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咳嗽门
咳嗽门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 【《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泡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捣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李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传信方》】
结气咳逆:用梨木灰、伏出鸡卵壳中白皮、紫菀、麻黄去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为末,服方寸匕,或煮汤服,三十年者,服之亦瘥。
久嗽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鲊蘸食,屡效。 【《得效方》】
积年咳嗽,呀呷作声:用鲎鱼壳半两,贝母煨一两,桔梗一分,牙皂一分,去皮酥炙,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含一丸,咽汁,服三丸,即吐出恶涎而瘥。【《圣惠方》】
卒嗽不止:用白蚬壳捣为细末,以熟米饮调,每服一钱,日三服,甚效。 【《急救良方》,下同】
痰喘欬嗽:用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卒得欬嗽:雄白鸡一只,苦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并淡食鸡。 【《肘后方》】
上气咳嗽烦满:用猯肉切作臊子,猪脂煎熟食之。 【《心镜》】
肺气咳嗽:猪(月臣)一具,苦酒煮食,不过二服。【《肘后方》】
瘦羸欬嗽:猪胆和人溺、姜汁、橘皮、诃黎勒皮同煮汁,饮之。 【《拾遗方》】
上气咳嗽:多研猯骨,酒服三合,日二取瘥。猯即猪獾也。 【孟诜】
久嗽,涕唾肺痿,时时寒热,颊赤气急:用童便去头尾少许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顿服。或入甘草末一钱,同服亦可。一日一剂。童子忌食五辛热物。【《集验》】
久嗽不瘥:用兔屎四十九粒,硇砂二分,胡桐律一分,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冷物尽,即瘥。【《千金方》,下同】
咳嗽,胸中支满,多唾上气:白糖五分,皂荚末一方寸匕,先微暖糖,令消,皂荚末和合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 又方: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服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服芥子末七丸,以酥油酒下之。
三十年嗽:紫菀二两,(艹款)冬花三两,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 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欬嗽熏法:烂青布广四寸,布上铺艾,艾上铺青矾末,矾上铺少熏黄末,又铺少盐,又铺少豉末,卷筒然之,少令着,急内燥罐中,以纸蒙头,便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无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上气咳嗽,胸膈烦闷气喘:用鲜鲤鱼一尾,不论大小,去鳞血洗净,切作脍鲊,去血水,以姜酢制而食之。加蒜虀亦得。名鲤鱼煎。
卒然欬嗽:釜月土一分,豉七分,捣丸梧桐子大,每饮下四十丸。 【《肘后方》】
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 【《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人参汤服三钱。 【《保命集》】
欬嗽不止:浮石末汤服,或蜜丸服。 【《肘后方》】
针灸
《素问》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心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血出如大豆,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甲乙经》曰: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咳引尻溺出,虚也。膈中虚,食欲呕,身热汗不出,数唾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刺鱼际补之。 振寒瘈瘲,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瘲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热中少气,厥阳寒,灸之,热去烦心,不嗜食,咳而短气,善喘喉痹,身热脊胁相引,忽忽善忘,涌泉主之。 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及爪甲与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复取。 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唾血,多涎,烦中善饐,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疟状,目(目巟)(目巟),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兢兢,胁痛腹(月真),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 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目中循循然,肩项痛,惊狂,衄,少腹满,目(目巟)(目巟),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热,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 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急,目(目巟)(目巟),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寒热疬,目不明,咳上气,唾血,肩中俞主之。 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寒濯濯,舌烦,手臂不仁,唾沫,唇干引饮,手腕挛,指肢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痹,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寒热,胸背急,喉痹,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伸,汗出善忘,四逆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 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臂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支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湿摇,时寒热,饥则烦,饱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 烦心,咳,寒热善哕,劳宫主之。
