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门

     手心毒

  手心毒,右手受在阴火,太阴阳明气血流于左足厥阴经,左手毒在心火,太阳流于右足太阴阳明,土复生流于五行,子母更相生养,或因喜怒忧思,寒凝气血,阻滞不通,结聚成毒,当用定痛解毒之剂。后用内托流气饮,外用金箍散敷之。
     手腕毒

  手腕毒,生在掌后,因心经风、寒、喜、怒、惊风、痰盛,血不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内托清气饮。或透手心,或透腕外,再用三香内托散治之。
     发膊

  发膊乃少阳经多气少血,因少阳有相火,尤甚于厥阴,皆由多虑劳神,六气七情相感,预宜防肌肉难长,暴戾之药,勿轻用之。但此证之发,红肿或如粟,勿以小而忽之。
     冷疔

  冷疔者,膏梁之变,风湿余毒,天阴久冷,攻于膝下,传于足太阴经。初生如米,渐成溃烂,其色如煤,败血来侵,骨肉损坏,遂成大患。经年骨节疼痛,累岁不能生肌。先用艾叶、蛇床子、紫苏、豨莶草煎汤洗之,内服黄芪、白朮、苍朮、当归、白芍、连翘、生地之药,外用隔纸膏贴之,节劳内省,亦可瘳矣。
     臁疮

  大抵下部之证,以苍朮为主,佐以黄蘗之辛,行以青皮,加以甘草,随证用引经之剂,则得效矣。此毒受在肝肾经,痛不可忍,用内托流气饮治之。搽药用腿游风,及妇人臁疮药通用。
     委中毒

  此毒受在肾经,寒气阻滞而成,加减紫苏流气饮治之。先用败毒流气饮,后服紫苏流气饮,排脓加入黄芪。
     腿游风

  此痈受在小肠肾经,伤于寒热,邪气与毒,流于两腿,此是游毒也,当用紫苏流气饮治之,后服败毒流气饮。外治先以金丝膏贴四五日,以拔其毒水,后用擦药治之。
     鹤膝风

  鹤膝风,痢风鼓槌风之类也。气血相并而行,周于一身,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七情,外伤六淫,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多因日久得热,已自腾沸,后复感冒湿热,血受邪郁为瘀滞不得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温,监以辛凉,流散寒湿,而积热得发,其血自行,与气相和,其病乃止。或因濇药取效,性急作劳,常享厚味,感冒风雨,腿肿则痛甚,皆瘀血流于经隧,日久不治,恐成偏枯,以致膝肿筋缩大痛,两足无力,脚弱渐细,髀胫枯槁,拘挛不能屈伸。治宜祛风顺气,补血壮筋,养阴除湿,则气血通畅,自然愈矣。
     膝眼毒

  此毒受在肾经膀胱,气血凝滞,而湿热攻于膝眼,结成毒也。围药用鹤膝风药敷之,煎剂用木香流气饮。
     肫疽

  俗言此疽坚硬无脓,殊不知肿硬因成脓在内,一时不能出皮肤,须用内托发出,方可用针刺破。
     骨槽疽

  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趺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痒似虫钻,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壮,便贴乳香万应膏,更服黄矾丸。
     脚手发背

  此证因心经有热,行履高低,伤于足趺,血聚成疽。治法同冷漏湿毒流注。
     骨瘘疽

  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遍身。有此疾者,宜当谨防,不可视为轻疾。宜用治疔之法加减行之。
     脚拐毒

  此毒受在肾通于阳明筋聚之处,疼痛伤心,成毒也,当用膝眼毒、跟疽毒及鹤膝风药治之。
     跟疽 【一名牛茧蚕,一名土栗】
  此毒生于脚跟之上,因行动高下肭伤,故生此疽,形如琉璃色,无脓,惟有紫色,便不可刺破,先用金箍散或铁箍散敷之。避风戒色,不宜行动。先服蠲毒流气饮,后服除湿木瓜汤,待其将溃,用针挑破,出脓水,贴金丝、紫金二膏药。
     鞋带疮

  鞋带疮,生于足踝之旁,因受寒湿,足阳明为毒,气血相聚而成也。当用定痛流气饮治之。
     脚心毒

  脚心毒,受在肾心经,生在脚心,是为湿毒也,乃名脚心痈。当服定痛流气饮,并槟榔丸治之。
     血风疮

  此疮因妇人经脉不调,或一月两次,或过月不来,以此血气渍入足阳明经,故生此疮。宜用木香流气饮、五积散,外用隔纸膏贴之。
     肾气游风

  此毒生在脚肚,受在膀胱经,冷气伤肾,伏在膀胱,此乃风毒也。当用紫苏流气饮,外用铁箍散敷之。
     里外臁疮

  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之所攻,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损而致生此疮,渐至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
     蝼蛄三串

