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起胀三朝决生死
一、痘三日之后,逐渐起胀,若红绽顶肥满光泽者,不必用药,皆吉证也。 一、痘当起胀之时,根窠全然不起,头面皮肉红肿,瓠瓜之状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遍身痘顶皆黑,其中有眼如针孔,紫黑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遍身痘陷伏不起者,腹中膨胀,不能饮食,气促神昏者,决死;如六日内痘尚红紫,满顶者,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腰腹或痛,遍身尚是紫点如蚊虫咬,全不发换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黑陷闷乱,神气昏懵者,决死。
贯脓三朝证治
凡痘七八九日渐贯脓,脓水之盈亏,视血气之盛衰也,故须调和脾胃,滋补血气,令易脓易靥。 夫出痘,历七日当贯脓,八日九日肥满光泽,苍蜡色。如果黄熟者,不须服药。贯脓三日有他证,照后论治。七日前后见五陷者,气不足也。气不足,不能收血,而毒不能成浆,盖气不胜毒故也。以保元汤加川芎、官桂、糯米,温胃助气。 七日前后倒陷者,气血衰也,以保元汤加白朮、茯苓、肉豆蔻,渴以参苓白朮散主之。 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咬牙者肉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也,咬牙者血虚也。气虚以保元汤加桂以温阳分,血虚加川芎、当归以益阴分。 凡痘疹七八日不贯脓,灰白陷顶,寒战咬牙,腹胀口渴,此非因热,津液少也,内托散倍加丁、桂、参、芪。腹痛,加丁香、干姜;泻,以木香散下豆蔻丸。 凡痘当贯脓之时,虽若起胀而中空干燥,并无脓血者死。若略有清水,或根窠起胀,血红而活,犹有生意者,内托散倍加参、芪、当归,又将人乳、好酒各半盏,和入温服,此贯脓之巧法也。 凡贯脓肥满,庶易结靥。若痘虽胀满光泽可观,然摸过软而皮皱者,虽有脓不甚满足,后必不能收靥。或痘皆贯脓,中间几颗不贯者,终变虚寒痒塌之证,宜内托散倍加补血气排脓之药。 凡痘陷无脓,虽因服内托药而暂起,不久又陷者,贯脓不满故也,宜内托散倍参、芪、当归、人乳、好酒之类。盖贯脓既满,必无陷伏之患矣。 凡困虚发痒,遍身抓破,脓血淋漓,不能坐卧者,宜内托散去桂,倍白芷止痒,当归和血,木香调气,气行血运,其痒自止;外用败草散敷之,庶免破处感风变证,以致上痰咳嗽声哑。若变遍身抓破,并无脓血,清水皮白,干如豆壳者死。 凡秽气冲触,发痒抓破者,宜内托散照前加减,外用祛秽散焚熏。如黑陷不起,煎内托散调下无价散服之。 凡当八九日贯脓之时,最不宜寒药解毒,以伤脾胃,凝气血,不能贯脓;尤忌食鱼,以助痰气。
贯脓三朝决生死
一、痘当起胀三日之后,根窠红润,贯脓充满,如黄蜡色,二便如常,饮食不减,吉候也,不必下药。如红紫黑色,外剥声哑者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痘中干枯,全无血水,此名空仓痘,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吐痢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烂无脓者,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二便不通,目闭声哑,腹中胀满,肌肉黑者,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纯是清水,皮白而薄,与水泡相似,三四日遍身抓破而死。
收靥三朝证治
凡痘十日十一二日,痘渐收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皆靥,虽数颗不靥,尚能杀人,犹蛇退皮,虽一节被伤不能退者,是亦死也。 夫出痘十一二日,从口唇头面逐渐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若有他证,照后论治。 凡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咬牙,抓破,此虚寒者,服异功散;触秽冒寒,黑陷不靥,煎异功散,调下无价散;外痒者,外用祛秽散熏之。 