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泄泻门
泄泻门
水泄不化,日夜不止:白垩煅、干姜炮各一两,楮叶生研二两为末,糊丸菉豆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普济方》】
泄泻下痢赤白:用枣肉捣烂,入黄丹、白矾各皂子大,粳米饭一团,和丸弹子大。铁线穿于灯上,烧过为末,米饮服之。【《摘元方》】
暑毒泄利:用雄黄水飞九度,竹筒盛蒸七次,研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甘草汤下七丸,日三服,即愈。
水泄不止:风化石灰一两,白茯苓三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饮下,绝妙。【《集元方》】
脾虚泄泻,白朮五钱,白芍药一两,冬月用肉豆蔻煨为末,米饮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服。【丹溪】
湿泻暑泻:白朮、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 【《简便方》】
老小滑泻:白朮半斤黄土炒过,山药四两炒为末,饭丸,量人大小,米汤服。或加人参三钱。【《濒湖集简方》】
老人泄泻:干糕一两,姜汤泡化代饮。 【《简便方》】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 【《千金方》】
寒利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 【《肘后方》】
暑月水泻:五倍子末,饭丸黄豆大,每服二十丸,荷叶煎水下,即时见效。 【《选奇方》】
热泻:五倍子一两,枯矾五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杂兴方》】
治泄:车前子不拘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服之。水谷分,吐泻止。 【子和】
脾泄:多年老人肾虚,谓之水土同化,用吴茱萸拣净,不拘多少,白水煮,去滓,盏内入盐少许,通口服,盖吴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余药皆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泻久不效者,老人尤宜服。一名护命,方用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以韭菜根研烂,绞取汁和丸如梧子大,晒干。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不干,恐麻人。一方治一切冷泻,出后频并,面无颜色,不思饮食,杵为末,以一钱煮粥一碗,空心服。
久患脾泻,脏腑虚滑,不进饮食:用青州大枣擘破去核,以木香如枣核大,置枣中十数枚,以水一盏煮,候枣熟,食前温嚼吃,就以煮枣汤送下,甚者不过二剂。
针灸
《素问》曰:脾热病者,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灵枢经》曰: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飧泄取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甲乙经》曰: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小腹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 痿厥癫疾,洞泄,然谷主之。
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 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腹满胪胀,大便泄,意舍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腰痛,大便难,飧泄,腰尻中寒,中髎主之。 《千金方》曰:治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利,灸大横,随年壮。穴在侠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灸下极腧,随年壮。 大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 阳纲,主大便不节,小便赤黄,肠鸣泄注。 屈骨端主小便不利,大便泄数;并灸天枢。 京门、然谷、阴陵泉,主洞泄不化。 长强,主头重洞泄。
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肾腧、章门,主寒中洞泄不化。
会阳,主腹中有寒,泄注,肠澼,便血。 三焦腧、小肠腧、下髎、意舍、章门,主肠鸣胪胀泄注。 中髎,主腹胀飧泄。
大肠腧主肠鸣,腹(月真)肿,暴泄。 《古今医统》曰:百会一穴,在前顶心中央旋毛中,治久泄下陷脱滑者,灸三壮。 脾腧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开寸半,治泄泻,灸三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泻不止,可灸七壮。 肾腧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与脐平,可灸五壮,治洞泄不止。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两旁各寸半,可灸三壮,治肠鸣腹胀暴泻。 天枢二穴,在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气海一穴,在脐下,可灸三壮,治泻。 《医学纲目》曰:治久泄泻,取天枢二寸半, 【《摘英》五分】 。留十呼,灸百壮。 自利不止,取天枢、中枢。
又法:取合谷、三里、阴陵泉,不应,取中脘、关元、天枢、神阙。 泄利不止,小腹绞痛,灸丹田百壮,三报穴。 渴饮水多,水谷一时下者,灸大椎三五壮,立已。 泄利不嗜食,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胁脐旁相去五寸,一名循元穴。 刺灸飧泄有三法:其一取脾。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又云:飧泄取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又云:飧泄取三阴者是也。三阴者,太阴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藏志,志有余,腹胀飧泄,泻然筋血者是也。然筋谓然骨,视血络盛则泻之。 其三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是也。视盛虚寒热陷下施法也。
