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湿门
湿门
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 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阳。故湿温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暍。此为医之所杀,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风凉,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阳者,不微汗之,病无从解。《内经》谓当暑汗不出者,秋风成疟,亦其一也。不当汗者反发其汗,当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废食,此之谓也。 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转致杀人,医之罪也。 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出亡之象。若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持,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湿危笃之候,即当固护其阳。若以风药胜湿,是为操刃,即以温药理脾,亦为待毙,医之罪也。 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禁,不能转侧,此而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以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朮以温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朮而杂入羌、防、枳、朴、栀、橘等药,且无济于事,况用槟榔、滑石、舟车、导水、浚川等法乎!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肤腠;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脾肾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恶寒自汗;在经络则为痹重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或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胕肿,黄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小水秘濇或黄赤,大便泄泻,腹痛后重,脱肛(疒颓)疝等证。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入;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生。此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甚,是固然矣。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此其湿病之变,不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当辨表里,察虚实,而必求其本。然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盖湿从土化而分王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土在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热,可以寒。故病热者谓之湿热,病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病,宜清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病,宜燥温,非温不能燥也。知斯二者,则湿无余义矣。何今人动辄便言湿多成热,而未闻知有寒多生湿者,其果何也?岂寒热之偏胜,原当如是耶?抑阴阳之显晦,察有易难耶?且阴阳之理,本无轩轾,犹权衡也。此而不知,乌云明慧,剏一偏之说,以遗患后人,则金元诸公有不得辞其责者。
论治
湿热证,必其证多烦渴,小水赤濇,大便秘结,脉洪滑实数者,方是热证,治宜清利。热甚者,宜以清火为主,而佐以分利。热微者,宜以分利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饮,或大分清饮、茵陈饮之类,择而用之。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无损,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荡。若无实结等证,则不宜妄行攻击。 寒湿证,凡诸病湿而全无热脉热证者,便多寒湿之属。盖水之流湿,本缘同气,惟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故凡病内湿等证者,多属气虚之人。气属阳而虚,则寒从中生,寒生则湿气留之。然阴阳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于湿而后为之湿也。此之变病,惟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等证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温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渗湿汤、六味地黄丸之类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则阴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汤、圣朮煎,或佐关煎、薛氏加减金匮肾气汤之类,皆当随证加减用。若寒湿之气中于外者,此与内生之湿自有不同,宜温而兼散,如五积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之类主之。寒湿之证,凡气令阴寒及阳气不足之人,多有其证。而丹溪谓六气之中,湿热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过矣。 治湿之病,凡湿从外入者汗散之,湿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湿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单用淡渗以利小便。 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湿热之证,多宜清利;寒湿之证,多不宜利也。何也?盖凡湿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阳气之虚,而利多伤气,则阳必更虚,能无害乎?但微寒微虚者,即温而利之,自无不可。若大寒大虚者,则必不宜利,此寒湿之证有所当忌者也。再若湿热之证,亦有忌利者,以湿热伤阴,阴气既伤而复利之,则邪湿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热躁而烦,小火干赤,中气不足,溲便如膏之类,利之则重损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阳虚者,只宜补阳,阳盛则燥,而阴湿自退。阴虚者,只宜壮水,真水既行,则邪湿无所容矣。此阴阳二证,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湿证之见,凡黄疸、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痹痛、淋秘之类,皆有湿证,当于各门详察治之。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 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湿气虽外邪之类,但湿有阴阳。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热则伤阴,必连于脏;寒则伤阳,必连于经。此所以热有表里,必须辨明而治之。 湿证之辨,当辨表里。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沾衣,此皆湿从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温肾。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清之泄之。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十四
