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诊视门

  赤红伤寒痘疹,空红泄泻。
  纹弯停食细腹痛,
  多啼乳食不消,纹多则主气不和,纹乱者病久,纹曲者风热盛。  纹粗黑射惊风顽。
  纹粗直射指甲,必主惊风恶候;纹黑如墨,困重难治。  悬针青黑水疳热,
  青黑风关水惊,气关疳热,命关人惊,多传慢脾风,不治。余仿此。  鱼刺青惊虚劳艰。
  又有此样刺,青色,风关惊,气关虚劳。  水字肺惊膈痰积,
  风关,肺咳惊风或疳疾。
  乙字惊风尽属肝。
  风气二关。
  曲虫疳积大肠秽,
  风关肝病,气关疳积。
  肝胃疳积总如环。
  气关多吐。
  流珠膈热三焦乱,
  红点霍乱吐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  长珠寒热腹积团。
  腹痛夹积。
  来蛇干呕脏腑滞,
  左手则为肝病。
  去蛇昏睡泻潺潺。弓反里形感寒热,  头目昏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  反外心神恍惚间。
  夹惊夹食风癎证候,纹势弯曲入里者,病虽重而证顺,犹可用力;若纹势弓反出外,骎骎靠于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流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证尤甚。  气疳向里,风疳向外;斜左伤风,斜右伤寒。双钩三曲伤冷硬,脉乱如虫疳蛔攒。槍形痰热惊风搐,双字食毒惊积难。孩儿三岁至五岁,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多惊,  浮缓伤风,洪紧伤寒,人迎紧盛伤寒,气口紧盛伤食,急促虚惊。  虚冷沉迟实有积。脉紧如索是风癎,沉缓须知乳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而数者骨中寒。弦长多是膈干风,  弦紧者气不和。
  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似火烧,单细疳劳洪虫啮。虚濡有气更兼惊,有气,不和也。惊,神不守舍也。  脉芤多痢大便血。变蒸脉亦随时移,伏迟寒呕无潮热。  伏结为物聚。
  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气咽。  大小不匀者鬼祟。
  四至洪来苦烦满,沉细腹中疼切切。滑主露湿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甚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纯阳六至号平和,  五至虚,四至病,三至脱,七至八至病轻,九至十至剧,十一二至死。  此是圣人传妙诀。

     成童脉法

  童草脉全,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濇,虚实迟驶。各依大人,以审证治。
     用药赋

  幼科未载《素问》,扁鹊始称儿医。夹惊夹积是主,出麻出痘尤奇。  儿病与大科相同,惟百病多夹惊夹积与出麻痘为异耳。  惊则利之凉之温之,辰砂龙脑救急;积则消之化之下之,紫霜白饼为先。风感伤感,羌活大青膏当煮;痰喘咳嗽,葶牛百部丸可为。生犀紫阳连翘饮,能宽变蒸诸热;天乙观音银白散,善调虚弱胃脾。噫!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 撰人未详】
     诸般色泽纹证论

  经云:小儿六岁以还者,经所不载,有病难治,无承据之事也。详之,此谓婴儿未能言者,有病则无由问其所苦,故无承据也。若能言者必能问之。小儿岂有六岁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惟一二岁儿也。故先贤言婴儿未能言者,最为幼小。有病则肌肤未全,寸关不辨,变蒸交互,气血细微。若凭诊切,实难明晓。惟在观其形色,参其证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观视之法,须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乱。不得于儿哭断之时,睡起之际,则色不正矣。须于辰时之后,巳时之前,夏即未热,冬即未温,外色不杂,内气闲雅,乃可向明而观察之也。《圣济经》曰:通识之士,乃察刚柔勇怯,视其盛衰虚实,通以寒温,平以阴阳,病之轻重缓急,随证以治之,不必苦于难治也。诸所论繁紊,难以执据。今采其当者,叙而次之。
     面目死生色

  《内经》曰:凡病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黑者,皆不死。《圣济经》云:脾真为本,而面黄必生者,以真气外荣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谓无脾色外荣而真气已绝故也。
     《金匮》死色

  凡小儿病者,有黑色满面,或绕口入口,或延眉绕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连目入耳者死,目无精光,眼中有物如横红针者死。
     《外台》死色

  凡小儿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纱盖定,从发际至印堂者,不以疾状浅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满面者即日死。
     鼻上色