凡过服热药,以致热毒猖狂,气血弥盛,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汤、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 凡痘在前发越已透,贯脓已满,兹解毒已清,至收靥时或因触冒,致陷伏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自愈;疮虽不起,不必忧也。 凡痘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凡痘不收靥,气急上痰声哑,目闭无神者死。靥后瘢红者吉。白者、血色者,毒气归内也,恐生余证。 凡痘收靥后,气血大虚,肌肉柔嫩,不耐风寒,慎戒触冒风寒,乘凉不谨,轻则余毒内攻,重则中风瘫痪,危矣!戒之,戒之! 凡痘既收靥,欲落不落而燥痒者,或疮痂虽落,其色黯或凸或凹,或疮愈痂未落,用白沙蜜,不拘多少涂于疮上,其痂易落,亦不令瘢痕紫黑,又不腥秽,甚妙。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得平复,忽被风寒搏于肤腠之间,则津液濇滞,故成疳蚀疮,宜雄黄散、绵茧等药治之。久而不愈者,溃骨伤筋以害人也。 小儿痘自出至收靥,要十二日可保平安,首尾不可与水吃,少与滚熟水则可。若悞与之,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身生痈肿;若针之则成疳蚀疮,脓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以致难愈者何也?盖脾胃属土,外主身之肌肉,只缘饮水过多,湿损脾胃,搏于肌肉,其脾胃肌肉,虚则津津衰少而荣卫滞濇,气血不能周流,凝结不散,故疮痂迟落而生痈肿也。 黄帝曰:饮有阴阳何也?好饮冷者冰雪不知冷,好饮热者沸汤不知热。岐伯对曰:阳盛阴虚,饮冷不知寒;阴盛阳虚,饮汤不知热。治之何如?故阳盛则补阴虚,木香散加丁香肉桂治之;阴盛则补阳虚,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异功散能除风寒湿痹,调和阴阳,滋养血气,使痘疮易出易靥,不致痒塌。木香散性温平,能和表里,通行津液,清上实下,扶阴助阳之药也,善治小儿腹胀泻渴,其效如神,不能尽述。大抵天地万物,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长者也。今疮疹之病,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自然易出易靥。盖因外常和暖,内无冷气之所由也。
收靥三朝决生死
一、痘当靥之时,色转苍然,成紫葡萄色者,一二日决从口鼻四边靥起,腹中收至两腿,然额上和脚一齐收靥,落皮而愈,此乃吉证也,不必惊疑下药。 一、痘当靥之时,遍身臭烂,如拼搭不可近,目中无神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遍身发痒,抓搭无脓者,皮卷如豆壳干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寒战手足颤掉,咬牙噤口,即死。 一、痘当靥之时,目闭无神,腹胀,足冷过膝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声哑气急,痰响,小便少,大便频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痘瘢雪白,全无血色,过后亦死,急用消毒散二贴,后用助气血药以养脾胃,或可得也,宜预先治之。
痘后余毒证治
夫小儿痘疮,自首至尾,脾胃温暖,表里中和,痘后亦无余证。若热毒太盛,失解或过服桂附热药,则收靥之后,余毒犹作,轻则咽喉齿目吐衄痈疮,重则热极生风,变成惊搐而死者多矣,当照后调治。 一、痘初毒盛,或因服附子毒药者,靥落之后,便服消毒饮一二贴,或饮三豆汤,解毒之良法也。若余热不退,轻则小柴胡汤;虚烦不眠者,竹叶石膏汤加酸枣仁;浑身壮热不退者,黄连解毒汤;烦渴谵语者,辰砂六一散;热盛大便闭,腹胀内实者,小承气汤下之。 一、痘后余毒,或先服附子,热毒失解,聚而不散,以致头顶胸背手足肢节赤肿成痈毒者,宜消毒饮、小柴胡汤,倍加羌活、独活、连翘、金银花、天花粉。有脓须刺破。如生痘风疮,只用消毒饮、败毒散之类。 一、余热发惊搐者,抱龙丸主之;过二三日后,证恶者死。 一、热毒上攻眼目,热胀疼肿,血丝遮睛者,洗肝散。壮热甚者,加黄连、黄芩、黄蘗、栀子;肿胀不能开者,仍用鸡子清调黄连末,涂两太阳,足底心,引热毒下行。 一、咽喉肿痛,甘桔汤加防风、黑参、射干、牛蒡子。热盛加黄芩,小便濇加木通。 一、牙疳肿痛失血,牙龈宣露者,甘露饮子;牙疳腐烂者,用老茶韭菜根浓煎洗净,仍敷搽牙散。 一、触冒风寒咳嗽者,疏散药内加瓜蒌、桔梗、杏仁、韭菜根、桑皮;痰盛加枳实、半夏、石膏。若毒攻肺,喘急咳臭脓血者,死。 一、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少进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香附;吐泻者胃苓汤;寒甚呕逆泄泻,理中汤。大抵痘后证多余热,因寒者少。
