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子房得之以兴汉业,善终其分而不辱,可见深得是书之旨矣。有云:博文切问,所以广知,推古验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伤心。诚为学之要,资生之本始也。有身者其知所务。
《道藏经》
(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毕具。)
《山海经》
(十三篇,不知何传,周穆王游山海而作。其首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经》
(八卷,少室山邓处中云:华佗得异人授以石函中。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方,而无中藏之名。普为佗弟子,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宋英宗浓陵偏讳,而始更名山药,其他可以类推。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览者审之。)
《太玄经》
(汉杨雄子云撰,中言阴阳五行之理及清净渊默之说,大概养生当始于医学。)
《度人经》
(三卷,元始天尊说。《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于太元之先,姓乐名静,信常存不灭,每天地开辟,则以秘道授诸仙,谓之开劫度人。受其道者,渐至长生或白日升天。其学有授 之法,名曰斋;有拜章之仪,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摄治鬼神;服饵以蠲秽浊。
至于存想之方、导引之诀、烹炼变化之术,其类甚众。)
《大观证类本草》
(旧称《神农本草经》,三卷。《汉 艺文志》未尝录,至陶隐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谓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所出州郡乃后汉时载,疑张仲景、华元化所记。旧经之药止三百六十五种。陶氏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李英公世绩与苏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宋刘翰等又附益医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种。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增广,世谓《蜀本草》。至宋掌禹锡等补注,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定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草石之品可谓大备。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郑虔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虽显晦不齐,无非补翼旧然焉耳。近代陈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汤液本草》,亦删繁之意也。旧记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物而根苗异名,及同名而异质,主治互见,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谓《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时而考审之也。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观》及《证类》二本合为一书。)
《参同契》
(汉魏伯阳撰,按《神仙传》,伯阳会稽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胆博,修真养志,约《易经》而作此书,其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有曰: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又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土伏食之,寿命得长久。
此言皆真切,至道会通者可以仙矣。)
《悟真篇》
(紫阳真人张伯端撰,律诗绝句词语整洁,文理具至之书,疑有道者之作也。养生者究心其间,亦能却病而尽其天年也。)
《玄珠密语》
(十卷,启玄子王冰撰,自序谓得玄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号启玄子。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启玄《素问 序》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二叙自相背戾,则师事《玄珠》。而号启玄者,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内经》,详考王氏《玄珠》,世无傅者,今之《玄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而实非启玄之书也。
其于《素问》十九卷、二十四卷,颇有发明,原其所从,盖 摭《内经》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天元玉册》要语而附会杂说。其纪运休祥,未果征验,观者审之。
《昭明隐旨》
(三卷,启玄子撰,其义与《玉册》大同。)
《颅囟经》
(巫方撰,小儿方书始于此经,自后作者继而述之也。)
《圣济经》
(十卷,宋徽宗采《内素》而作。原性命天人之理,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顺之虚实,为书十卷。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 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是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余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释诸字义,似乎穿凿。)
《玉函经》
(一卷,四明张尹着。)
《金匮玉函要略》
(汉张仲景撰,王叔和集。设问答,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妇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又着《脉经》、《五脏论》、《评病要方》。《艺文志》咸裁其目,而书未之见也。今所传者,惟《伤寒论》、《金匮略》。耳。
《产宝经》
(二卷,唐昝殷撰。)
《难经》
(六卷八十一篇,卢国扁鹊撰,姓秦名越人。述《内经》设为问答,撰《难经》八十一篇,为十卷。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后人之托辞也。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矣。《汉志》但有扁鹊《内外经》,而《隋志》始有《难经》,《唐志》又属之越人,皆不可考。《通考》有吴太医吕广注,唐杨玄操演,《医史》有隋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辨吕、杨、王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为之句解,而无所启发。嘉 中丁德用绘图释义,颇为精详。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意,今皆未之见也。惟正统间熊宗立《俗解》相传,愈失其义,如五十九难云:颠狂之脉,阴阳俱盛《俗解》分阴分阳,与本文畔。诸如此类甚多,寝使后学晦盲。是故国朝医政坏于《难经》、《脉诀》二书之伪也。)
