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名流列传

     陈文中

  按《医学入门》:陈文中,字文秀,宋宿州人,为安和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明大小方脉,于小儿痘疹,尤精其妙。淳佑中,与保安。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又着《小儿病方论》一卷。
     戴煟

  按《温州府志》:戴煟,号复庵,永嘉人。文端公溪之后,为临安府知录。咸淳间,谢后得异疾,舌出不能收,煟应召,敷以消风散立愈。后大喜,询知文端孙,妻以侄女。后元兵至,弃官学道,遇异人授以赤天之秘,能飞谒帝。后游龙虎山,又至衢州,有吏抱文书卷其右,俾署左判官御下,署毕索视,则瓯郡回禄文也。未几,郡果大火,惟煟家得免。
     吴观善

  按《仁和县志》:吴观善,字思贤。其先汴人,南渡时,曾袓崇明,徙杭为小儿医,其业出外家范防御氏;范又出外家徐防御氏,号有源流。三传至观善,名益起,人皆奔走之。
     钱宝

  按《镇江府志》:钱宝,字文善,原浚曾孙,号复斋,诗多藻思,工小楷行书,精于医,拯危济困,恒孜孜焉。所著有《医案》、《运气说》、《复斋集》。
     张济

  按《闻见后录》:无为军医张济,善用针,得诀于异人,云能解人而视其经络,则无不精。因岁饥疫,人相食,凡视一百七十人,以行针无不立验。如孕妇因仆地而腹偏左,针右手指而正;久患脱肛,针顶心而愈;伤寒翻胃,呕逆累日,食不下,针眼眦立能食。皆古今方书不着。陈莹中为作传云。
     初虞世

  按《老学庵笔记》:初虞世,字和甫,以医名天下。元符中,皇子邓王生月余,得癎疾,危甚,群医束手。虞世独以为必无可虑,不三日王薨。信乎医之难也。  按《古今医统》,初虞世为宋朝医,有超见,论源皆深究《素》、《难》之理。所著有《养生必用》。
     张锐

  按《古今医统》:张锐,字子刚,郑州人,官为团练使。笃好医方,遂得精妙,声名远着。凡有求疗,虽及细民,皆用意为治。一妇产后患大泄喉痹,诸医谓两证不能并治,以为必死。公视之,与药十余粒,使吞之,咽通而泻止。人异之,公曰:理中丸裹紫雪耳。喉痹非寒药不可,泄泻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咽则消释无余,得至腹中则附子药也。夫何异!  按《撄宁集》:张锐治伤寒已死一昼夜面赤者,即用药灌之,次早遗屎尿而苏,更进平胃散而安。
     杨士瀛

  按《福建通志》:杨士瀛,字登父,怀安人,精医学,若《活人总括医学真经》行于世。  按《古今医统》,杨士瀛,名登父,号仁斋。世业医学,至登父尤精,每以活人为心,集有《直指方论》二十八卷行世。
     郑桨

  按《福建通志》:郑桨,字孔济,长乐人,工医术,诊脉能豫知年数生死,亦能诗。
     怀居士

  按《陈州志》:怀居士,名敏,字仲讷,宛丘人也。少喜医方,自《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扁鹊仓公传》,无所不观,遂以其方名,为医博士。为人治疾,数有功。居数年厌之,以其方授子孙,并致家政,筑室独居,聚浮屠书,阖门读之。江湖淮浙之滨,浮屠氏之达者,无不来款,王公大人多与之游。年七十岁,举累世不葬丧二十余,曰:是责在我,不当以累子孙。子和孙遘皆守其方。古者贵三世医,于怀氏益信已。
     吴镕

  按《宁国县志》:吴镕,字国器,业儒,隐于医,全活者众,略不计利。年几百岁,视明听聪,发黑如漆,面奕奕有光,东庄诸老,目之为不老仙。以孙应昂领乡荐,沾锡类恩授迪功郎,卒。
     谢复古

