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呕吐门
呕吐门
论治
治吞酸吐酸,当辨虚实之微甚,年力之盛衰。实者可治其标,虚者必治其本。 凡胃气未衰,年质壮盛,或寒或食,偶有所积而为酸者,宜用行滞温平之剂,以二陈汤、平胃散、和胃饮之类主之。中气微寒者,宜加减二陈汤,或橘皮汤,甚者宜温胃饮。气微虚者,宜藿香安胃散。此皆治标之法也。 脾胃气虚,及中年渐弱,而饮食减少,时见吞酸吐酸者,惟宜温补脾胃,以理中汤、温胃饮、圣朮煎之类主之,切不可用清凉消耗等药。若虚在阴分,下焦不暖,而水邪上泛为酸者,宜用理阴煎最妙。 丹溪曰:治酸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法也。不知此实正治,非顺性也。盖其性热,最能暖中下二焦;其味辛苦,最能胜酸濇之味。谓之反佐,见之过矣。 用黄连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观其治案,有一人酸块自胸直上咽喉,甚恶,以黄连浓煎,冷候酸块欲上,与数点饮之即下。盖味苦沉降,故酸得苦而即下,此亦扬汤止沸之法耳。若年壮气强,偶有所积,及酒湿不行,而酸楚上泛者,或用此法,未必即伤胃气,而亦可墬引下行,即权宜用亦无不可,然终非治本之道也。若气体略有虚弱,及内伤年衰之辈,而患吐酸者,必不可妄用芩连,再残阳气,虽暂得苦降之力,而胃气愈伤,则病必日甚而无可为矣。 呕吐清水,古法以二朮、二陈汤或六君子汤,本皆正治之法。然余尝治水泛为饮者,觉自脐下上冲,而吐水不竭,以理阴煎治之,其妙如神。故此三方,皆宜酌用。 凡肌表暴受风寒,则多有为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则脏气通于鼻,由经而入则脏俞系于背。故凡寒气一入,则胃中阳和之气,被抑不舒,所以滞浊随见,而即刻见酸,此明系寒邪犯胃也。今以讹相传者,皆云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何其谬也!夫因郁成热者,必以渐久而成,或一日或二日,然后郁而为热也。今凡受寒吞酸者,无不随寒而酸,见在即刻,岂即刻便成郁热耶?惟其非热,所以却之之法,亦惟肌表宜温暖,药剂宜香燥,此自寒者热之之正治。而说者必欲执言为热,故尔强解。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凡属谬妄者,何非此类?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呕吐治法
吐呕之证,人以为胃虚,谁知由于肾虚。无论食入即出是肾之衰,凡有吐证,无非肾虚之故。故治吐不治肾,未窥见病之根也。方用人参三钱,白朮、薏仁、芡实各五钱,砂仁三粒,吴茱萸五分,水煎服。此方似平治脾胃之药,不知皆治肾之法。方中除人参救胃之外,其余药品,俱入肾经,而不止留在脾也。肾火生脾,脾土始能生胃,胃气一转,吐呕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肾之药,人知之乎? 更有大吐之证,舌如芒刺,双目红肿,人以为热也,不知此乃肾水干槁,火不能藏,水不能润,食入即出耳。法当用六味地黄汤一料煎服,恣其吞饮,则余火下息,而饮食可入。盖胃为肾之关,胃中之火,必得肾中之水以润之,肾水耗不能上润脾胃,则胃火沸腾,涌而上出,以致双目红肿,舌如芒刺也。但此证时躁时静,一时而欲饮水,及至水到又不欲饮,即强饮之,又不十分宽快,此乃上假热而下真寒也,理宜六味汤内加附子、肉桂,煎冷与饮,始合病源。而今止用六味地黄汤者何?盖肾寒而胃正热,温肾之药,必经过胃经,热性发作,肾不及救,而胃反助其邪火之焰,则病热转添。不若竟用六味地黄汤,使其直趋肾宫,虽经过胃中,不致相犯,假道灭虢,不平胃而胃自平矣,此亦逆治之法也。 大吐之人,治之不可缓也。法当用人参五钱,茯苓、白朮各三钱,甘草三分,陈皮一钱,豆蔻仁三粒,水煎服。此方纯用健胃补脾之剂,而人不知其中奥妙也。大吐之后,津液已干,如何又用健脾补胃以重燥之,得毋伤之太甚耶?不知脾胃之气健,而后津液能生,茍以润药补之,则脾胃恶湿,反足伤其真气,所以不用润剂而反用燥药也。他脏腑恶燥,惟脾胃脏腑反恶湿而喜燥,以人参、白朮投之,正投其所好,又安有燥烈之虞哉? 大吐有寒邪直入肾宫,将脾胃之水,挟之尽出,手足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热之物熨之少快,否则寒冷欲死。方用附子一个,白朮四两,肉桂一钱,干姜三钱,人参三两救之。下喉便觉,吐定再进,则安然如故。盖肾水养人,何能克心以杀人?惟阴寒邪气,直入肾宫,则肾火逃避,而诸邪挟众逆犯,心君不宁矣。所以必用附子、肉桂、干姜一派辛辣大热之物,而又必多用人参以定变,使诸药遍列分布,无非春温之气,自然寒邪散而吐止,此方之所以霸而奇也。 大吐之证,明是虚寒,亦有用参至数两者。然而吐不可一类同观,其势不急,不妨少用,可以徐加。倘寒未深而吐不甚,亦以参数两加之,恐增饱满之证矣。 