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医术名流列传
医术名流列传
王好古
按《古今医统》,王好古,字从之,号海藏,古赵人。性明敏,通经史,好医方,师李明之。所著《医垒元戌》十二卷,《医家大法》三卷、《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伤寒辨惑论》等书行世。
戴同父
按《古今医统》:戴同父,名起宗,建业人,任儒学教授。其学以作圣为己功,谓医为性命之学,遂潜心以究《内经》之秘,撰五通六气之旨,刊脉诀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者也。
朱肯堂 【朱彦实 朱莹 秦子通】
按《怀远县志》:朱肯堂,荆山医士也,与朱彦实、朱莹、秦子通等,皆五世知名,各悬一壶于市,慕壶公之为人,唯子通仕至太医院提举,归老,朝廷给复其家。
罗天益
按《古今医统》: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 按刘因《内经类编》序:近世医有易州张氏学,其于书虽无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以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者,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日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钧脚气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经所谓饮发于中,跗肿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也。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氏之施于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三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之。夫《内经》十六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朱墨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不然,则不若戒学者之从事于古方;而学者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
严子成
按《嘉兴府志》:严子成,字伯玉。其先汴人,宋咸淳间,始袓名秋蟾来秀州卖药,子孙遂家于禾。大德间,京师开御药局,征子成不就。时霅川赵文敏公遘疾,医不能治,邀子成诊之,翼日即瘳。文敏喜,为杏林图,并孙思邈像赠之,自是称药师。性好施予,笥不留赀。年八十九,忽语人曰:我将往五岳游仙府也。无疾而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十
医术名流列传
明
葛干孙
按《明外史》本传:葛干孙,字可久,长洲人。父应雷,以医名。时北方刘守真、张洁古之学,未行于南。有李姓者,中州名医,官吴下,与应雷谈论,大骇叹,因出张、刘书与相讨究,自是二家之学,盛行于南。应雷着《医家会同》《医家会同》 本书医术名流列传卷五百九葛应雷传内作《医学会同》。二卷,官浙江医学提举。干孙体貌魁硕,膂力绝人,好击刺战阵之法,后折节读书,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为文章有名,屡试不偶,乃传父业。然不肯为人治疾,或施之,辄着奇效,名与金华朱丹溪埒。一书生伤寒不汗,发狂循河走,干孙捽置水中,良久出之,裹以重棉,乃汗而解。富家女病四肢痿痹,目瞪不能食,众医治不效,干孙命悉去房中香奁流苏之属,掘地坎,置女其中,令家人俟女手足动有声则告。久之,女果举手足而呼,投药一丸,明日,女自坎中出矣。盖此女平日嗜香,而脾为香气所蚀,故得是证。其疗病不用方药如此。至正时,天下大乱,干孙推己禄命不利,慨然谓其友曰:闻中原豪杰并起,而我不得与,命也。今六气淫厉,吾犯咸池,殆将死矣。一日,见武士引弓,取挽之及彀,归即下血,命子煮大黄四两饮之。子密减其半,血不下,诘知其故,语之曰:无伤!我命尽来年,今则未也。再服二两而愈。明年果卒。 按《异林》:葛可久,吴人也,性豪爽,好博,少遇异人授以医术,不事方书,中辄神异。道有狂犬,可久谓人曰:谁当擒之,即可疗。恶少果环执之,可久砭其肾,犬卧良久,差。有群少戏里中,望见可久,一少年从牖跃入室,曰:召可久诊视之,不验则群噪之。强可久。可久诊之曰:肠已断矣,当立死耳。有顷,少年果死。朱彦修尝治浙中一女子,瘵且愈,颊上两丹点不灭。彦修技穷,谓主人曰:须吴中葛公耳。然其人雄迈不羁,非子所致也,吾遣书往,彼必来。主人悦,俱供帐舟楫以迎。使至,葛公方与众博大叫,使者俟立中庭,葛公瞠目视之曰:尔何为者?使者奉牍跪上之,葛公省书,不谢客行,亦不返舍,遂登舟。比至,彦修语其故,出女子视之,可久曰:法当刺两乳。主人难之。可久曰:请覆以衣。援针刺之,应手而灭。主人赠遗甚丰,可久笑曰:我为朱先生来,岂责尔报耶?悉置不受。江浙行省左丞某者,患瘫疾,彦修曰:按法不治。可久曰:尚可刺。彦修曰:虽可刺,仅举半体耳,亦无济也。家人固请,遂刺之,卒如彦修言。彦修且计日促之行,曰:当及家而绝矣。已而果然。三子治验并显。 按《霏雪录》:葛可久,姑苏人,治方脉术,与丹溪朱彦修齐名。尝炒大黄过焦,悉弃去不用,其谨如此。人来迎致,不问贫富皆往。贫人以楮镪来贸药,准病轻重,注善药,缄以畀之而归其直。或楮镪有不佳者,易佳者使供饘粥。盖仁人之用心也。 按《古今医统》:葛可久,名干孙,震父之子,医实跨灶。性甚仁厚,求疗不分贵贱,辄尽心药之,无有不效。着有《医学启蒙论》、《十二经络》、《十药神书》行世。
贝元瓒
按《上虞县志》:贝元瓒,字彦中,宋佥判钦世之七世孙,元医学教谕良友之子。世家北城,以医活人,咸呼为存仁先生。