湿门
方
神助散 【《儒门事亲》,下同】 泻水湿。 苦葶苈 泽泻 猪苓去皮,各二两 椒目半两 黑牵牛三两半,微炒,取头末用 右为细末,每服葱白三茎,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入酒半盏,调药三钱,绝早,面东服之。
桂苓白朮丸 治湿淫于内者。
黄蘗二两 官桂 茯苓 半夏各一两 白朮 干姜各一分 橘红去白 泽泻 黄连各半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食后服之。
桂苓白朮散 治前证。
滑石二两 官桂 茯苓 白朮各半两 甘草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右为细末,热汤调三钱,新水生姜汤亦可,食后服。
白朮调中汤 治前证。
白朮 茯苓 橘皮 泽泻各半两 甘草一两 干姜炒 官桂 缩砂仁 藿香各一分 右为末,白汤化下;蜜少许,调下二钱,无时。炼蜜每两作十丸,名曰白朮调中丸。
导水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牵牛头末各四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白汤送下,临卧时服。
舟车丸 泻湿利水。
大黄二两 木香半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右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加减。
升阳除湿汤 【东垣】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苍朮一钱 甘草 陈皮 猪苓各三分 泽泻 益智仁 半夏 防风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柤,空心服。胃寒腹鸣者,加大麦糵三分。
海金砂散 【《宝鉴》,下同】 治脾湿太过,遍身肿满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半生半熟 白朮各一两 甘遂半两 海金沙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煎倒流水一盏调下,食前。待宣利止后服。
续随子丸 治湿气,通身肿满,喘闷不快。 人参 木香 汉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槟榔 海金沙各五钱,另研 续随子一两 葶苈四两炒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圣灵丹 治脾肺有湿,喘满肿盛,小便赤濇。 人参去芦 木香 汉防己 茯苓寒食面煨 槟榔 木通各二钱,炒 苦葶苈四两,炒 右七味为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濇。 赤茯苓 汉防己各二两 苦葶苈四两,炒 木香半两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一方赤茯苓一两。
除湿丹 治诸湿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 乳香研 没药研,各一两 槟榔 威灵仙 赤芍 泽泻 葶苈 甘遂各二两 大戟三两 陈皮去白,四两 牵牛头末半两 右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后服。如服药前后,忌酒二日,湿面二三日。食后,温淡粥补胃,尤佳。
无碍丸 治脾湿横流,四肢肿满。
木香半两 蓬莪朮炮 京三棱炮 槟榔 (木郁)李仁汤炮去皮,各一两 大腹皮二两 右六味为末,炒麦糵杵为粉,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无时。
除湿汤 【《百一选方》】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濇或利。 半夏曲炒 厚朴姜制 苍朮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朮生用,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得效》无茯苓、白朮,治同。
白朮酒 【《三因方》】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朮一两
右,酒三盏,煎一盏,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肾着汤 【仲景】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朮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渗湿汤 【《和剂局方》】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小便赤濇,大便溏泄。 苍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橘红 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后去滓温服。丹溪用苍朮、半夏曲各二钱,厚朴、藿香、陈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
胜湿汤 【《济生方》】 治坐卧湿地,或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大便泄泻。 白朮三钱 人参 干姜 白芍药 附子炮 桂枝 白茯苓 甘草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
桂枝汤 【仲景】 治风湿。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清热渗湿汤 【《东垣十书》】 治湿热。 黄蘗盐水炒,二钱 黄连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苍朮 白朮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服。如单渗湿,去黄连、黄蘗,加橘皮、干姜。
朮附汤 【《仲景》,下同】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白朮四两 甘草炙,一两 右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加味朮附汤 治中湿诸证。
附子炮,二钱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炒,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日再。才见身痹,三服后,则当如猬状,勿怪。盖朮附并行皮中,逐水气故尔。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肿胀,将成臌证。 熟地四两,酒拌蒸 山药 山萸 牛膝 丹皮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白茯苓三两 附子制五钱 右为末,炼蜜同地黄膏,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
桂枝四钱 甘草 附子炮 白朮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微汗即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麻黄 薏苡仁各五钱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甘草一两,炙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按《入门》用麻黄、薏苡各二钱,杏仁、甘草各一钱,作一贴服,治证同而甚宜于今也。
防己黄芪汤 【《医学正传》】 治风湿,身重痛,自汗。 防己 黄芪各三钱 白朮二钱 甘草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