  按《古今医统》:谢复古,为宋翰林学士,习医药,尤工于伤寒,发仲景之奥旨。
     林颐寿

  按《福建通志》:林颐寿,字褒世,晋江人。父附贡辟雍,袓母杨氏尝苦背疡,溃烂径数寸,颐寿曰:败脓在中,侵食旁肉,若抆拭则不堪痛楚。乃俟其熟寐,潜舐去,敷药而愈。庐父墓,有芝产之瑞。事继母弥谨,继母卒,庐墓有白鹊数十,往来庐上,人以为孝感。颐寿博览经史,尤工大字,精医业,所活甚众,切脉言生死迟速无差。里人为着孝友传。年六十八,一夕谈笑而卒。号华阳处士。
     刘伯桓

  按《福建通志》:刘伯桓,崇安人,天资淳朴,尝遇异人授以岐黄之术,自是求治者,无不全活。
     张季明

  按《古今医统》:张季明,名杲,新安人,世业医术有名,至杲尤诚确精粹,博该诸书,所得辄采录,成《医说》十卷。
     范九思

  按《古今医统》:范九思,不知何郡人,善医善针,沉疴悉能起之。一人患喉内生蛾,诸医不能愈,且畏针,范与末药,计以笔搽之,遂暗藏针于内,刺之即愈矣。
     周与权

  按《撄宁集》:周与权,字仲立,宋临潼人,着《难经辨正释疑》。
     任度

  按《医学入门》:有患者尝饥,吞食下至胸,便即吐出,医作噎疾膈气治之,无验。任度视之曰:此疾盖因蛇肉不消所致,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风,常求蛇肉食之。遂合硝、黄以治,微利而愈。
     程约

  按《古今医统》:程约,字孟博,新安婺源人。世业医,至约尤着,而更得针砭之妙,若有《医方图说》行世。  按《婺源县志》:程约,字孟博,世工医。其先有号种德居士者,邑宰许应龙因改所居之坊为种德坊。精针法,同邑马荀仲自许齐名,约不然也。太守韩瑗尝有疾,马为右胁针之,半入而针折。马失色曰:非程孟博不可。约至,乃为左胁下一针,须臾而折针出,疾亦即愈,由是优劣始定。
     唐与正

  按《古今医统》:唐与正,不知何郡人,善医,凡人有奇疾,以意疗之,无不效。一小女患风痹赤肿,诸医以风热治之不效。唐诊视云:肝肺之风热故,治之遂愈。惟顶上高肿寸许,询其乳母好饮热酒,唐遂悟,以前剂倍加葛根,数服而消。  按《医学入门》:唐与正治饮热酒,顶高数寸,用葛花倍服而愈。治因服黑铅丹,卧则小便微通,立即不能涓滴,服诸通利药不效。公曰:乃结砂时铅不死,硫黄飞去,铅入膀胱,故卧则偏重犹可溲,立则正塞水道,自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为十服,煎瞿麦汤下。盖膀胱得硫黄,积铅成灰,从水道下,累累如细砂,其病遂愈。
     王朝弼 【王渊 王槐】

  按文天祥《金匮歌》序:《金匮歌》者,乡前辈王君良叔之秘医方也。初,良叔以儒者涉猎医书,不欲以一家名。一日,遇病数十辈同一证,医者曰:此证阴也,其用某药无疑。数人者骈死,医者犹不变。良叔曰:是证其必有他合,少更之,遂服阳证药,自是皆更生焉。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发念取诸医书,研精探索,如其为学,然久之无不通贯,察证辨脉,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伛偻承蜩。因自撰为方剂,括为歌诗,草纸蝇字,连帙累牍,以遗其后人曰:吾生平精神,尽在此矣。其子季浩,以是为名医。其子庭举,早刻志文学,中年始取其所藏读之,今医遂多奇中。一日,出是编,予然后知庭举父子之有名于人,其源委盖有所自来矣,天下岂有无本之学哉?世道不淑,清淳之时少,乖戾之时多,人有形气之私,不能免于疾,世无和扁,寄命于尝试之医,斯人无辜,同于岩墙桂桎之归者,何可胜数?齐高强曰:三折肱如为良医。《楚辞》曰:九折臂而成医。言屡尝而后知也。《曲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言尝之久而后可信也。人命非细事,言医者类致谨如此。然则良叔,齐楚人所云医也。若庭举承三世之泽,其得不谓之善医已乎?予因谓庭举曰:凡物之精,造物者秘之,幸而得之者,不敢轻,然其久未有不发。周公金縢之匮,兄弟之秘倩也,至成王时而发。艺袓金匮之誓,母子之秘言也,至太宗时而发。君所谓《金匮歌》者,虽一家小道,然袓宗之藏本,以为家传世守之宝,其为秘一也。子之发之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庭举曰:大哉斯言!予袓之泽,百世可以及人。予为子孙,不能彰悼先志,恐久遂沉泯,上遗先人羞,敢不承教,以广之于人。予嘉庭举之用心,因为序其本末如此。良叔讳朝弼,季浩讳渊,庭举名槐云。
     宋彦举

