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暑门
暑门
参归益元汤 【《万病回春》】 治注夏病,其证头眩眼花,腿酸脚弱,五心烦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好睡,饮食减少,脉数无力。 当归 白芍 熟地 白茯苓 麦门冬各一钱 陈皮 知母 黄蘗并酒炒,各七分 人参五分 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粒 右銼,作一贴,入枣一枚,米一撮,水煎服。
清气饮 【《必用方》,下同】 治暑伤元气,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 白朮一钱二分 人参 黄芪 麦门冬 白芍 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 香薷各七分 黄连炒 甘草各五分 黄蘗三分 右銼,入姜三片,水煎服。
参薷饮 一名却暑清健汤,驱暑清热,壮元气,治霍症吐利。 白朮一钱半 人参一钱二分 麦冬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 陈皮 香薷各七分 甘草各五分 黄芩炒,三分五味子十粒 右銼,入姜三片,水煎服。
黄芪汤海藏 治暑渴,脉虚弱。
人参 白朮土炒 白茯苓 甘草 黄芪蜜炙 白芍药各一钱 右銼,入姜三片,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东垣十书》】 治长夏湿热蒸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身热烦渴,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泄或痢,不思饮食,气促自汗。 苍朮一钱半 黄芪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朮 陈皮 神曲 泽泻各五分 酒黄蘗 当归 青皮 麦门冬 干葛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此药参、尤、黄芪、升麻、甘草、麦门冬、当归、五味子、黄蘗、干葛,是清暑补气也;苍朮、神曲、陈皮、青皮、泽泻,理脾也。
二香散 【《古今医鉴》】 治感冒暑风,身热头痛,或泄泻呕吐。 香附子 香薷各二钱 紫苏叶 陈皮留白 苍朮各一钱 厚朴 白扁豆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木瓜二片,葱白二茎,水煎服。凡暑月伤风伤寒,悉以此药解表发散。
玉露散 【《丹溪心法》,下同】 治暑渴。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花粉各一两 甘草五钱 右为细末,每三钱,井水调下。
黄连香薷饮 治中暑热渴。
香薷三钱 厚朴一钱半 黄连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酒少许,水煎,沉冷服。
清肺生脉饮 【《医学入门》】 治暑伤肺,咳喘烦渴气促。 黄芪二钱 当归 生地 人参 麦冬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右剉,水煎服。
通苓散 【《得效方》】 治伤暑烦渴,泄泻尿濇。 木通 车前子 茵陈 瞿麦各一钱
右銼,入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各二十个,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 【《医学正传》】 治伏暑烦渴引饮。 滑石二两 茯苓 泽泻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一两 白朮 猪苓 肉桂各五钱 右为末,每二钱,姜汤调下。
醍醐汤 【《局方》】 解暑热,止烦渴。 乌梅肉另焙研末,一斤 草果一两 缩砂仁 白檀香各五钱 炼蜜五斤 右细末,入蜜,微煎沸搅匀,磁器盛,冷水调服。
春泽汤 【《得效方》】 治暑热燥渴,引饮无度,或水入即吐。 即五苓散去桂加人参也。
濯热散 【《医学正传》】 一名龙须散,治暑热烦渴,及霍乱后渴最妙。 白矾 五倍子 乌梅肉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入白面四两,拌匀,每二钱,新汲水调下。
消暑十全饮 【《局方》下同】 治伤暑吐泻。 香薷一钱半 白扁豆 厚朴 紫苏叶 白朮 赤茯苓 藿香叶 木瓜 白檀香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解暑三白散 治暑热引饮过多,致吐泻。 泽泻 白茯苓 白朮各二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灯心二十茎,水煎服。
香薷汤 【《直指方》】 治暑病吐泻。 香薷三钱 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或为末,汤点二钱服。他暑药皆不及此。一方无茯苓,有茯神。一方无茯苓、甘草。
香朴饮子 【《丹溪心法》】 治伤暑吐泻烦乱。 香薷一钱半 厚朴 白扁豆 泽泻 赤茯苓 陈皮留白 木瓜 半夏 人参 紫苏叶 乌梅肉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煎服。一方无陈皮。
大顺散 【《局方》,下同】 治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冷,湿作吐泻。 甘草二两,銼长一寸 干姜 杏仁 肉桂各四钱 先将甘草以白沙同炒黄熟,次入姜同炒令熟,次入杏仁同炒黄,用筛下去沙净,乃入桂为末。每二钱,水煎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
清暑和中散 【《古今医鉴》】 治中暑伤暑诸证,霜降后勿用。 香薷二两 猪苓 泽泻 滑石 草果各两半 黄连酒炒 厚朴 木通 车前子炒 枳壳 缩砂各一两 白朮 赤茯苓 陈皮各七钱 茴香五钱 白扁豆四钱 木香 甘草各三钱 右为细末,每二钱冷水调下,或銼一两煎服亦佳。
酒蒸黄连丸 【《得效方》】 一名小黄龙丸,治伏暑呕渴恶心,及年深暑毒不瘥者。 黄连四两,清酒七合浸之,蒸干,以酒尽为度 右为末,面糊和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熟水吞下,以胸膈凉不渴为验。
桂苓甘露散 【《儒门事亲》】 治伏暑引饮,泄利。 滑石一两 石膏 寒水石 泽泻 干葛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各五钱 人参 桂皮 藿香各二钱半 木香一钱二分半 右为末,每二钱,白汤调下。
却暑散 【《得效方》】 治伤暑。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新汲水或白汤调服。
枇杷叶散 【《和剂局方》】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香薷七钱半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焙 丁香 厚朴姜汁炙,各半两 白茅根 麦门冬去心 干木瓜 甘草炙,各一两 右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温汤调服亦得。如烦躁用井华水调下。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单方
凡暑月暍死,以热汤徐徐灌之,小举其头,令汤入腹,即苏。 【《千金方》,下同】
凡热暍烦闷,地浆一盞饮之;霍乱及中暍卒死者,饮一升妙。 又方:行人暍死,车轮土五钱,水调澄清,服一碗即苏。
中暑发昏:小青叶井水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 【《寿域方》】
夏月中暑渴死:浓煮蓼汁二盞服之。 【《外台秘要》】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摊冷为末,新汲水调服三钱,或丸弹子大,水下。【《经验后方》】
