑破,令人吸尽恶血,以此药敷之,失治则余痘皆陷矣。珍珠能出毒止痛,二灰能烂毒化血,胭脂能利血拔毒,冰片能利窍行滞。  痘证黑陷者,人牙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入,内食秽物则凸出。牙灰、麝香亦秽物耳,故用之以起陷下之痘。钱氏云:变黑归肾,而用骨余以治之,非通论也。  表有风热而痘色滞者,蝉蜕散主之。夫蝉蜕、白芷消风热于表,地骨皮退风热于里。  痘后蕴热者,大连翘饮主之。夫痘焦之后,蕴热不去,则生痘毒。是方也,防风、柴胡、蝉蜕解热于表,表有热者,自皮毛汗孔而泄;荆芥、牛蒡解热于上,头目咽喉有热者,从口鼻而泄;滑石、木通、栀子、车前解热于里,里有热者导之从小便而泄。连翘去诸经之客热,黄芩去诸经之游火。乃甘草者所以解热于气,而芍药、当归所以调热于血也。  痘后肿毒,十三味败毒散主之。夫实证补之,则生痈毒。是方也,防风、白芷解表而泄其热,乳香、没药散血而消其毒;穿山甲、皂角刺能引诸药至有毒之处;金银花、赤芍药能解热毒于瘀壅之中。痰中诸热,贝母、天花粉可除;气血不调,甘草陈皮当归可疗。  痘后肝经蕴热目痛者,泻肝散主之。夫目者肝之窍,肝,木脏也,喜散而恶郁,故散之则条达,郁之则热痛。此方用防风、蒺藜、荆芥、木贼、蔓荆、菊花,虽所以清肝经之风热,而实所以散之,使其条达也。和肝部之血有当归、芍药;和肝部之气有川芎、甘草。复有黄连泻心火也,实则泻其子,以故用之。  痘后目痛红丝翳膜者,复明散主之。盖日月中天光明者也,一为云物蔽之,明则晦矣。风行天上,则蔽障去而日月复明。此方用防风、荆芥、柴胡、白芷、蔓荆子诸风药,以治目翳,亦是道也。复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之品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是故用之。  牙疳肿痛者,清胃汤主之。夫牙疳责胃热,肿责血热,痛责心热。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  痘后牙疳,犀角黄连汤主之。夫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用黄连泻心,生犀凉心。乃乌梅者,取其味酸可以收敛虚邪;而木香者,取其辛香可以缉和荣气。  患牙疳(上匿下虫)蚀,用走马牙疳敷药方掺之。夫黄连之苦能坚厚肌肉,雄矾之悍能杀(上匿下虫)虫,冰片之辛能利肌腠。
     妊妇患痘方

  孕妇出痘,罩胎散主之。夫以孕妇而痘,则血气大虚矣。故用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以养血,又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以补气。乃黄芩、砂仁、紫草、桔梗,所以安胎解毒;柴胡、干葛、防风、荆芥、白芷,所以利表疏邪。养血补气,则安其内;解毒疏邪,则利其外。安内利外,治道毕矣。  妊妇出痘胎痛者,安胎独圣散主之。夫胎痛者,热而气滞之故也。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安胎。  孕娠出痘,安胎饮互用。夫气血虚则胎不安,气血热则胎不安,气血滞则胎不安。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甘草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所以养血,黄芩所以清热,砂仁、香附、紫苏、陈皮、大腹皮所以行滞。
     痘疮湿烂

  痘疮湿烂,或以败草灰敷之,或以蚕茧灰入枯矾少许敷之,或以墙上白螺蛳壳烧灰敷之,或以蛤粉敷之,四法皆是湿者燥之之意。
    医学纲目【明?楼英】

     痘疮治法

  小儿斑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出之由,因内因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抑其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其饮食,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溃,既愈之后,不致游毒,流汗虚腠,目疾膜翳,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泄,此治斑之大略也。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  一发出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  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粉下解毒丸。  凡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而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黄亦可。
     张巽之治痘要法

  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但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其表里俱虚也。
     王氏验斑法

  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疹不能辨者,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汗,五日已外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