《素问钞》
(元撄宁生滑寿伯仁集,生初从京口王居中学医,居中授以《内经素问》,令其熟玩,生既终卷,乃进请于师曰:《素问》为说备矣,篇次无绪,错简不无。遂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剌、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何如?师曰:甚矣,子之善学也,而子之学得其道也。)
《续素问钞》
(新安汪机集。滑氏谓王注多误,故削而钞之,不用其注。机意谓无其注则是非无所分别,复续之,以俟知者之取舍云。)
《内经补正》
(温州太守京口丁瓒着。)
《内经类钞》
(明洛阳孙应奎集。)
《素问快捷方式》
(二卷,明浙人高士着。)
《灵枢摘注》
(明浙人高士着。)
《图经本草》
(宋苏颂等撰。先诏禹锡、林亿等校《神农本草》,书成又诏各州郡详图所产药本重编。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铨次,嘉 六年上。)
《本草衍义》
(元朱丹溪撰。)
《本草补遗》
(宋庞安常撰。)
《本草发挥》
(徐用诚集。)
《汤液本草》
(王好古着。)
《本草会编》
(汪机集。)
《本草集要》
(节斋王纶集。)
《救荒本草》
(周王殿下着。)
《日食本草》
(益府长史着。)
《食性本草》
(陈士良着。)
《雷公炮制》
(三卷,宋雷 撰,胡源重定。)
《药性珍珠囊》
(东垣着,其辞简,其义浅,不足以尽药性之旨,疑后人之托名也。)
《华佗内照图》
(五脏六腑之形象。)
《十四经发挥》
(三卷,滑寿撰。)
《伤寒论》
(十卷,后汉张仲景撰,按《内经 热论》分六经传变,广伊芳尹《汤液》而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伤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书有大人之病,而无小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陈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汤,此非至论。晋王叔和重为撰述,宋成无己复为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等互有开发,而大纲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温四者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及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往往反复后先,亥豕相杂,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
《伤寒明理论》
(宋成无己撰,庞安常校,黄山谷为后序。)
《伤寒补亡论》
(元人徐止善着。)
《伤寒类证》
(黄仲理着,新安陆彦功重编,又名曰《类证便览》。)
《伤寒类证要略》
(二卷,汴人王尧卿撰,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伤寒发明》
《伤寒蕴奥》
(明太医院判钱塘吴绶集。)
《南阳活人书》
(二十卷,宋朱肱无求子撰,自序谓;仲景《伤寒论》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者,不能晓会。顷因投间,设为问答,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伤寒指微论》
(五卷,宋钱乙撰。《宋史》记神宗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功。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未能治。召乙治,进黄土汤而愈。所着《伤寒指微论》五卷、《婴孺论》百篇。《文献通考》云:不著作者之名。序言元佑丙寅,必当时明医,盖亦未知详考耳。
元丰为神宗末年号,元佑为哲宗初年号,不越五七年间、正钱乙之所撰明矣。)
《伤寒直格》
(二卷,刘完素撰。)
《伤寒六书》
(六卷,明临川陶华尚文着,号节庵。六书名琐言、家秘、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续论是也。惜其不能发仲景之旨。)
《伤寒治例》
(四卷,陶华着,述《直格》、《六书》而作之。其论雷同,而别无方法,其实一书而为三书矣。)
《伤寒百问》
(三卷,无求子大观初所着。)
《伤寒指掌》
(元吴恕号蒙斋图述。)
《伤寒百证歌》
(钱闻礼绍兴间着。)
《伤寒证治》
(三卷,宋王实编,庞安常高弟也。)
《伤寒会要》
《伤寒一掌金》
《伤寒钤法》
(马宗素、程德斋撰述。按日时受病为治法,与仲景不同,实非至理,用之者不徙无益,而反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备顾问耳。)
《伤寒金镜录》
(清碧学士杜先生着。)
《千金方》
(三十卷,唐孙真人思邈撰。自序云:千金备急之要方。)
《千金翼方》
(三十卷,前人着《千金方》之后,复掇遗轶以羽翼其书,成一家之言。林亿等校,谓深有旨意及禁术,用之多验。)
《溥济方》
(五卷,宋王衮撰。庆历间,因官暇出家藏方,为此书,且云:草还丹治大风,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验。)
《普济方》
(一百二十卷。)
《太平圣惠方》
(一百卷,宋太宗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内出亲验方千余首,诏医局,各上家传方,成集成书,自制序,名《太平圣惠方》。)
《外台秘要方》
(四十卷,唐王焘撰,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书方数千百卷,因述病证,附以方药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大宁,故以外台名其书。
焘谓针能杀人,而不能生人,故取灸而不取针。人讥其弊,孙兆独以其言为然。)
《和剂局方》
(十卷,元丰中诏天下高医各以得效秘方奏进,下太医院验试,刊行世。)
《苏学士方》
(东坡苏公着。)
《初虞世方》
(十六卷,即《养生必用方》。序谓:古人医书行世者亦多矣,无如此方。其证易详,其法易用。虞世为一时文士,后削发为僧。)
《永类钤方》
(二十二卷,元栖碧李仲南着。)
《青囊方》
(魏华佗得异人授受,今亡之。)
《青囊杂纂》
(八卷,元阳赵真人着。)
《传信方》
(刘禹锡着。)
《梅师方》
(隋广陵僧人,号文梅,善疗瘴疠,医杂证。悉说单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传曰《梅师方》云。)
《深师方》
(齐宋间道人僧深撰。)
《肘后方》
(三卷,晋葛洪撰。)
《斗门方》
《本事方》
(十卷,维扬许叔微知可撰,宋绍兴三年进士,以药饵阴功见于梦寐,事载《夷坚志》。)
《范汪方》
(五卷,西晋颖阳人撰,方书共百余卷,今《普济主》多采之。)
《卫生易简方》
(明尚书胡KT 集。)
《岭南续卫生方》
(四卷,夔州太守杨 集。)
《近效方》
《必效方》
(三卷,孟诜着。)
《试效方》
(东垣着。)
《鬼遗方》
(宋武帝时刘涓子着。)
《大全方》
《奇效良方》
(明太医院使方贤集。)
《经验方》
(明大方伯希斋陈士贤着。)
《袖珍方》
(四卷,明滇阳王府集刊,其方多简当可用,诚博而约之者。)
《鸡峰方》
(一卷,太医教授张锐撰。)
《简要济众方》
(五卷,皇佑中仁宗谓辅臣:外无良医,民有疾苦,或不能救疗。诏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行诸道。)
《妇人良方》
(二十卷,元临川陈自明撰。)
《三因方》
(五卷,括苍陈无择撰。三因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说出《金匮要略》,其方皆述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