  《圣济经》曰:鼻端青为腹冷,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
     目内色

  赤者心热,淡红者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肝虚,黄者脾热,无精色肾虚。
     诸处纹状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脉如线三两路,卧不静者,此痼疾候。当刺掏破令血出,以为小治。若自肿破者,死候。  手大指后白肉鱼际之上,有筋络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黄者有热,赤青黑杂者寒热,若青而小短者少气。  叉手处手大指第二指之间,虎口上有筋脉如线者,看颜色曲直以决其病。若纹直者是惊,曲者是伤,沉隐为风,曲外有冷,曲内为食。  歌曰:虎口青纹直,情知四足惊。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飞禽。淡红人惊发,弯紫有伤寻。外冷内为食,沉隐定风生。长大疾须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处,病候验虚真。  第二指上之三节,名曰三关。小儿有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脉纹状以验其病,名曰八片锦。  鱼刺形主初惊,在气关主壮热吐泻,在风关主初惊才发,在命关惊极难治。歌曰:形如鱼刺是初惊,遍体如汤面色青。吐泻噪烦如似此,通肠和气便惺惺。  垂针形主泻痢,在气关主伤冷吐泻,在风关泻传惊风,在命关惊传慢惊风极候。歌曰:  形如悬针泻利多,发惊身热定违和。此病若变惊风慢,命关已度是沉疴。  水字形主肺惊,在气关涎痰咳嗽虚积,在风关发惊喘哽涎,在命关困不治。歌曰:  形如水字肺家惊,虚积相传面色青。膈上有涎须与治,命关若过更无宁。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惊。在气关主食伤吐利,在风关传变风。乙形属肝,肝刑于脾,在命关传慢脾风,不治。歌曰:  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惊啼瘈瘲偏。冷积为伤传变此,慢脾风已度三关。  去蛇形主内实外虚,来蛇形主外实内虚,蛇去来形内外俱虚,此数样皆曲虫。又曰:曲蛇在气关主疳积,在风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歌曰:  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积疳劳又带惊。未过三关宜早治,若过三关更莫论。  长者弓形,短者环形,主疳积。在气关吐逆疳热,吃泥土;在风关疳极羸瘦;在命关不治。歌曰:  形如环弓疳气黄,好食泥土是寻常。此病早求良医治,三关已到命飞扬。  乱纹形主虫痛。在气关主气不和,有虫积,食诸生物;在风关主虫咬心腹痛;在命关病困极难治。歌曰:  纹乱纵横虫上寻,晓夜啼号不可禁。神佛求遍都无应,安虫取积得康宁。  珠形此候,不拘三关上下见者,皆为死侯。歌曰:  流珠死候不须医,便是沉疴莫疗之。三关若见都休望,安排后事更无疑。
     诸纹总歌

  鱼刺初惊候,悬针泻痢多。水纹惊肺积,乙样是肝讹。曲虫惊疳病,环弓一论过。乱纹虫咬甚,流珠病已疴。
     诸般死证

  病困汗出,如珠不流,头毛上逆,唇口枯干,口鼻冷气,头足相抵,卧正如缚,四肢垂亸,手足掌冷。
     通真子死候歌

  顖陷唇干目直视,口中冷气卧如痴。身形强直手足软,掌冷头低尽莫医。
     脉理论

  凡儿禀受,脏腑气血,荣卫形体,虽有生皆全。然于未语之前,变蒸之际,则血气未充,肤革未固,筋骨未坚,脉状未成。若有病也,难为诊切,又难访问。是以先贤言婴小之病难治者,以无承据也。故立其观视形色之法焉。儿自生,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变蒸数毕,则气血荣,精神异,筋骨壮,脉理全,然后方可诊切,又能言问也。或以为小儿之脉,与壮老不同者,是不达诊治之大体也。凡脉之长短迟速,在因形以别之,不必拘于至数。经言小儿脉多雀鬬,要以三部为主,其脉小数小细者平也。诸家所言甚众,今择其当者具之。孙真人云:小儿之脉,固难分表里。今撮其要者,不出数条。其总目歌曰: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  小儿臂短,难以布其三指以分三关也,以一指诊之。  浮洪风热数为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浮洪为风,秋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伤风寒,头疼壮热,或夜热昼凉,咳嗽嚏喷,鼻塞清涕,呕逆不食。歌曰:浮为风兮秋日平,余中风寒头目疼。壮热夜极鼻清涕,嚏喷咳嗽吐食频。  洪脉为热,夏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风热壅盛,身体温壮,疮疡血泄。歌曰:洪为应候夏时和,余须发热温壮多。风壅作惊或疮肿,有时泄下血滂沱。  数脉为惊,春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惊风抽掣。脉数小者,多睡惕跳,直视怕怖,盗汗非时,咬牙吐舌,微吐喘息。脉数大者,一两日间必发搐搦也。歌曰:数为惊候春日长,余时小数睡惊扬。喘息直视舌频吐,大数潮搐发沉殃。  沉迟为虚冷,冬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脾胃虚弱,泄泻滑肠,脱肛,吐痢不止,日渐尩羸,以成脾困,或作疳劳。歌曰:沉迟之脉冬日安,余时脾胃弱虚言。泄泻滑肠肛脱出,吐痢尩羸瘦变疳。  实脉为积滞,四时得之,皆主食伤积聚,面黄腹胀,发焦烦渴,吐哯腹痛。歌曰:实脉食伤积滞言,壮热腹胀发毛干。吐痢肚疼或为癖,四时无异一般看。  《宝鉴》:四时脉谓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四季缓,各推其王相表里以察其病。假令春得弦而浮者,病在表腑,为阳为顺,病则易治。若得弦而沉者,病在里在脏,为阴为逆,病则难治。余时仿之。  王氏脉歌曰:小儿乳后辄吐逆,更兼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寒缠,脉缓即是不消乳。紧急细驶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脉经》曰:小儿之脉驶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  通真子歌曰:小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长大小有邪干。  又曰:小儿脉紧是风癎,沉脉须知乳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数有热在骨间。
     死证脉

