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门

     太阳证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脉尺寸俱浮而紧,是发于阳,阳者卫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自汗,脉尺寸俱浮而缓者,荣也,桂枝汤主之。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伤风得伤寒脉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急而反缓,伤寒得伤风脉也。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脉者,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阳之失也。故易老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黄汤也。羌活汤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二证易老元将桂枝二麻黄一治之,后复改用羌活汤。
     太阳头痛

  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胷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朮,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吴茱萸也。
     治不可越经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经解药后身反复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若不烦而反复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发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汗之。
     太阳禁忌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  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为恶风恶寒头痛,待表证悉罢,方可下之也。脉浮紧者,犯之必结胸。脉浮缓者,犯之必痞气。
     当汗

  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经发汗,则当发之。
     不当汗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已上忌证,虽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之。
     当汗不汗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风水,上行经络之间,本当发汗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发汗过多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屈伸。
     不当汗而汗

  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阳之极则侵阴也,故燥血而蓄于胸中也。
     血证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知可解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差经,必不尔矣。  太阳传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太阳证知可解者,为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于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证知解不解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解。何以然?风则高,湿则下而入重也。
     脉知解不解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
     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夫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当汗而下成协热利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里传表

  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至于大实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己传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传表,即名误下传也。
     误下变有轻重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五苓散为下药

  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聚胃发黄,故有调胃汤证。此太阳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不当服而服之,当生何证?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为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证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故五苓散为利小便主药,乃太阳阳明之间,故为调和之剂。
     药有标本阴阳

  假令太阳证伤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说:以主言之,膀胱为本,经络为标;以邪言之,先得者为本,后得者为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后入于膀胱本,却为标也。此乃客邪之标本也,治当从客之标本。  寒毒之气从标入本,邪与手经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阳中之阳,茯苓阳中之阴,相引而下入于本,道出邪气。  火邪之气从下之上,以内为本。水中有火,火为客气,当再责其本。两肾相通,又在下部,责在下焦如渎,相火明也,生地黄、黄蘗主之。邪气本受下焦火邪,遗于小肠,是热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桂、朮、泽泻、猪苓、茯苓,为阳中之阴。生地黄、黄蘗、黄连,为阴中之阳。
     加减凉膈散

  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以其手足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
     阳明证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或恶热,脉尺寸俱长,白虎汤主之。
     阳明禁忌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蓄血证也。唯当益津液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连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利之走气。三者之变虽异,而亡津液则一也。
     论汗下

  汗多亡阳,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也。若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伤阳也。经曰重阳必阴,故阳去[去:疑当作「气」。]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下多亡阴,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其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火热也。若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必阳,故阴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下无太晚,非待久之晚,乃当日已后为阴之分也。下之谓当已前,为阳之分也。故曰:下无太晚。下不厌晚,是为善守。汗不[不:疑当作「本」。]亡阴,以其汗多,阳亦随阴而走;下本泻阳,以其下多,阴亦随阳而走。故曰: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也。若犯发汗,多蓄血上焦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为发狂,其人如狂也。
     论诸白虎汤

  伤寒脉尺寸俱长,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脉传入于里,细而小,其人动作如故,此阳明传入少阴,戊合癸,即夫传妇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然脉虽细小,亦当以迟疾别之。此证脉疾而非迟,故用此法。
     烦躁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者,栀子甘草干姜汤。  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肾子通于肺母也。发润如油,喘而不休,总言肺绝。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中气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之余,肾气主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将绝也。仲景以发润喘大为肺绝,兼其肾而言之。发在高巅之上,虽属肾,肺为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肾也。大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则肾不言而知其绝矣。或曰:烦者心为之烦,躁者心为之躁,何烦为肺、躁为肾耶?夫心者,君火也,与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之而燥,水以之而亏,独存者火尔。故肺肾与心合而为烦躁焉。此烦虽肺,躁虽肾,其实心火为之也。若有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讝妄

  问:邪入阳明,为讝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肾肝。
     伤寒杂证发热相似

  伤寒表证,发热恶寒而渴,与下证同,但头痛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白虎汤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脉大,先无形也。杂病里证,发热恶热而渴,但目赤者,脏病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黄、熟地黄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狂言讝语郑声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也。讝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讝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即郑声也。
     阳证发斑

  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者。然得之虽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阴心火,入于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泻心汤、调胃承气汤,从所当而用之,及当以肺脉别也。
     伤寒有九经

  伤寒之经凡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为六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是为三也,非九而何?阳明者,太阳少阳俱入于胃,故曰正阳阳明也。前三经者,阳明自病不入于里者,谓之在经,不为正阳阳明矣。
     三阳从中治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少阳阳明,小承气汤;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以汗证言之:以少阳居其中,谓太阳证为表,当汗;阳明证为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从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汤,从少阳也。以下证言之:阳明居其中,谓太阳经血多气少,阳明经气血俱多,少阳经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从少阳下则犯太阳,故止从阳明也。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缘阳明经居太阳少阳之中,此经气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从太阳少阳而从阳明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汤主之;三阳并病,白虎汤主之,是从乎中也。
     论下

  如何是入阴可下?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阴少阴厥阴之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少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皆为腑,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入于阴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此之谓也。仲景太阳阳明大承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入于脏者,泄之。太阴也,桂枝汤;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当归四逆汤,是三阴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少阳证

  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小柴胡汤主之。须各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则可矣,药如本法。
     少阳禁忌

  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与诸变不可胜数,医者宜详之。
     论半表半里

  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为太阳,太阳为阳中之阳,阳分也;身前为阳明,阳明为阳中之阴,阴分也。阳为在表,阴为在里,即太阳阳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乃治少阳之法也。太阳膀胱,水寒也;阳明大肠,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水则恶寒,近前阳明燥金则发热,故往来寒热也。此为三阳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认作当下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里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