痘疮首尾戒忌
夫小儿痘既出,不可表汗。盖初发时,内蓄胎毒,外感邪热,故用发散表汗之药,使毛窍开通,则在表之邪得以发散,而在里之毒亦易于发越矣。若既有痘发于表,必赖表实,庶易贯脓收靥;如再汗之,表气一虚,风邪易入,陷伏斑烂作矣。 一、自痘出收靥,虽有大便闭证,止用蜜皂丸导之,不可妄下;至收靥后有实证,方可下也。盖未靥之前,毒虽在表,必赖里实以滋养之,则在表者方得贯脓收靥。譬之种豆,土肥根固,则易秀易实也。妄下则脾胃一虚,气血随耗,陷伏之证随作,岂能贯脓收靥哉?既靥之后,则在表毒气已尽,苟有实热膨胀粪结之证,一用下药,脏腑疏而病愈矣,又何遗患之有? 一、始终忌食热毒之物,如辛热煎炒,葱蒜好酒,发气发毒之物。无虚寒之证,不可妄用热药,以火济火,致热毒太盛,气血糜烂,为患不小! 一、始终忌生冷之物,如冷水红柿瓜蜜之类。无热毒证,不可妄用寒药;盖温暖和畅,痘方发出,寒凉伤胃滞气,为患不小! 一、自发热至收靥,诸般血肉皆不宜食。盖血肉皆助火邪,遂至熟毒壅滞,或为斑烂,或靥后重复发斑,经月不愈。况起胀贯脓之时,毒气壅盛,稍食肥猪肉,则即时气急痰上。若脾胃虚弱,不能进食者,止用鮝鱼、精肉,煮啖少许,以助滋味。 一、当调节饮食:失于饥则脾胃虚损,气血不能充满;过于饱则胃气填塞,荣卫不能调畅,惟得中为无患。 一、当谨避风寒:盖痘疮内外热蒸,毛孔俱开,况小儿肌肤嫩弱,易于感袭,一有触冒,诸证随作。靥落之后,气血大虚,髓肉柔嫩,尤当谨于防避也。 一、首尾切忌房事、月妇、外人、醉酒荤腥、硫黄蚊药、葱蒜韭薤、烧灰沟粪,杀生腋臭,诸般秽气,务宜防避。
麻疹证治
按麻疹出自六俯,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发热必大,与血分煎熬,故血多虚耗。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当从缓治。所以人参、白朮、半夏,燥悍之剂,升阳升动,阳气上冲,皆不可用也。又必内多实热,故四物汤加黄连、防风、连翘,以凉其中而退其阳也。 一、发热增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呕吐泄泻,证候未明是否,便服苏葛汤去砂仁、陈皮,腹痛亦用厚盖,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可以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疹出矣。纵不出,亦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常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服此自无发搐之证。 一、发热之时,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桃生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塞,毒气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渴极饮水,只宜少许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毛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李鱼酒蜂蜜香鲜之类,恐惹疳虫上行。 一、麻疹既出之时,如色红紫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急用六一散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炒黄芩进之。 一、麻疹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者,乃内有实热,宜用四物汤进之。如失血之证,加犀角汁解之。 一、麻疹前后有烧热不退等证,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照常法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瓜蒌霜,有痰加贝母去白陈皮。切忌人参、白朮、半夏之类。如倘悞用,为害不小,戒之!