范益
按《古今医统》:范益,燕京人,医甚精,尤神于脉。年七十时,有老妪居西山,请诊其女,益以倦骑乘为辞。妪出,顷之携二少女至,益诊而诘之曰:此非人脉,乃妖质耳。妪跪告曰:妾本狐类,久住世间,得日月之精气,故能变幻人形。二女偶患疾苦,知君仁厚,存活为心,故敢求药。君既洞察,讵敢欺乎?益遂与药,随叩其所以往来禁城,如入无人之境,何也?妪曰:此时真主已在濠梁,京城诸神,俱已往彼,是故得以出入也。逾年,太袓果克燕京。若益者,真神医也。
胡重礼
按《仪真县志》:胡重礼,明初以医名,尤妙太素脉。有久疟不止者,求视其脉,曰:此疟母也,须百剂方愈。病者服至半中止,而病未瘳。他日,就孙医脉之,曰:此须五十剂乃可。如言而病已。盖孙即重礼婿,传业于重礼者。聊举一端,以见其艺精如此。
祝定
按《处州府志》:祝定,子伯静,丽水人,以医术鸣。洪武初,授本府医学提领,转正科。注窦太师《标幽赋》,医学咸宗之。
李恒
按《合肥县志》:李恒,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擢周府良医。常奉令旨,类集《袖珍方》诸书。后以老致仕,王亲赋诗以饯,命长史钱塘婴佑序其事。
吴伯参
按《处州府志》:吴伯参,颖慧缜密,信实不欺,尤精太素脉,指晰人祸福修短,无弗验。有脉宜死者,为定其时,至期无爽。
王道中 【王大坤】
按《无为州志》:王道中,洪武间太医院选医。曾孙大坤,太医院医官。万历十年,夏大旱,掌州事查志文檄大坤施药,全活无算。
韩(上矛下心)
按《医学入门》:韩(上矛下心),号飞霞道人,明初蜀之泸州人。少为诸生,因不第,褫缝掖,往峨嵋山访医。杨升庵太史称之曰:真隐世传道人也。着《医通》二卷。
沙金
按《医学入门》:沙金,字廷玺,号杏轩,明初仪真人。以医济人,不责其报,贫甚者,或反给资。其子稷登第,赠工部主事。
沈贞
按《昆山县志》:沈贞,字士怡,业精于医,志在济人,未尝嗜利。患伤寒难治,因以仲景论为主,取李浩《或问》,郭雍《补亡》,由汉迄今,凡论伤寒者,集而为专书,名曰《伤寒会通》。吴下诸医,谓其补仲景之未备。
许律
按《昆山县志》:许律,宇用韶,元医学教授矩之长子,得世传之秘,凡人疾所不能疗者,必之用韶求治,一经诊视,其死生如决蓍龟。弟度量俱世其业。
董伯儒
按《昆山县志》:董伯儒,与许用韶,为内外兄弟,而医之学,同出一门。伯儒淳质无伪,脉药甚精,授医学训科。子士源克造其奥,能声着于远近。士源之孙愚,字汝颜,尤深于脉理,投剂无弗效者,乡人呼为董一贴。
倪维德
按《明外史》本传:倪维德,字仲贤,吴县人,袓父以医显。维德幼嗜学,已乃业医,以《内经》为宗,病大观以来,医率用裴宗元、陈师文《和剂局方》,故方新病,多不相合,乃求金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书读之,出而治疾,无不立效。周万户子八岁,昏眊至不识饥饱寒暑,时以土炭自塞其口。维德诊之曰:此慢脾风也。脾藏智,脾慢则智短,急以疏风助脾剂投之,即愈。顾显卿右耳下生瘿,大与首同,痛不可忍,更数十医莫能治。维德曰:此手足少阳经受邪也。煮药饮之,逾月而愈。刘子正妻病气厥,或哭或笑,人以为祟所凭。维德曰:两手脉俱沉,胃脘必有所积,积则痛。问之果然。以生熟水导之,吐痰涎数升而愈。盛架阁妻左右肩臂奇痒,延及头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则暂止。维德诊其左脉沉,右脉浮且盛,曰:此滋味过厚所致也,投以剂旋已。林仲实以劳得热疾,热随日出入为进退,暄盛则增剧,夜凉及雨则否,如是者二年。维德曰:此七情内伤,阳气不升,阴火渐炽,故温则进,凉则退。投以东垣内伤之剂,其疾立止。他所疗治多类此。常言刘张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调护中气主补,盖随时推移,不得不然。故其处方不执一说。常患眼科杂出方论,无全书,着《原机启微》,又校订《东垣试效方》,并刊行于世。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 按《古今医统》:倪维德,究轩岐之旨,活人甚多。乃订新安张季明《医说》,演《灵枢》、《素问》、《原机启微》等论行世。 按《苏州府志》:倪维德,字仲贤,先为大梁人,徙居吴,世以医鸣。维德少受尚书于汤碧山,奇其才,劝之仕,曰:爵禄以济物,然有命焉,不可幸致,不若绍承医学以济吾事。于是取《内经》,研其奥旨,欣然曰:医之道尽是矣!操心仁厚,来谒即赴,窭人抱疾求治,维德授药兼畀烹器。客问曰:药可宿备,瓦缶亦素具乎?维德指室北隅,盖积数百枚。晚建别墅敕山,自号敕山老人。
赵良仁
按《苏州府志》:赵良仁,字以德。少试吏宪司,即弃去,从丹溪朱彦修学医,治疗多有奇效,名动浙西东。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张氏据吴,良仁挈家去浙,后复来吴,占籍长州,以高寿终。
潘仁仲
按《无锡县志》:潘仁仲,袓传之,在元为常州路医学学录;父进德,本州医学提举。仁仲,杨铁崖门人,本州医学教授,居营桥作容膝轩,与倪云林、张居贞辈游,晚以高年应诏。子克诚,永乐中召为太医院医士,与王达、钱仲益友善。克诚子韫辉,尤妙针灸,官训科。
雷伯宗
按《建安县志》:雷伯宗,名勋,以字行,幼读书明医,尤精于小儿科。洪武间,授医学正科,卒年八十四。着有《千金宝鉴》,得其旨者,用之辄效。子野僧,亦明医,为郑府良医。
滑寿
