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医鉴
古今医鉴
眩晕之症,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道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前论须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为主。此皆有余之症也。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为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之气,丹药助火,其不归元之气,岂能因此而复?即《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用药则善矣。
治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药。
人因忧思劳苦,发作眩晕,眼暗耳鸣,面赤口干,发热气喘,有汗不食,六脉洪数,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生地黄、姜炒黄连麦门冬、五味子、陈皮,酒炒黄柏、知母。
方 清晕化痰汤 (云林制)
橘红(一钱五分) 半复(制,一钱半)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三分) 川芎(八分)
白芷(七分) 羌活(七分) 枳实(麸炒,一钱) 南星(制,六分) 防风(六分) 细辛(六分) 黄芩(酒炒,八分) 气虚加人参(七分) 白术(一钱) 有热加黄连(六分) 血虚倍川芎加当归(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黑将军散 (秘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晕之剂) 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
用大黄酒炒为末,清茶调下。或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清茶送下,神效。
仙术通神散 治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即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苍术。如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根据本方去麻黄、芒硝,加甘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
半夏白术天麻汤 〔批〕(按此方治气虚痰厥眩晕之剂) 治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气虚损停痰所致。
半夏(制,一钱半) 白术(炒,二钱) 天麻(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芎归汤 〔批〕(按此方治血虚眩晕之剂) 治血虚眩晕,或去血过多之后眩冒。
川芎(二钱五分) 当归(二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八分,空心温服。
卷之七
麻木
脉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证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治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上药及羌活、苏木。如手指麻痹,因湿所致者,香苏散、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脉体虚者,用五积散亦好。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积散主之。
一、凡人手足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更灸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此六处共十一穴,以防中风瘫痪,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经。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二方俱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皆可选用。
麻木者,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合眼则浑身麻木痒者,血不荣于肌腠。治以参 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二术、苓、甘、柏以除湿热,柴、升、芍药以升提之。痰加二陈,治当活法。
方 加减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手足麻木。
根据本方加木香、大附子、麦门冬、防风、羌活、乌药。
人参益气汤 〔批〕(按此方治气虚麻木之剂) 治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
黄 (二钱) 人参(二钱二分) 甘草(二钱二分) 白芍药(七分) 柴胡(六分)
甘草(炙,六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稍热服。
开结舒经汤 〔批〕(按此方治气郁麻木之剂) 治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
紫苏(八分) 陈皮(八分) 香附(醋炒,八分) 台乌(八分) 川芎(八分) 苍术(米泔浸三日,锉碎,炒,八分) 羌活(八分) 南星(八分,制) 半夏(八分,制) 当归(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四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各半盏服。
清风散 〔批〕(按此方治风气麻木之剂) 治身体麻木,遍身结核。北人谓之生饭,南人谓之鼓槌,俗谓风疙瘩,俱属热气滞。
防风(五分) 荆芥(三分)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连翘(五分) 当归(五分)
赤芍药(一钱) 生地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制,一钱) 白茯苓(一钱) 乌药(七分) 槟榔(五分) 木瓜(六分) 牛膝(七分) 木香(三分) 黄连(五分)
玄参(七分) 鼠粘子(炒,五分) 萆 (二钱) 金银花(六分) 升麻(一钱) 白蒺藜(炒,八分) 防己(五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葱白五寸,水二盏,煎八分服。
卷之七
癫狂
脉癫脉搏大滑者生,沉小紧急则不治。热狂脉实大生,沉小死。癫脉虚可治,实则死。
证夫癫者,喜笑不常,而颠倒错乱之谓也。狂者,狂乱而无正定也。故心热盛,则多喜而为癫也;肝热盛,则多怒而为狂也。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是盖得之阳气太盛,胃与大肠实热燥火郁结于中而为之耳,此则癫狂之候也。大抵狂为痰火实盛也,治当大吐大下;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遂其志者有之。
治治以安神养血,兼降痰火。
心风者何?盖君火者,心因怒发之,相火助盛,痰动于中,挟气上攻,迷其心窍,则为癫为狂。所怒之事,胶固于心,辄自言谈,失其条序,谓之心风。与风何相干。若痰不盛者,则有感亦轻。
狂言、谵语、郑声辨。
狂者,大开目,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为狂也。
谵语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为谵语也。