盖麻疹属阳,血多虚耗,今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 一、麻疹退后,若牙龈腐烂,鼻血横行,并为失血之证,急宜服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生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热下行。如疳疮色白者,为胃烂,此不治之证也。 一、麻疹泄泻,须分新久寒热:新泻热泻者,宜服四苓散加木通。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伤冷,不得已以理中汤,一服而止。久泻者,只宜豆蔻丸,或五倍子、粟壳烧灰调下濇之。 一、麻退之后,须避风寒,戒水湿。如或不谨,遂致终身咳嗽患疮,无有愈日。 一、麻疹前后,大忌猪肉鱼酒鸡子之类,恐惹终身之咳。只宜用老鸡精火肉煮食,少助滋味可也。 一、麻疹正出之时,虽不进饮食者,但得麻疹淡红,润泽真正,不为害也。盖热毒未解,内蕴实热,自不必食也。退后若不食,当随用四物汤加神曲、砂仁一二贴,决能食矣;如胃气弱者,少下地黄。 一、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若不治,胃烂而死,可用消毒饮一贴热服遂安。如麻见三日退,若有被风之证,亦用消毒饮妙。 愚验麻疹始出,类伤风寒,头痛咳嗽,热盛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腥荤厚味。如犯之,恐生痰嗽,变成惊搐,不可治矣。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故出不出,危亡立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三
痘疹门
博集稀痘方论【明?郭子章】
未生
魏氏曰:痘者豆也,象其形而名之也,顺其形则顺,逆其形则逆,以见前人命名之义有在矣。盖痘之为证,根于精血之初,而成于淫火之后,男女交媾,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欲因火生,火因欲炽,精行血就,何莫非火之所为?且二五妙合,精血镕洽而成脏腑皮毛筋骨之形。夫形既成而火即已中乎众体,无象无臭,人可得而测耶?毒中必发,俟其时耳。俟时而发,必假气血,有如真金杂铜,须借火之煅炼,斯其铜可出。故胎毒非气弗领,非血弗载,使气不盛则何能逐其毒?血不荣则何能任其毒?气血运用领载之功不前,又恶乎能解?以此观彼,岂不明甚矣乎!又若痘有稀稠,乃受火有浅深之故,而其吉凶生死,亦皆于此分焉。或遇天行时气,击动而发者何也?天地之沴气与人身之遗毒同一橐钥,相感而动,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之义,而又人之真气与客气不容并立故也。予尝愍其克害生灵,非天之设,非火之罪,诚父母之过也,明者鉴之! 蔡氏曰:小儿在母腹中,其母罔知禁忌,或好食辛辣之物,或恣意淫欲,以此蕴毒,流注小儿经络,他日发为痘疹,职此之由。 《指掌图》曰:夫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具,肌体未实骨格未成,阳气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暖以消其阴,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然儿在腹中,必藉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方广附《丹溪心法》曰:广按疮疹之源,盖由母妊娠之时,饮食煎炒、炙煿、厚味、醇酒,儿在腹中浸溃,食母血秽,蕴而成毒,伏于五脏之间,及生之后,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跌扑惊恐,时气流行,触动郁火,发于肌肤之间。心脏之毒为斑,肺脏之毒为疹,肝脏之毒为水泡疮,脾脏之毒为脓泡疮。小儿禀厚毒少气血调匀,表里充实,则易发易靥;苟或禀弱毒胜,表里虚,气血弱,必须医药调治,庶几有生。 拙者曰:前者之论,犹是古人胎教遗意,婴孩之殇疹,痘最厉,父母罹此,孰不痛悼?顾达者委命,愚者尤神,孽自己作,谁则知之?彼笄黛者流,目不辨书,责在人父。父为母诵说,母为儿保练,庶几培根清源之助。余闻妇有身者,别寝处,淡饮食,谨视听,娩而男女端正,聪慧坚强健固,微独省胎毒,免痘厉已也,故与其痛悼于后,孰若谨严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