按《明外史》本传:滑寿,字伯仁。先世襄城人,徙仪真后,又徙余姚。幼警敏,好学能诗。京口王居中,名医也,客仪真,寿从之学,授以《素问》、《难经》,寿卒业,乃请益曰:《素问》详矣,独书多错简,愚将分藏象经度等为十二类,抄而读之。《难经》又本《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脏腑,与夫经络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误或多,愚将本其义旨,注而读之何如?居中跃然曰:甚矣,子之善学也,速为之。寿晨夕研究,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既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尝言人身六脉,虽皆有系属,惟督任二经,则包乎腹背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宜与十二经并论。乃取《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篇》所述经脉,着《十四经发挥》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他如《读伤寒论抄》、《诊家枢要》、《痔瘘篇》及采诸书本草为《医韵》,皆有功于世。故所至人争迎致,以得其一言定死生为无憾。晚自号撄宁生,江南北、浙东西,无不知撄宁生者。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蹺捷,饮酒无算。既殁,天台朱某摭其治疾神效者数十事作传,故其所著述益有称于后。 按《仪真县志》: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袓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习儒书,日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袓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抄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又究夫十二经走会属络流输交别之要,至若阴阳维蹺冲带六脉,虽皆有系属,而惟督任二经,宜与十二经并论,乃着《十四经发挥》,皆有功医学。多治验,所至人争延致,以得撄宁生一决生死为无憾。生无问贫富,皆往治不责报,遂知名吴楚间,在淮南曰滑寿,在吴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撄宁生。 按《浙江通志》:滑寿,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寿与宋僖为友,其诗雅健,元时曾乡举。按滑氏家谱,则刘基之兄弟也。基尝访之于余姚,留数月而去。其子孙散居余姚、武林,而武林为最盛。 按《绍兴府志》:滑寿,医能决生死。一妇孕,患腹痛呻吟,隔垣闻其声。曰:此蛇妖也。砭之,产数蛇,得不死。又一妇临产而死,视之曰:此小儿手捉其心耳。砭之即苏,少顷儿下,大指有砭迹。姚人所传如此。寿与朱丹溪彦修齐名,所著有《难经本义》等书。今子孙为余姚人,知府浩是其孙。叶知府逢春云:寿盖刘文成基之兄,易姓名为医。文成既贵,尝来劝之仕,不应,留月余乃去。 按《医学入门》:滑寿尝治妇人病小便濇,中满喘渴,脉三部皆弦而濇,医皆以瞿麦、栀、苓,滑利药而秘益甚。寿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乃与朱雀汤倍枳、梗,长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气平而愈。治一妇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脉沉且濇。寿曰:此病在下焦,阴火盛而水不足,乃以滋肾丸遂愈。治一妇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寿以消滞顺气丸药下之愈,而孕不动。《素问》曰:有故无殒也。治一妇人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痛如刀刺,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而无孕,两尺沉濇欲绝,余部皆弦急。寿曰:此下部寒湿邪气搏于冲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故经事将来,邪与血争如此,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温理血之药,令先经期日日服之,凡三次愈。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谋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浊。诸医以内伤不足,进鹿茸、附子。公视其脉虚大而散,此思虑过度,少阴君火为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少阴乎?用补中益气、朱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坎离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妇病咳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浃旬,脉浮紧,形体瘦。寿曰:此上受风寒也。投以辛温,生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止。治一妇人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寿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为阴盛格阳证,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乃与元武汤冷饮,三服而愈。治一妇人病寒疝,自脐下上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痛尤甚,呕吐烦满,不进饮食,两手沉结不调。寿曰:此由寒在下焦,宜急攻其下,无攻其上。为灸章门、气海、中脘,内服元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