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火龙丹】 治妇人二气不和。赤白带下。
白矾(枯。四两) 蛇床子(炒。三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鸡头大。干胭脂为衣。绵裹。纳阴中。
卷十八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
血海二穴。乃足太阴脾经。在膝膑上内 白肉际二寸中。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其脉缓者是也。可灸三壮。阴谷二穴。乃足少阴肾之经。在足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主女子如妊娠。赤白带下。妇人漏血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如蛊。及治膝痛如锥刺。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 痛。会阴一穴。在两阴间。主女子不月。可灸三壮。
气冲二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主妇人月水不利。难产。子上冲心。痛不得息。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
水泉二穴。在内踝下。主妇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满。目KT KT 不能远视。腹中痛。可灸五壮。气海一穴。
在脐下一寸五分。主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 痛。带脉二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壮。主妇人不月。及不调匀。赤白带下。气转连背引痛不可忍。
气门二穴。在脐下三寸两傍各三寸。灸五十壮。治妇人产后恶露不止。及诸淋。炷如小麦大。
石关二穴。在心下二寸两傍各五寸。灸五十壮。主产后两胁急痛不可忍。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调。带下。及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疼。灸百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主妇人带下 瘕。因产恶露不止。断产绝下经冷。可灸百壮。
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内。举足取之。主乳痈喉痹。 肿足跗不收。可灸三壮。
承浆一穴。在唇下。灸五壮。主妇人卒口噤。语音不出。风痫之疾。凡妇人产后气血俱虚。灸脐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壮。炷如大麦大。元气自生。
卷十八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
中气不足治验
佚庵刘尚书第五子太常少卿叔谦之内李氏。中统三年春。欲归宁父母不得。情动于中。又因劳役。四肢困倦。躁热恶寒。时作疼痛。不欲食。食即呕吐。气弱短促、怠惰嗜卧。医作伤寒治之。解表发汗。次日传变。又以大小柴胡之类治之。至十余日之后。病证愈剧。病家云。前药无效。莫非他病否。医曰。此伤寒六经传变。至再经传尽。当得汗而愈。翌日。见爪甲微青黑色。足胫至腰如冰冷。
目上视而睹不转睛。咽溢不利。小腹冷。气上冲心而痛。呕吐不止。气短欲绝。召予治之。予诊其脉沉细而微。不见伤寒之证。此属中气不足。妄作伤寒治之。发表攻里。中气愈损。坏证明矣。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尽心救治。予以辛热之药。 咀一两。作一服。至夜药熟而不能饮。
续续灌下一口。饮至半夜。稍有呻吟之声。身体渐温。忽索粥饮。至旦食粥两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众医皆至。诊之曰。脉生证回矣。众喜而退。后越三日。太夫人曰。病患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约丸润之可乎。予曰。前证用大辛热之剂。阳生阴退而愈。若以大黄之剂下之。恐寒不协。
转生他证。众以为不然。遂用脾约丸二十丸润之。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呕吐复作。予再以辛热前药温之而愈矣。故制此方。
【温中益气汤】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五钱)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三钱)
益智仁 白芍药 丁香 藿香白术(各二钱) 人参 陈皮 吴茱萸(各一钱半)
当归(一钱)
上十三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病势大者。服一两重。
论曰。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甘温。附子、干姜大辛热。助阳退阴。故以为君。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辛热。温中止吐。用以为臣。人参、当归、白术、陈皮、白芍药、炙。甘草苦甘温。补中益气。和血脉协力。用以为佐使矣。
卷十八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
胀治验
范郎中夫人。中统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呕。暮不能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黄帝针经五乱篇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乱于胸中。
是以大 。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返作病之逆从也。至夜。
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又云。脏寒生满病。大抵阳主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顺气汤】苍术 吴茱萸(各五分。汤洗) 木香 浓朴(姜制)
陈皮 姜屑(各三分) 当归 益智仁白茯苓(去皮) 泽泻 柴胡 青皮半夏(汤泡) 升麻 草豆蔻(各二分。面裹煨)
上十五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气。数日良愈。论曰。内经云。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故以为君。生姜、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温。消散大寒。故以为臣。浓朴、木香、苍术、青皮辛苦大温。通顺滞气。当归、陈皮、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以苦泄之。吴茱萸。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导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使也。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卷十八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
疝气治验
赵运使夫人。年五十八岁。于至元甲戌三月中。病脐腹冷疼。相引胁下痛不可忍。反复闷乱。
不得安卧。予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先灸中庭穴。
【当归四逆汤】 治脐腹冷痛。相引腰胯而痛。