  脉来三动而止不见者,死。脉来速如弓弦硬直者,死。脉来瞥然不见者,死。歌曰:  三动而止不来凶,速硬如弦劲在弓。瞥然至而反不见,皆为死脉定由宗。
     诸般病脉

  脉弦者,为风寒。
  弦数者,为疟。
  脉急者,为气不和,或为客忤。
  脉紧者,为痛。
  脉数者,惊癎。脉浮者,为风。
  浮紧者,惊风。
  浮大者,伤寒。
  浮虚者,盗汗。
  浮数者,风热。
  脉伏者,为气滞。
  脉缓脉细者,皆为冷、为乳不化。
  脉虚脉濡者,为虚弱、为惊。
  虚濡者,慢惊风。
  虚紧者,伏热。
  脉沉重者,为有积。
  沉数者,骨间冷,一云骨间热。
  沉迟者,虚冷。
  沉缓者,伤食。
  脉牢紧者,癖聚。
  牢实者,肠秘。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者,惊癎。
  心脉数小者,疳淋。
  数急者热。
  寸口脉直上直下者为惊。
  寸口脉大小脉不匀,乱者变蒸。
  左手寸口无脉,心痛中热,呕逆口疮,或咳嗽,喉中硬声,头汗出而热,此乳母食冷以乳儿所作也。又脉乱者吐逆。  右手寸口无脉,胸满短气,吐逆噫哕,喉中响,此乳母抱儿冲冒风寒所作也。  凡脉如雀啄而紧者风癎。
  凡脉大小不依部次者恶候。
  凡小儿脉驶,呼吸八至曰平,九至曰病,十至曰困。  凡小儿脉虚者病亦虚,【轻手得也。】 脉实者病亦实, 【重手得也。】 故急惊脉促急,慢驾脉虚微。
    活幼精要 【明 董凤翀】

     幼科

  小儿有疾最难医,口不能言辨是非。惟在揣摩而测度,听声察色探元微。
     听声歌

  声轻知气弱,重浊痛兼风。长吁气郁热,呻吟命必终。大叫多惊吓,摇头神已空。不语心经绝,何须用药攻。
     外证歌

  肚热脚冷伤积定,脚热额热是感风。肚冷脚热惊所作,疮疹发来耳后红。
     杂病不治歌

  白膜遮睛上,红筋贯眼中。牵抽长握手,强直反如弓。鱼口频舒舌,鸦声作齿啮。要啼全不哭,才哭却无声。粘痰喉内响,惊气腹中鸣。痢热脓多聚,伤寒汗不流。久泻精神脱,大渴皮肤槁。冷气喘声粗,风牵天柱倒。
     一见生死歌

  幼童脉气辨何形,一十四种甚分明。抱着遍身不温暖【血绝,】 四肢亸重哭鸦声 【胃绝。】 鼻干黑燥目直视 【脾绝,】 啼哭无泪泻涎青 【肝绝。】 挦眉摘眼爪甲黑,顖门肿起忽成坑 【筋绝。】 将口咬人鱼口急,脚直肚大见青筋【气绝筋不收。】 上视似觑如高物,长吁出气黑文行 【血不荫脉。】 吃乳不收舌出口 【骨绝心绝,】 唇不盖齿眼眶倾 【脾绝。】 泻痢多下黑黯血,偏搐似笑没心情【心绝。】 不问贵贱及男女,救疗十人无一生。
     察色歌

  红紫因风热,青黑病深沉。白多元气弱,黄为饮食伤。唇红知渴泻,青色命将亡。面黑人难救,良医要审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