郑声者,声颤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为郑声也。
阳附阴则狂,阴附阳则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又蓄血证,则重复语之。
方 防风通圣散 (方见中风)〔批〕(按此方治癫狂初起,多有实热风邪宜之) 治一切癫狂风疾,暴发之症。
宁志化痰汤 (陈白野方) 治癫狂心虚痰盛之症。
胆星(一钱) 半夏(制,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天麻(一钱) 人参(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酸枣仁(一钱) 石菖蒲(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水煎服,再服清心养血汤。
清心养血汤 〔批〕(按此方补虚化痰,清心宁心之剂)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神(一钱) 远志(一钱,水泡,去骨) 枣仁(一钱,炒)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生地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加圆眼五个,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黄白丹 (秘方) 治五癫五痫。
黄丹(一两) 白矾(一两)
上用砖一块,凿一窝,可容二两许,置丹在下,矾在上,用木炭五斤, 令炭尽,取为末,以不经水猪心血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陈皮汤下。
独参丸 治狂邪发作无时,披头大叫,不避水火。
苦参(不拘多少)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每十五丸,薄荷汤下。
河车丸 治久患心风癫,气血两虚之症。
紫河车(不拘几个,焙极干)
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酒下。
开迷散 治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乃荣血逆于心胞所致。
当归(一钱) 白术(炒,一钱) 白芍药(一钱) 柴胡(八分) 白茯苓(八分) 甘草(炙,七分) 桃仁(一钱五分) 苏木(一钱) 红花(一钱) 远志(泡,去骨,一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上锉,生姜煎服。或用此方炼蜜为丸,辰砂为衣。
一女子年十五,因气恼,患语言颠倒,欲咬人打物,偷藏东西,时哭时笑,心怕胆小,饮食不知饥饱,身体发热。以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牡丹皮,二服即安。
秦承祖灸鬼法 治一切惊狂谵语,为邪鬼恶物所附。此因气血两虚,邪乘虚入,如癫如痫之症。以病者两手大拇指用细麻绳扎缚定,以大艾炷置于中两介甲及两指角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即无效,灸七壮,神验。
卷之七
五痫
脉脉虚弦,为惊,为风痫。
证夫痫者,有五等而类五畜,以应五脏。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原其所由,或因七情之气郁结,或为六淫之邪所干,或因受大惊恐,神气不守,或自幼受惊感触而成。皆是痰迷心窍,如痴如愚。
治治之不须分五,俱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而以黄连、栝蒌、南星、半夏之类,寻火寻痰,分多分少治之,无有不愈。有热者,以凉药清其心;有痰,必用吐法,吐后用东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药青黛、柴胡、川芎之类。
方 清心温胆汤 (云林制) 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
陈皮(一钱) 半夏(制,一钱) 茯苓(一钱) 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 白术(炒,一钱) 石菖蒲(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白芍(炒,一钱) 当归(酒洗,一钱)香附(炒,一钱) 麦门冬(去心,八分) 川芎(六分) 人参(六分) 远志(六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育魂丹 (杜御史方)〔批〕(按此治痫攻补兼施之剂) 治一切惊痫、癫邪等症。
胆星(六钱) 半夏(制,六钱) 茯神(六钱) 黄连(炒,六钱) 远志(水泡,六钱)
白术(炒,六钱) 枣仁(炒,六钱) 柏子仁(炒,六钱) 干山药(一两) 竹茹(五钱)
白附(煨,五钱) 天麻(酒洗,五钱) 陈皮(三钱) 全蝎(三钱二分) 川芎(五钱) 犀角(镑,三钱五分) 枳实(炒,一钱) 辰砂(二钱二分) 牛黄(二钱二分) 羚羊角(三钱五分) 白矾(生用,三钱) 麝香(一钱) 飞金(二十四帖)
上为细末,竹沥打甘草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空心淡姜汤送下,或用薄荷汤调下。
加减寿星汤 (吴都堂传) 治痫症。
南星(四两,胆制) 半夏(二两) 防风(一两) 荆芥(七钱) 天麻(一两)皂荚(一两) 香附(一两) 青皮(一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赤茯苓(一两) 白茯神(一两) 白术(一两) 细辛(七钱) 麦门冬(一两)
上锉,每剂一两,姜水煎服。
清神丹 (秘方) 治症同前。
石菖蒲(去毛,二两) 辰砂(六钱,研细,水飞过,以一半为衣)
上为末,猪心血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送下,服前育魂丹除根。
壮胆星朱丹 (太医院传)
朱砂(一两,水飞) 胆星(二两) 石菖蒲(二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分) 猪心(七具,用血)
上为细末,竹沥、猪心血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丑宝丸 (太医院传)〔批〕(按此方治痫专攻之剂) 祛风清火,顺气豁痰,益志除惊,安魂定魄。一切怔忡痫 ,难状之疾,并皆调治。
牛黄(五钱) 琥珀(一钱) 辰砂(一钱,为衣) 雄黄(一钱) 胆星(一两) 礞石(五钱,火 ) 沉香(一钱五分) 犀角(一钱五分) 黄芩(二两,炒) 大黄(二两,酒蒸)
天麻(五钱,姜炒) 石菖蒲(一两) 僵蚕(七钱,姜炒) 蝉蜕(五钱,去足) 猪心(二具,用血)
上为末,竹沥、猪心血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临卧薄荷汤下。
卷之八
健忘
证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而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
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也。盖心生血,因血少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郁,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
治然治之法,必先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以调理。
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矣。
方 归脾散 治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令人转盼遗忘,心下怔忡。
黄 (炙) 人参 白术 茯神(去木) 当归 远志 酸枣仁 龙眼肉(各二钱二分) 木香(一钱) 甘草(炙,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