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后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支氏曰:自脾及胃大小肠膀胱云者,乃兼统论也。
金匮真言论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对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巽方鸡。)其谷麦,(五谷之长。)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是以春气在头也。(万物发荣上,故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成数八也。)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在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手少阴之络会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黍赤色。)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火之精气上为荧惑,七百四十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成数七也。)其臭焦。其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色黄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思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干为马。)其谷稻,(色白。)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成数九。)其臭腥。其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亥为豕。)其谷豆,(黑色。)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成数六,)其臭腐。其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灵兰秘典篇
帝曰:愿闻十二藏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经度篇第八
血气形志篇
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人身之经络气血多少,与天道寒热盛衰相应。气为阳,而配乎热;血为阴,而配乎寒。夫太阳为天之六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手足太阳二经,多血而少气;少阳为天之三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手足少阳二经,少血而多气;阳明为天之五气,斯时天气先热而后寒,应人手足阳明二经,多气而多血;少阴为天之二气,斯时天气寒少而热多,应人手足少阴二经,少血而多气;厥阴为天之初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手足厥阴二经,多血而少气;太阴为天之四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手足太阴二经,多气而少血,故曰:天道之常数云尔。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阴阳离合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南方丙丁火位,阳气盛明,故曰广明。广,大也,向明而治,故圣人南面而立。然在人身中则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谓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肾脏为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表里合一之经气。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太阳居少阴之地,故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身之上曰广明,身之下曰太阴。又曰心脏下则太阴脾脏是也。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胃脉行脾脉之前,太阴脾脉行胃脉之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阳明居太阴之前,故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居厥阴之表,为阴中之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离,谓别离应用。合,为配合于阴。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为脏腑。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阳司动静之机,故为开。阳明执禁固之权,故为阖。少阳司动静之微,故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搏而勿浮,为有胃气之脉也。既有胃气则三阳齐一而不相失也,故命曰一阳。
愿闻三阴何如?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中则内也。)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冲脉在脾之下,故言在下,皆言脏位及经脉之次也。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脾脏之下近后,则肾之位。太阴脉起于大指端,少阴脉起于小指下。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中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博而勿沉,名曰一阴。
厥者尽也,阴至此而尽,故曰阴中之绝阴。胃脏之前,近肝之位,厥阴脉交出太阴之后。
搏而勿沉,不至于弱伏,是亦胃气之脉者也。
经脉篇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
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大肠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下后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冲;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免,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肉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循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后,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中;其支别,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鬲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下临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鬲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下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外,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之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别者,别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循足 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三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鬲,上注肺。
督脉起于下极之余,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运气篇第九
六节藏象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谓也。
六六谓六甲之日,以成一岁之节限;九九制会,谓九同于九野之数,以制人形之会通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六六之节,天之度也。九九之制会,天之数也。所谓气数者,生成之气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节气均之,则气有三百六十日而终,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数矣。是以六十四气而常置闰焉,何者?以其积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祖于阴阳,人神之运用为始,终于九气。《律书》曰;黄钟之律,管长九寸,冬至之日,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之生,咸因于九气矣。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
制,谓准度。纪,谓纪纲。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世;纪化生之为用者,所以彰气至而斯应也。气应无差,则生成之理不替;迟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异长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长无失时宜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夜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昼夜行天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谓十三度外,复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其义也。积余盈闰者,盖以月之大小,不尽天度故也。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斗建也。中,月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示斗建于月半之辰,退余闰于相望之后。是以闰之前,则气不及月;闰之后,则月不及气。
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闰月之纪,无初无中。纵历有之,皆他节气也。故历无云其候闰某月节闰某月中也,推终之义断可知乎!故曰: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络也。由斯推日成闰,故能令天度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