大吐之证,虚寒居多,然亦有热而吐者,不可不讲。热吐者,必随痰而出,不若寒吐之纯是清水也。热吐不可用参,以二陈汤饮之得宜。若寒吐必须加人参两许,而杂以辛热之品,始能止呕而定吐。第人参可以暂用,而不可日日服之。吐多则伤阴,暂服人参止吐则可,若日日服之,必至阳有余而阴不足,胃中干燥,恐成闭结之证矣。所以人参可暂而不可常也。 呕吐之证,一时而来,亦小证也。然而倾胃而吐,必伤胃气,胃气一伤,多致不救。其证有火有寒,火吐宜清火而不可降火,寒吐宜袪寒而不可降寒。盖降火则火引入脾,而流入于大肠,必变为便血之证;降寒则寒引入肾,而流入于膀胱,必变为遗溺之证矣。我今酌定二方:一治火吐,名清火止吐汤,茯苓一两,人参二钱,砂仁三粒,黄连三钱,水煎服。此方解火退热,则呕吐自止。妙在茯苓分消火势,引火缓行于下,而非峻袪于下也。尤妙人参以扶胃气,则胃土自能克水,不必止吐,吐自定也。况又有砂仁之止呕乎?所以一剂而吐止耳。一治寒吐,名散寒止呕汤,白朮二两,人参五钱,附子、干姜各一钱,丁香三分,水煎服。此方散寒而仍用补脾健土之药,则寒不能上越,而亦不敢下行,势不得不从脐中而外遁也。一剂亦即奏功如响。 胃吐由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用人参、茯苓各三钱,白朮五钱,甘草、肉桂、神曲、半夏各一钱,砂仁三粒,水煎服。此方乃治脾之药居多,何以用之于胃吐之病反宜也?盖胃为脾之关,关门之沸腾,由于关中之溃乱,然则欲关外安静,必先关内敉宁。方中全用补脾之药,则脾气得全,又何患胃口之吐哉?况方中又有砂仁、半夏、神曲等类,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如神者乎?此又脾胃双治之妙法也。
吞酸吐酸治法
吞酸,火也;泄泻,寒也。似乎寒热殊而治法宜变。不知吞酸虽热,由于肝气之郁结;泄泻虽寒,由于肝木之克脾。然必一方以治木郁,又一方以培脾土,则土必大崩而木亦大雕矣,不若于一方之中而两治之。方用柴胡、车前子各一钱,陈皮、甘草、神曲各五分,白芍药五钱,茯苓三钱,水煎服,二证皆愈。此方之绝奇,在白芍之妙,盖白芍乃肝经之药,最善舒木气之郁,木郁一舒,上不克胃,下不克脾。方中又有车前、茯苓以分消水湿之气,水尽从小便出,何有余水以吞酸,剩汁以泄泻?况又有半夏、神曲之消痰化粕哉。此一治而有分治之功,世人未尽知也。 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证,乃肝木之郁也。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茯苓、苍朮、半夏、甘草各一钱,神曲五分,丹皮三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盖三味乃肝木专经之药,而芍药尤善平肝,不去远凌脾土,土得养而木益舒,木舒而气爽,痛自除,吐渐止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
呕吐门
方
碧霞丹 【《集验方》】 治吐逆不止。 北黄丹四两,用米酢半斤煎干
右以炭火三秤,就铫内煅红,令定为末,粟米饭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酢汤下。
阴阳丸 【《郑氏小儿方》】 治诸般吐逆。 硫黄半两 水银一钱,研墨
右,姜汁糊丸小豆大,三岁三丸,冷水下。大人三四十丸。
赤石脂散 【《千金翼方》】 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一斤
右,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又方 【《拔萃方》】 治胃寒呕恶,不能腐熟水谷,食即呕吐。 人参 丁香 藿香各二钱半 橘皮五钱 生姜三片 右,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人参半夏汤 【仲景,下同】 治食入即吐。 人参一两 半夏一两五钱 生姜半斤 右,水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
小半夏汤 一名生姜半夏汤。治支饮作呕,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下愦愦无奈者。 半夏泡七次,一升 生姜半斤
右,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服。
吴茱萸汤 治呕涎头痛。
吴茱萸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生姜 人参各一两 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清膈散 【《卫生家宝方》】 治胃热吐食。 蝉蜕五十个,去泥 滑石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调服。
