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更加当归。木通。

   【茵陈茯苓汤】茯苓 官桂(各一两) 猪苓(七钱半) 滑石(一两半)

  茵陈(一两半) 当归(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斑斑如锦纹。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参升麻汤。重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三因玄参升麻汤】玄参(炒)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红。此下元阴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肤发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汤。

  桂心 芍药 黄 (各二钱) 人参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附子(炮。半两) 生姜(五钱)

  半夏(二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方见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厥逆

  (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逆冷。冷至臂腿。名曰四肢厥逆)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治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以上四方。详证轻重。选而用之。(方并见前)

  补遗 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蜷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

  或虽沉实。按方则迟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并见前)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宜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愈。不用药助。亦好汗必自出。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炙。二两) 附子(一个。炮)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

  补遗 多汗

  阳证

  身微热。表虚。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以致表虚。脉不实。治用王海藏黄 汤。

  黄 人参 白茯苓 白术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 陈皮(五钱)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补遗 多汗

  阴证

  身凉。额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

  补遗 多汗

  结胸

  (邪气乘虚。结于心中。硬满而痛。手不可按。其痛连脐腹坚硬。名曰大结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结胸)

  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轻者枳实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书枳实理中丸】茯苓 人参(各二两) 枳实(麸炒。十六枚) 白术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和匀。每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大黄(三两) 葶苈(炒) 杏仁(炒。去皮尖) 芒硝(各七钱半)

  上以前二味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药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别杵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一大匙。

  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但甘遂性猛。宜详虚实斟酌用之。

  按之心中痛。脉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汤。

  黄连(二钱半) 半夏(六钱) 栝蒌实(大者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以水三盏。先煎栝蒌实至一盏半。去渣。入前药二味。煎至一盏。分作二服。利下黄涎即安。

  补遗 多汗

  心下痞

  (邪气乘虚。滞于心下。满而不痛曰痞)

  心下满而不痛者。治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枳实理中丸。(方见前)

   【仲景半夏泻心汤】半夏(一两半) 黄芩 人参 甘草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枣子(十二枚。擘破)

  上锉。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冬三两)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枣子(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满。心烦。腹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方见前)

  补遗 多汗

  呕

  (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

  补遗 多汗

  阳证

  呕而发热。或寒热。或潮热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补遗 多汗

  阴证

  呕而身微热。或厥。或烦。小便利。脉弱者。治用四逆汤。(出此事难知。方见前)

  补遗 多汗

  吐

  (有物无声名曰吐)

  补遗 多汗

  阳证

  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五两)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白术陈皮 甘草(各二两)

  上锉。水煎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橘皮汤】半夏(一两) 陈皮(半两) 白术 茯苓甘草(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 多汗

  阴证

  吐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阳证

  胁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枣子三枚。煎至八分。服。如呕。加半夏、生姜。

  热毒入胃。下利脓血。治用仲景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个)

  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入胶炀尽小冷。纳鸡黄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无芍药、鸡子黄。有栀子仁半两。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阴证

  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二方见前)

   【仲景理中汤】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衄血

  应汗不汗。内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书犀角地黄汤主之。

  芍药(三钱) 生地黄(半两) 犀角(一两。如无。以升麻代之)

  牡丹皮(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有热狂。加黄芩二两。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虚寒。非实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细末。蜜丸。每服一两作四丸。以沸汤研一丸温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乌梅丸】乌梅(三百个) 细辛 附子(炮) 官桂人参 黄柏(各六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炒出汗)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上用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捣成泥。余药为细末。和匀。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汤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烦满囊缩

  此厥阴经证。其筋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劲急。故舌卷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方见前。与吴茱萸生姜汤同为一方)吴茱萸生姜汤。(可加当归四逆。名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二两) 生姜(半斤切) 人参上用水煎。不拘时服。

   【代灸涂脐膏】附子 马兰子 蛇床子 木香肉桂 吴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细末。用面一匙。药一匙。或各半匙。生姜汁和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脐痛亦可贴之。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头大

  (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

  头面肿盛。目不能关。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 黄连(各半两) 人参(三钱) 橘红玄参 生甘草 柴胡 桔梗(各二钱)

  黍粘子 马勃 板蓝根(各一钱) 僵蚕(炒)

  升麻(各五分) 连翘(一钱)

  上十四味细末。半以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如肿势盛大。宜针刺之。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瘥后劳复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饮食或因动作而再病者。曰劳复)

  瘥后又头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自热无汗。神气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身热无汗。心下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呕。用三因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后面肿。或腰以下肿。治用索矩三和汤。

  橘皮 浓朴 槟榔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 紫苏(各二两。去粗梗) 木通 海金沙(各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温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气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治用三因温胆汤。

  半夏 枳实 竹茹(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白茯苓(一两)

  上六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补遗 下利或下脓血

  阴阳易

  (伤寒新愈。因行房得病。男如此曰阳易。女如此曰阴易。如阴阳易病。见舌吐出者必死)

  男子阳易病。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腰踝内连腹痛。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治用烧散。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仲景烧 散】取其妇人 裆近隐处者。烧灰细研。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如妇人病。

  则烧男子 裆。

   【仲景通脉四逆汤】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炮)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去渣。调服烧 散。

   【仲景当归四逆汤】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三两)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枣子(二十五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煮。去渣。调服烧 散。

  妇人阴易病。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治用活人书青竹茹汤。

  栝蒌根(无黄者二两) 青竹茹(半斤。淡竹上刮)

  上锉。以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分作三服。

  妇人阳易病。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举动不已。身无热。治用活人书当归白术汤。

  白术 当归 桂枝 附子(炮)

  甘草(炙) 芍药 黄 人参(各二钱半)

  生姜(半两)

  上锉。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作二服。通口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

  补遗 内伤似外感证

  始为热中病

  (似外感阳证)

  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恶食。口不知味。右手气口脉大。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是肺之本脉。代是无气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脉。大是洪大。洪大而数。乃心脉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挟心火克肺金也。其右关脾脉。比五脉独大而数。数中时显一代。此不甚劳役。是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无。右关胃脉损弱。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如此也。治用补中益气汤。

  黄 (半钱。病甚者一钱) 人参 橘皮当归身 白术(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柴胡(各二分)

  上八味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临病斟酌轻重加减。

  补遗 内伤似外感证

  末传寒中病

  (似外感阴证)

  腹胀。胃脘当心痛。四肢两胁膈咽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

  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治用神圣复气汤、白术附子汤、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柴胡(一钱) 本(八分) 防风(半钱) 羌活(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