寒热,颈疬适咳,呼吸难,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心痛卒咳逆,尺泽主之,出血则已。 咳逆上气,魄户及气舍主之。
咳逆上气,譩嘻主之。
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咳逆上气,唾沫,天容及行间主之。 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
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俞府主之。 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哮,坐卧不安,彧中主之。 胸满咳逆,喘不得呕吐,烦满不得饮食,神藏主之。 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喘,浊沫脓血,库房主之。 咳喘不得坐卧,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 胸胁支满,不得俯仰,(疒贵)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 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维道主之。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 咳干呕满,侠白主之。
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痹内逆,肝肺相传,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 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阴郄主之。 咳而胸满,前谷主之。
咳,面赤热,支沟主之。
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锺主之。
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瞤,章门主之。 《脉经》曰: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千金方》曰: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随年壮。并主咳嗽上气。 又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腧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猜,灸天衢五十壮。 【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濇,鼻中干,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 《丹溪心法》曰: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俞,以泄火热,泻肺气。 肺胀痰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可左侧者灸右足三阴交,可右侧者灸左足三阴交,立安。 《得效方》曰:咳嗽上气,于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向下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一云其穴当取乳下骨间动脉是也。 《资生方》曰:久患喘嗽,夜不得卧,夏月衣亦夹温背心,是膏肓病也,灸之愈。又曰:久嗽宜灸膏肓,次灸肺俞。伤寒咳甚,灸天突即瘥。 《医学纲目》曰:咳嗽,取身柱三分,泻三吸;至阳三分,补三呼。不已,再取肺腧一寸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寒痰红痰,俱是虚补实泻。 又法:取风门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喘嗽不得卧,取云门、太渊。
欬嗽寒痰,取列缺。
《古今医鉴》曰:远年咳嗽,灸直骨穴即愈。如不愈,其病不可治矣。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
导引
运功:此证有三种,或感风寒而嗽,或因心火妄动,炎于肺窍,但用归元凝神一法封固,火不上行,肺窍不痒,其嗽自止。却寒嗽,特守微用闭法。却火嗽,但止封固取静,后引肾水浇灌肺火,周旋度数,肺得水润,嗽自然止。胸前推开以清肺经,从肺经洗下大肠九曲,向谷道去。 风寒水湿嗽,外法以手作拳状,在肩崖处交代,摩至背心及肾腧,自热可去。 食积致嗽,外法摩脐轮,使食渐次下去,须宽性,平胸膈,而气下降,即愈。 涉虚火动嗽,须咽津液,降下丹田,省言语,戒嗔怒,即愈。 醉后扬声致嗽,此种难治,必入于瘵病。 《石室秘箓》曰:肺金固是娇脏,不可容物,然未尝不可容气。人有久嗽不已,服诸补肺之药不效者,而不以气入咽门,则肺金终难速愈。法当用女子十三岁者,呵其气而咽之。每日五更时,令女子以口哺口,尽力将脐下之气,尽送病人口中,病人咽下一口,每日止可呵一口,自比服药有功。但呵气之时,切戒不可少动欲心,一动不特无益而又害矣。止可一口二口,恐女子有病也。 《保生秘要》曰:咳嗽导引法,伸足坐定,双掏儿诀,用力撑起,低头,躬身渐下,以两手扳足尖三次,随原诀用力仰起,次咽津下降幽阙,如此躬法二十四回,养静半香,效。
医案
《儒门事亲》曰:駝口镇一男子年二十余岁,病劳嗽数年,其声欲出不出。戴人问曰:曾服药否?其人曰:家贫未尝服药。戴人曰:年壮不妄服药者易治。先以苦剂涌之,次以舟车、浚川大下之,更服重剂果瘥。
一田夫病劳嗽,一涌一泄,已减大半。次服人参补肺汤,临卧,更服槟榔丸以进食。
东门高三郎病嗽一年半,耳鸣,三月嗽脓血,面多黑点,身表俱热,喉中不能发声。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胜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水既旺,水湿相接,隔绝于心,火不下降,反而炎上,肺金被烁,发而为嗽,金锻既久,声反不发。医者补肺肾,皆非也。令备西瓜冰雪等物,用涌泄之法,又服去湿之药,病日已矣。
杨寿之妻,病嗽十余年,吐之,一日不止,以麝香汤止之,夜半犹不定,再止之,明旦颇觉恶心,更以人参汤止之,二日稍宁。自下药凡三来问,戴人谓栾景先曰:病久嗽,药已擒病,自然迟解。涌后调理数日乃止。又常言涌后有顿快者,有徐快者。有反闷闷者,病未尽也。有反热者,不可不下也。大抵三日后无不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