中暍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 【《千金方》】
暑月解毒:桂苓丸,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等分为细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剂局方》】
桂浆止渴水:夏月饮之,解烦渴,益气消痰。桂末一大两,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入新磁瓶中,乃下二物,打二三百转,先以油纸一重复上,如二重封之,每日去纸一重,七日开之,气香味美,格韵绝高,今人多作之。【《图经本草》】
中暑不省: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温水调一钱灌之。 【《澹寮方》】
中暍昏闷:夏月人在途中热死,急移阴处,就掏道上热土拥脐上作窝,令人溺满,暖气透脐即苏,乃服地浆、蒜水等药。林亿云:此法出自张仲景,其意殊绝,非常情所能及,实救急之大术也。盖脐乃命蒂,暑暍伤气,温脐所以接其元气之意。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两三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金匮要略》】
热暍昏沉:地黄汁一盏服之。
小儿中暑,吐泄烦渴:谷精草烧存性,用器覆之,放冷为末,每冷米饮服半钱。 【《保幼大全》】
太阳中暍,身热头痛,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瓜蒂二七个,水一升,煮五合,顿服即吐。【《金匮要略》】
伏暑水泄:白龙丸,滑石火煅过一两,硫黄四钱为末,面糊丸菉豆大,每用淡姜汤,随大小服。【《普济方》】
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 【《经验方》】
中暑发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浆水灌则醒。若与冷水饮,即死。 【《古今医统》】
导引
《保生秘要》曰:夏月调摄法: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触我灵。夏至夜半后,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更忌房中事,元气离命门。大抵甚暑天善于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豆蔻香薷水,饱醉勿顶风前,慎此则无患矣。 中暑先饮热茶或热汤,项要直,舌卷托之上腭,两手作拳状,两足指亦缩紧,自然汗发而病愈。
医案
《儒门事亲》曰:小郑年十五,田中中暑,头痛困卧不起。戴人以双解散汗之,又以米酢汤投之,未解;薄晚,又以三花神佑丸大下之,遂愈。
张叟年七十一,暑月田中,因饥困伤暑,食饮不进,时时呕吐,口中常流痰水,腹胁作痛。医者概用平胃散、理中丸、导气丸不效,又加针灸。皆云胃冷,乃问戴人。戴人曰:痰属胃,胃热不收,故流痰水。以公年高,不敢上涌。乃使一箸探之,不药而吐去痰涎一升。次用黄连清心散、导引丸、玉露散以调之,饮食加进。惟大便秘,以生姜大枣煎调胃承气汤一两夺之,遂愈。
《医学纲目》曰:有人头痛身热,心烦躁渴,诊其脉大而虚。予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弱,则虚可知。
癸丑年故人王彦龙作(箆去竹)陵仓官,季夏时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讝语。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后数。予曰:当作湿温治之。盖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次以白虎加苍朮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此名贼邪,悞用药,有死之理。
保庆门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孙爱之。忽数日不见,使人问之。则曰:病久将命绝。孙诊之,遍身皆润,两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取而视之,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汤十余贴,病少苏;更服,全愈。姜氏既安,诣孙谢,因请问曰:某得病剧,向蒙药一治而苏,愿闻治法。孙曰:汝病伤暑也,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众医谓阴病,遂用阴药,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则腹满减,白虎解利邪热则病愈。凡阴病胫冷则臂亦冷,汝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微厥也。
《奇效良方》曰: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青阳镇李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濇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转导入大腑,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于大小便下,故其状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归本脏即安。以通草散銼如大米粒或为细末。銼末即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每服抄二钱,依前法煎,食后并夜卧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医。余家一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记传之。
《薛己医案》曰:文选姚海山中暑,头痛发热,气高而喘,肢体倦怠,两手麻木。余谓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顿安,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而痊。
一男子元气素弱,或头目眩运,或肢体倦热。仲夏因劳役饮食不时,两手麻木,肢体倦怠。余以为暑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而愈。
一儒者每春夏口干发热,劳则头痛。服清凉化痰药,泻喘烦躁;用香薷饮,神思昏惰,脉大而虚。此因闭藏之际,不远帏幕为患,名曰注夏。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五味、麦门、炮姜,一剂脉益甚;仍用前药加肉桂五分,服之即苏;更用六味丸而痊。
一男子盛暑发热,胸背作痛,饮汤自汗。用发表之药,昏愦谵语,大便不实,吐痰甚多。用十全大补,一剂顿退;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二剂全愈。
赵氏《医贯》曰:一小儿患呕吐泻利,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鸣。出对诸医曰:易治也。借药笼中三味药足矣。用人参、黄连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问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五分谓何?余日: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后日复如无病人矣。次日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