  此证生于两手,有上中下三种,皆因湿毒伤于肤,气血伤于肾,怒气伤心而瘀血滞气相搏,故成此串毒也。治用流气饮、三香内托散、定痛降气饮。
     中发疽

  此证生于臂膊,乃肝经气血不行,壅聚而成毒也。当用托里流气饮、消毒流气饮治之。
     风毒发疽

  此证生于足踹之间,因气血不通,凝滞脾胃,有伤经络,或过食炙煿,或被毒气结聚成疮,或乘虚为贼风所吹,当用温中顺气饮。孕妇宜加减服。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手足自汗

  伤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阳明为津液之主,病则自汗出。其有身汗出者,有但头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谓之热越,是热外达者也。但头汗出者,是热不得越,而热气上达者也。及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经曰: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必鞕也。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由此观之,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可知矣。或谓热聚于胃而手足为之汗出,其寒聚于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经曰: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且热聚于胃为可下之证,其寒聚于胃为不可下,又何以明之?要明于此二者,曰:大便初鞕后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是以不可下也。若大便难讝语者,为阳明证具,则是可下之证,临病宜审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手指麻木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北方下注脚气论

  《内经》云:太阳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胻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外。又云: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胕肿若水状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此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故湿从下受之。如上所说,皆谓脾胃湿气下流,乘其肝肾之位,于是足胫疼痛而胕肿也。夫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二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行而不休者也。又宗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或饮食失当,胃气不能鼓舞,脾气不能运化,行于百脉,其气下流,乘其肝肾,土木水相合,下注于足,胻胕肿而作疼痛,晋 苏敬号为脚气是也。凡治此疾,每旦早饭任意饱食,午饭少食,日晚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行阴道,愈增肿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大唐开辟,爪牙之士,作镇于南极,其地卑湿,雾露所聚,不袭水土,往往皆遭之。关西河北人皆不识此疾,《外台秘要》、《总录》亦说江东岭南大率有此,此盖清湿袭虚伤于下,故经云,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论,皆详其当时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观北方爽垲而无卑湿之地,况腠理致密,外邪难侵,而有此疾者,何也?盖多饮乳酪醇酒水湿之属也,加以奉养过度,以滋其湿,水之润下,气不能呴之,故下注于足胻,积久而作肿满疼痛,此饮之下流之所致,岂可与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当察其地势高下,详其饮食居处,立为二法,一则治地之湿气,一则治饮食之下流,随其气宜,用药施治,庶几合轩岐之旨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四肢辨内外伤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四肢不收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宜升阳益胃汤主之。
     脚气

  脚气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内而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详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无名,脚气之称,自晋 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则风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湿之气感之而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潼乳之为物,其气味则潼乳,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元气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宣畅旁通,其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经云:足胫肿曰水,太阴所至为重胕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杨大受云:脚气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势。经曰:蓄则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  《内经》论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蒸也。江东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风湿毒气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脚气。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痹疼,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逼,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右岭表此疾行之多欤?  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冷冽。其俗饮潼酪而肉食,凡饮潼酪,以饮多饮速者为能。经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食入于阴,长养于阳,今乃反行阳道,是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饮之属也。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呴,故下注于足胫,积久而作肿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  通评虚实论云: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况潼酪醇酒之湿热,甚于谷者也。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盛,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下,此之谓也。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则胃气不能施化,脾气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肾之位,注于足胫,加之房事不节,阴盛阳虚,遂成痼疾。  杨大受云:脚气之疾,自古皆尚疏下,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过,太过则损伤脾胃,使营运之气,不能上行,反下注为脚气。又不可不及,不及则使壅气不能消散,今立羌活导滞汤、开结导引丸等方,详虚实而用之。  《外台》云:第一忌嗔。嗔则生烦,烦则脚气发。第二禁大语。大语则伤肺,肺伤亦发动。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脚,两脚胫尤不宜冷,虽暑月常须着绵褲,至冬寒倍令两胫温暖,得微汗大佳。依此将息。脚气渐薄损,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风湿气。夏时腠理开,不宜当风卧睡,睡觉令人按挼,勿使邪气稽留,数劳动关节,常令通畅。此并养生之要,拒风邪之法也。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脚中恶气,随即下散,虽浮肿,气不能上也。  第一,凡饮食酒及潼酪,勿使过度,过则伤损脾胃,下注于足胫,胕肿遂成脚疾。第二,欲不可纵,嗜欲多则脚气发。凡饮食之后,宜缓行二三百步,不至汗出,觉困则止,如此则不能成壅也。经云:逸者行之。又云:病湿痹,忌温食饱食,湿地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