导引
《保生秘要》曰:水泻导引法,撮紧谷道,交双足而立,并目存神,垂两拳而直,缩腹耸肩,用意上提,力吸三五,少间督气上升,泻利止矣。 运功,先用归元聚气,次推大肠曲行,泻火收回,复顾念脐取静,候泻定,服气补之。 止泻法,先念脐,或以两手心复之脐上,甚者将两眼之神,藏之脐中。 归元聚气诀:归元者,父母生人受气之初,剪断脐带一点落根元也。有生之后,情欲雕琢,未免情耗气散,不能返本,须求安土敦仁之法。盖土者,圭元也。仁者,人也。以一点仁心,敦养于土,六根皆归于元,心有所注,久久凝定,便觉真种常在,方可用意运行。行之之法,提气出上,斡旋造化,从左而右,先运脐轮,收而放,放而复收,以还本位,不离这个,念自归真矣。
医案
《史记》仓公传曰:阳虚候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三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儒门事亲》曰:赵明之水谷不消,腹作雷鸣,自五月至六月不愈。诸医以为脾受大寒,故并与圣散子、豆蔻丸,虽止一二日,药力尽而复作。诸医不知药之非,反责明之不忌口。戴人至而笑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化而直过下出也。又曰:水谷不化,热气在下,久风入中。中者,脾胃也。风属甲乙,脾胃为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肠中有风,故鸣。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诊其两手,脉皆浮数,为病在表也,可汗之。直断曰:风随汗出。以火二盆,暗置床之下,不令病人见火,恐增其热,绐之入室,使服涌剂,以麻黄投之,乃闭其户,从外锁之,汗出如洗,待一时许,开户减火一半,须臾汗止,泄亦止。
一讲僧显德明,初闻家遭兵革,心气不足,又为寇贼所惊,得脏腑不调。后入京不伏水土,又得心气,以至危笃,前后三年。八仙丸、鹿茸丸、烧肝散皆服之不效。乃求药于戴人。戴人曰:此洞泄也,以谋虑久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乘脾,久思则脾湿下流,乃上涌痰半盆,末后有血数点,肝藏血故也。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白朮散调养之,一月而强食复故矣。
李德卿妻因产后病泄一年余,四肢瘦乏,诸医皆断为死证。戴人曰:两手脉皆微小,乃利病之生脉。况洞泄属肝经,肝木克土而成此疾,亦是肠澼。澼者,肠中有积水也。先以舟车丸四五十粒,又以无忧散三四钱,下四五行。人皆骇之,病羸如此尚可通耶?然亦未敢诮,且更看之。复与导饮丸以通之,渴则调以五苓散。向晚,使人伺之,已起而据床,前后约三四十行。以胃风汤调之,半月而能行,一月而安健,由此皆服。德卿昆仲,亦咸异之。
刘德源病洞泄逾年,食不化,肌瘦力乏,行步倾欹,面色黧黑,举世治利之药,皆用无效。适戴人至(氵隐)阳,往问之。戴人乃出示《内经》洞泄之说,虽不见疑,然畏其攻剂。夜焚香祷神曰:某以病久不瘥,欲求冶于戴人,戴人以为宜下之。欲不从,戴人名医也。欲从之,形羸如此,恐不任药。母已老矣,无人侍养,来日不得已,须服药,神其相之!戴人先以舟车丸、无忧散下十余行,殊不困,颇喜。食后以槟榔丸,磨化其滞,待数日病已大减。戴人以为去未尽,当再服前药,德源亦欣然,又下五行。后数日更以苦剂越之。往问其家,彼云已下村中收索去也。忽一日入城,面色极佳,语言壮健,但怪其跛足而立,问何故如此?曰:足上患一疖。戴人曰:此里邪出而干外。病痊之后,凡病皆如此也。
一妇年三十余,病滑泄经年,皆云虚中有积,以无忧散五七日一服,至二十服不效;又服缠积丹、软金丸诸药,皆不效。其人服药愈速,病势愈甚,食饮日减。人咸谓曰:此休息痢也,宜灸中脘及左右穴,脐下气海及膀胱穴,以三里引之。每年当冬至日、夏至日灸之,前后至万余壮。或者曰:此病我屡识,盖大伤饮之故,即目桃花正开,俟其落时,以长棘针刺之,得数十萼,勿犯人手,以白面和作饼子,文武火烧令熟,嚼烂,以米饮汤下之。病人如其言,服之不一二时泻如倾,前后泻六七日,至数百行,昏困无所知觉,惟索冷水,徐徐而饮,至六七日少省。尔后食日进,神日昌,气血日和。不数年,生二子。此人本不知桃花萼有取积之神效,亦偶得泻法耳。
昔有人病飧泄不止,腹中雷鸣泄注,水谷不分,小便濇滞。皆曰:脾胃虚寒故耳,豆蔻、乌梅、罂粟壳、干姜、附子,曾无一效。中脘脐下灸已数十,躁热转甚,小溲涸竭,瘦而无力,饮食减少,命予视之。余谓应象论曰:热气在下,水谷不分,化生飧泄。寒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而气不散。何也?阴静而阳动故也。诊其两手,脉息俱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而用桂枝麻黄汤,以姜枣煎大剂,连进三服,汗出终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风汤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
相台监酒岳成之病虚滑泄,日夜不止,肠鸣而口疮,俗呼为心劳。口疮三年不愈。余以长流水同姜枣煎五苓散五七钱,空心使服之,以治其下。以宣黄连与白茯苓去皮,二味各等分为末,以白面糊为丸,食后温水下三五十丸,以治其上,百日而愈。
尝过鸣鹿邸中,闻有人呻吟,声息瘦削,痿然无力,余视之,乃五虚也。余急以圣散子二服作一服,此证非三钱二钱可塞也。续以胃风汤、五苓散等药,各作大剂,使顿服,注泻方止,而浆粥入胃,不数日而其人起矣。
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
太康刘仓使病大便少而频,日七八十次,常于两股间悬半枚壶卢,如此十余年。戴人见而笑曰:大便频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一服药之力也。乃与药大下三十余行,顿止。
一男子病泄十余年,豆蔻、阿胶、诃子、龙骨、乌梅、枯矾皆用之矣。中脘脐下三里,岁岁灸之,皮内皴槁,神昏足肿,泄如泔水,日夜无度。戴人诊其两手,脉沉且微。曰:生也。病人忽曰:羊肝生可食乎?戴人应声曰:羊肝止泄,尤宜服。病人悦而食一小盏许,以浆粥送之。又食羊肝生一盏许。次日泄几七分,如此月余而安。此皆忌口太过之罪也。戴人尝曰:胃为水谷之海,不可虚怯,虚怯则百邪皆入矣。或思荤茹,虽与病相反,亦令少食,图引浆粥,此权变之道也。若专以淡粥责之,则病人不悦而食减,久则病增损命,世俗误人也。
维扬府判赵显之病虚羸泄泻褐色,乃洞泄寒中证也。每闻大黄气味,即注泄。余诊之,两手脉沉而软,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壮。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风汤、白朮丸等药,不数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