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


  茵陈蒿(气微寒。味苦平)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去枝用叶。手搓碎用。

  朴硝(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遂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食饮热结血闭。去停痰痞满。消毒。生用。

  栝蒌根(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疮疖。捣细。罗过。用。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带下赤白。止汗。心痛。气结。涩大小肠。治心胁下痞。烧白。捣罗。用。

  苦参(气寒。味微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铡细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地榆(气微寒。味甘酸)主产乳七伤带下。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痛。治肠风泄血。小儿疳痢。性沉寒。

  入下焦。治热血痢用。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便小便。捣细。用。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捣细。

  用。

  香豉(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

  图 

  卷二十一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茯苓 淡为在天之阴。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

  麻黄 苦为在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 热、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 苦、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粥 淡为阳中之阳。所以利小便。

  茶 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清阳发腠理。 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 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 浊之清者也。

  卷二十一

  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卷二十一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实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 苦补咸泻(气) 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若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

  气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荣卫流行。常有天命。

  卷二十一

  脏气法时补泻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卷二十一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治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为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

  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下焦湿热、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看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

  卷二十一

  治法纲要

  气交变论。说五运太过不及云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

  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

  卷二十一

  抑举辨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卷二十一

  用药用方辨

  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阳脉涩。

  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汤。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后之人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

  则知其本而不至于差误矣。

  卷二十一

  药味专精

  至元庚辰六月中。许伯威五旬有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

  又食梨三四枚。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愦。请予治之。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亦心动悸。呃噫不绝。色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予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

  补可去弱。人参大枣。甘。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辛。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减生地黄。恐损阳气。锉一两服之。不效。予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浓者。

  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凡药昆虫草木。生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

  性味少异。失其时。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择用。用之不效。医之过也。内经云。司岁备物。气味之专精也。修合之际。宜加意焉。

  卷二十二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

  内经云。太阳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能行。善 。脚下痛。此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故湿从下受之。如上所说。皆谓脾胃湿气下流。乘其肝肾之位。由是足胫疼痛而 肿也。夫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秘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行而不休者也。又宗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或饮食失常。胃气不能鼓舞。脾气不能运化。行于百脉。其气下流。乘其肝肾。土木水相合。下疰于足 。 肿而作疼痛。晋苏敬号为香港脚是也。凡治此疾。每旦早饭。

  任意饱食。午饭少食。日晚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行阴道。愈增肿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大唐开关。爪牙之士作镇于南极。其地卑湿。雾露所聚。不袭水土。往者皆遭之。关西河北人。皆不生此疾。外台秘要总录。亦说江东岭南大率有此。此盖清湿袭虚伤于下。故经云。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论。皆详其当时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观此方爽恺。(谓爽明恺燥也。本左传)而无卑湿之地。况腠理致密。外邪难侵。而有此疾者。何也。盖多饮乳酪醇酒。水湿之属也。加以奉养过度。以滋其湿水之润下。气不能 之。故下疰于足 。积久而作肿满疼痛。此饮之下流之所致也。岂可与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当察其地势高下。详其饮食居处。立为二法。一则治地之湿气。一则治饮食之下流。随其气宜。用药施治。使无疾之苦。庶几合轩岐之旨哉。孙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物无定方。真知言哉。

  卷二十二

  北方香港脚治验

  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余。躯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州北之东武隅。香港脚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镫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羌活苦辛。透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主。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胜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

  能去皮肤腠理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剂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

  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于胫。肿痛不可忍。

  甘草(炙) 茵陈蒿(酒炒) 酒黄芩 羌活(各半两)

  防风 知母(酒洗) 猪苓(去皮) 泽泻当归身(各三钱) 苦参(酒洗) 升麻 黄芩(炒)

  人参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待少时。

  美膳压之。

  卷二十二

  病有远近治有缓急

  征南元帅不 吉歹。辛酉八月初三戌时生。年七旬。丙辰春东征。南回至楚丘。诸路迎迓。多献酒醴。因而过饮。遂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肿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粘。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使来命予。诊得脉浮数。按之沉细而弦。即谓中书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总帅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犹可少待。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于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迟则塞咽。塞咽则气不通。气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 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漱。冷吐去之。咽之恐伤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语言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湿。丸者、取其不即施化。则不犯其上热。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

  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予思灵枢有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无度。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故闭塞而痛。经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以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温养脾胃。加升麻、人参上升。

  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胜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度。又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卷二十二

  寒治验

  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十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疼。足 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尝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予思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作。再根据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