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外诊法
外诊法
产难生死歌
身重体热寒又痛,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上冷子常死,腹中须遣母归冥。面赤舌青细循看,母活子死定难应。唇口俱青沫又出,子母俱死总高(扌弃)。面赤舌青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
小儿外证十五候歌
眼上赤脉,下贯瞳人。
【注 赤脉属心,瞳人属肾。乃心火胜肾水,水干则不生木,致肾肝皆绝故也。】 顖门肿起,兼及作坑。
【注 热盛则肿,热极则陷,皆热候也。】 鼻干黑燥,
【注 火克金也。】
肚大筋青。
【注 木克土也。】
目多直视,睹不转睛。
【注经曰:回则不转,是也。】
指甲青黑,忽作鸦声。
【注 肺肝已绝。】
虚舌出口,齿欲咬人。
【注 心脾已绝。】
鱼口气急,啼不作声。
【注 鱼口张而不合也,是谓脾绝。气急作喘,哭而无声,是谓肺绝。】 蛔虫既出,必是死形。
【注 蛔虫生于胃中,藉谷食以养,胃绝而谷食不入,虫故出也。】 用药速救,十无一生。
【注 总结上文十五证而言也。小儿有是证者,十中莫治其一。】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 【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 病人肠 【一曰小肠】 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诸浮脉无根者,皆死。 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察色论
论曰: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声色符合,然后定立脏腑之荣枯。若滋荣者,其气生,如翠羽、鸡冠、蟹腹、豕膏、乌羽是也。枯夭者,其气败,如草兹、衃血、枳实、枯骨、如炲是也。至如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是谓五脏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继也。得肝脉色见青白,心脉色见赤黑,脾脉色见黄青,肺脉色见白赤,肾脉色见黑黄,是谓真脏之见者,以五行之相克也。若乃肺风而眉白,心风而口赤,肝风而目青,脾风而鼻黄,肾风而肌黑,以风善行数变故尔。肝热而左颊赤,肺热而右颊赤,心热而颜赤,脾热而鼻赤,肾热而颐赤,以诸热皆属火故尔。以至青黑为痛,黄赤为热,青白为寒,以九气不同故尔。鼻青为腹水,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而五色取决于此故尔。然审病者,又皆以真脾之为本。盖真脾之黄,是谓天之气。五色又明,病虽久而面黄必生者,以其真气外荣也。此数者虽皆成法,然自非心清见晓于冥冥,不能至于此。故五色微诊而以目察尤难。《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为见五色于外,故决死生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望诊
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之以寒凉酸苦之剂。若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不问形气有余并形气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假令病气有余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者,当急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此真气不足也。夫形气者,气谓口鼻中气息也,形谓皮肤筋骨血脉也。形胜者为有余,消瘦者为不足。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也。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者,为不足也。故曰:形气也,乃人之身形中气血也。当补当泻,全不在于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病气增加者,是邪气胜也,急当泻之。如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无力及懒语者,是真气不足也,急当补之。若病人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此乃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宜补之以甘药,不可以尽剂。不灸弗已。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是也。 气证则饮水,血证不饮水。气病则麻,血病则痛。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阴证身静,重语无声,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而止恶寒,有如刀刮。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面部形色之图
察色分位
坤 胃【遗散至肾死】
兑 肺
干 大肠【遗散至肝死】
额
离 心
坎 肾颐
精明五色
巽 胆【遗散至脾死】
震 肝
艮 小肠【遗散至肺死】
察色脉以定吉凶
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儿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阴中之阳气也,本乎天。脉者阳中之阴气也,本乎地。
天元图
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间象 在表
五化迭元
兑 肺
以应望闻
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经】
呼【太冲,土俞】
泣【行间,火荥】
心 赤【少府,火荥】
焦【少冲,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灵道,金经】
汗【神门,土俞】
脾 黄【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荥】
甘【隐白,木井】
歌【阴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经】
肺 白【经渠,金经】
腥【太渊,土俞】
辛【鱼际,火荥】
哭【少商,木井】
涕【尺泽,水合】
肾 黑【阴谷,水合】
腐【复溜,金经】
咸【太豀,土俞】
呻【然谷,火荥】
液【涌泉,木井】
地元图
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
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嗽【寒热】
逆气【泄】
荥【身热】
心下满【小肠】
元证
体重
寒热
逆气
俞【体重节痛】
心下满【胃】
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
经【喘咳身热】
心下满【大肠】
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
合【逆气而泄】
心下满【膀胱】
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
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 【元证,】 得弦脉 【合脉,】 又病心下满 【当刺胆井;】 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 【当刺胆荥】 ,又病体重节痛 【当刺胆俞;】 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 【当刺胆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淋溲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 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迭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迭回去,数至依前数尽处,便于元受病一方穴内,泻所止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悞。 假令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迭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荥火也,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荥火,是脾经,泻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迭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虚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濇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急,所以为生;若浮濇而短,色见如草兹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顺;若沉濡而滑,色见如衃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急,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濇而短,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或脉来缓而大,色见如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脉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是以脉要精微论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者,莫之能也。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夫脉之大小滑濇浮沉,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继之以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白脉之至也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黄脉之至也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脉,欲后之学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得《内经》之理也。下迨后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万全。厥有旨哉!
黑白人药食禁忌
凡面黑人不可多服黄芪,以其气实而又补之也。 面白人不可多发散,以其气虚而又亏之也。 面白人不可饮酒,以酒耗血故也。
格致余论 【元 朱震亨】
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观也。试陈一二,可以例推。东阳陈子,露筋,体稍长,患体虚而劳,头痛甚至有决别之言。余察其脉,弦而大带数,以人参、白朮为君,川藭、陈皮为佐。至五六日未减,众人皆讶之,以药之不对也。余曰:药力有次第矣,更少俟一二宿,当自安。忽其季来问曰:何不少加黄芪?予笑不答。又经一宿,忽自言病顿愈。予脉之,觉指下稍盛。又半日,病者言膈上满,不觉饥;视其腹纹已隐矣。予曰:夜来药中莫加黄芪否?曰:然。止与三贴,遂速与二陈汤加厚朴、枳壳、黄连以泻其卫,三贴而安。又浦江义门陈兄,年二十余,秋间大发热,口渴,妄言妄见,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脉之,两手洪数而实,视其形肥,面赤带白,却喜露筋,脉本不实,凉药所致。此因劳倦成病,与温补药自安。曰:已服柴胡七八贴矣。予以黄芪附子汤,冷与之饮。三贴后,困倦鼾睡,微汗而解,脉亦稍软。继以黄芪白朮汤。至十日,脉渐收敛而小。又与半月而安。夫黄芪补气药也,此两人者一则气虚,一则气实,便有宜不宜存焉,可不审乎?
外科精义 【元 齐德之】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毫毛,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脉。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之色脉也。脉应于内,色应于外,其色之与脉,当相参应。故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凡为医先须调明色脉,若于此不精,虽聪慧辩博,亦不足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