  按《癸辛杂识》:赵子昂云,北方有宋彦举者,针法通神,又能运气。谓初用针,即时觉热,自此流入经络,顷刻至患处,用补泻之法治之,则病愈而气血流行矣。
     丘经历

  按《癸辛杂识》: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脓血淋漓,医皆不效。在维扬有丘经历,益都人,妙针法,与针委中及女膝穴,是夕脓血即止,旬日后颔骨蜕去,别生新者。其后张师道亦患此证,亦用此法针之而愈,殊不可晓也。丘常治消渴者,遂以酒酵作汤饮之而愈,皆出于意料之外。委中穴在腿(月秋)中。女膝穴在足后跟。俗言丈母腹痛,灸女婿脚后跟。乃舛而至此,亦女膝是也。然灸经无此穴。又云女须穴。
     郎简

  按《宋史》本传:郎简,以工部侍郎致仕,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
     周洪
  按《宋史》本传:周洪,字文渊,邓州穰人,进士甲科,为开州推官,中身言书判,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俗不知医,病者以祈禳巫祝为事。洪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自是人始用医药。
     崔世明

  按《宋史》崔与之传:崔与之,字正子,广州人。父世明,试有司连黜。每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究心岐黄之书,贫者疗之,不受值。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九

医术名流列传

    金

     李庆嗣

  按《金史》本传:李庆嗣,洛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学医,读《素问》诸书,洞晓其义。天德间,岁大疫,广平尤甚,贫者往往阖门卧病,庆嗣携药与米分遗之,全活者众。庆嗣年八十余,无疾而终。所著《伤寒纂类》四卷,考证《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传于世。
     纪天锡

  按《金史》本传:纪天锡,字齐卿,泰安人。早弃进士业,学医,精于其技,遂以医名世。集注《难经》五卷,大定十五年,上其书,授医学博士。
     张元素 【张璧】

  按《金史》本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  按《古今医统》:张元素善知药性气味阴阳厚薄升沉之微,李时珍称其《灵》、《素》而后一人,着《珍珠囊》引经佐使。李杲师事之,尽得其学。子璧得父业,名著当时,号云岐子,有《脉诀》行世。
     刘完素

  按《金史》本传:刘完素,字守真,何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着《素问元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处士云。【按陈先生,查《畿辅通志》,称陈希夷,未知是否】
     张从正

  按《金史》本传,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妄庸浅术,习其方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人。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其所著有六门二法之目,存于世云。  按《河南通志》:张从正,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辞去,乃与麻知几辈,日游(氵隐)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元理,遂以平日闻见及尝试效者,辑为一书,凡十四卷,名曰《儒门事亲》。
     窦汉卿

  按《古今医统》:窦汉卿为金太师,善医,妙于针。有死去经日者,若胸前稍温,针之立起。着有《针经指南》、《标幽赋》,诚为古今之轨范。
     成无己

  按《古今医统》:成无己,世习儒医,无己尤该博群书,有敏质,袓述仲景伤寒,辨析表里虚实,极其旨趣,着有《伤寒论明理论》凡数十卷行世。
     王博 【韩荧】

  按《凤阳府志》:王博、韩荧,皆医道通神。宿州卫有百户李昶者,方十五六岁时,以弱疾几不起,延二公视之。韩曰:此儿病即愈,寿且至八十余。王再视之亦曰:寿八十四岁而终,病不日当愈。人皆笑其迂。后竟病痊,至八十四岁而终。
     丘处机

  按《西轩客谈》:历代方士皆谓有不死药以惑时君,既而炼药不成,或劝服药,反速其至死者多矣。金末,道士丘处机应蒙古国主聘,问:有好长生之药么?对曰: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可谓杰然不群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