半夏加茯苓汤 【仲景】 治呕哕眩悸,谷不得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右切,以水七升,煎一升半,分温服之。
葱白汤 【《千金方》,下同】 治冷热膈液,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 葱白二七茎 桃叶一把 真珠另研 恒山 乌头 甘草各半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酒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内珠末,每服一升,吐即止。桃叶一件枇杷叶。
椒姜汤 治胸中积聚痰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 蜀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三两 姜汁七合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住。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芪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石膏汤 一名泻肺汤。治心热实,欲吐不出,烦闷喘急,头痛。 石膏一斤 淡竹叶 香豉各一升 小麦 地骨皮各五两 茯苓三两 栀子仁三七枚 右七味(口父)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次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又方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澼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朮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半夏汤 一名小茯苓汤。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前胡汤 冶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彭亨,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 前胡 生姜各三两 甘草 (石卜)硝 大黄别浸,各二两 芍药 茯苓 麦门冬 当归 半夏 滑石 石膏 (艹舌)蒌根 黄芩 附子 人参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又方 治呕吐,四肢痹冷,短气腹热,三焦不调。 前胡 芎藭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参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小麦汤 治呕吐不止。
小麦一升 人参 厚朴各四两 甘草一两 青竹茹二两半 生姜汁三合 茯苓三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散 治呕而膈上寒。
猪苓 茯苓 白朮各三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犀角人参饮子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并皆治之。 犀角 人参各二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去相七里久,进一服。 又方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啘。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两 白茅根一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尽更合。有热去桂心。 又方 治呕哕。
人参一两 胡麻仁八合 橘皮去白,一两 枇杷叶八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内麻仁,稍饮之。 又方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前证。
大枣十五枚 附子一枚 橘皮二两 豉一升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又方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