当归尾(七分)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五分) 芍药(四分) 茯苓 玄胡索川楝子(各三分。酒煮) 泽泻(二分)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数服而愈。
论曰。难经云。任之为病。内结七疝。此寒积所致也。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以附子、官桂甘辛大热。助阳退阴、用以为君。玄胡、茴香辛温。除下焦虚寒当归辛温。和血止痛。故以为臣。
芍药之酸寒。补中焦之气。又防热药损其肝温。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去膀胱中留垢。川楝子苦寒。酒煮之止痛。又为引用。乃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柴胡苦平。行其本经。故以为使也。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可灸五壮。针入三分。或灸二七壮、三七壮效。
卷十九 小儿门
时气温疫外伤风寒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
升麻 甘草 白芍药(各十两) 葛根(十五两)
上四味锉碎。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稍热服。不以时。日二三服。
【惺惺散】 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
人参 细辛 栝蒌根 茯苓白术 甘草 桔梗(各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如要和气。入生姜煎服。不以时。○一法加防风、川芎各一分。同煎。
【人参生犀散】 解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忪惊悸。脏腑或秘或泻。调胃进食。又主一切风热。服寻常凉药即泻而减食者。(钱氏方)
前胡(七钱) 杏仁(去皮尖。麸炒) 桔梗(各五钱) 人参(三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食后。
【大青膏】 治伤风吐泻。身温凉热。(匕谓匙也。应服药多少。逐方说不尽。并临时以意加减之。钱氏方)
天麻(一分末) 白附(生末。一钱半) 青黛(一钱。研) 蝎尾(去毒。半钱)
天竺黄(一字) 乌梢蛇肉(酒浸焙末。半钱) 麝香(一字匕)
朱砂(一字)
上再研细和匀。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角子大至一皂角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天麻防风丸】 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痰涎不利。及风温邪热。
干蝎(炒) 白僵蚕(炒。各半两) 天麻 防风人参(各一两) 朱砂 雄黄(各二钱半) 麝香(一钱)
甘草(二钱半) 牛黄(一钱)
上十味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薄荷汤化下。不以时。
【涂囟法】 治伤寒。(钱氏方)
麝香(研。一字) 牛黄(末一字) 青黛(末。一字匕) 蜈蚣(末。半字)
蝎尾(去毒炒末。半字) 薄荷(半字匕)
上同研匀。熟枣肉剂成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热。频熨。百日里内外儿。可用此涂。
【浴体法】 (钱氏方)
青黛(三钱) 天麻(末。二钱) 乌梢肉(酒浸焙末。三钱) 蝎尾(去毒炒)
朱砂(研。各半钱) 白矾(三钱) 麝香(一字)
上七味。同研匀。入白矾末三钱和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七枚同煎十沸。
温热得所。浴之。勿浴背上。
【紫霜丸】 治乳哺失节。宿滞不化。胸膈痞满。呕吐恶心。或大便酸臭。乳食不消。
代赭石(醋淬。细研) 赤石脂(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别研。五十枚)
巴豆(去皮心。出油炒研。三十粒)
上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丸如黄米大。儿生三十日外。可服一丸。一岁至三岁可服二丸至三丸。皂角子煎汤送下。米饮亦得。微利为度。未利再服。更量虚实加减。
【消积丸】 (钱氏方)
砂仁(十二个) 丁香(九个) 乌梅(三个) 巴豆(二个去心膜。出油)
上为末。糊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二三丸。温水送下。无时。
【浓肠丸】 治小儿失乳。以食饲之。未有食肠。不能克化。而生腹胀。四肢瘦弱。或病色无常。
苍术(三钱。炒) 神曲(五分。炒) 大麦 (五分。炒) 橘皮(去白)
半夏(汤洗) 枳实(炒。各三分) 人参 浓朴(姜制)
青皮(各二分)
上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忌饱食。
卷十九 小儿门
五脏热及肌热
【泻青丸】 治肝热生风。一名泻肝丸。若斑后眼有翳膜。亦可服汤。使同微利为度。(钱氏方)
当归 川芎 草龙胆羌活 山栀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钱氏导赤散】 治大人小儿。小便赤涩。脐下满痛。
木通 生甘草 生干地黄(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煎至六分。温服。不以时。
【泻黄散】 治脾热目黄。口不吮乳。(一名泻脾散。钱氏方)
甘草(炙。三两) 石膏(半两) 山栀仁(一两) 防风(四两)
藿香(七钱)
上锉。用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泻白散】 治肺热盛。(一名泻肺散。钱氏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
桑白皮(炒黄。三两) 地骨皮(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粳米百粒。煎至六分。食后温服之。
【地骨皮散】 治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钱氏方)
人参 知母 赤茯苓(去皮) 柴胡甘草(炙) 地骨皮 半夏(汤泡。七次。各等分)
上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食后。量大小加减。
【生犀散】 治小儿骨蒸。肌热瘦悴。颊赤口干。日晚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钱氏方)
生犀(镑末。二钱) 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干葛(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大小加减。
卷十九 小儿门
云岐子论宣风泻白散
云岐子云。钱氏用宣风散三味。俱无治风之药。惟有治风之名。合加防风一味。譬如用军先锋。辨证以大便飧泄为热。大便散中有结。以宣风散下太过为寒。各认其寒热而再详合用药耳。泻白散三味。亦无泻肺之理。合加黄连一味为泻肺是也。内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由是钱氏自言兼煎入脏君臣药。是包藏其法而言之也。
卷十九 小儿门
喘促胸痹
【夺命散】 治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潮塞。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川大黄 白牵牛 黑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熟)
大槟榔(一个)
上为末。三岁儿服二钱。冷浆水调下。涎多加腻粉少许。利下涎为度。出杨氏极济方。
【无价散】 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
辰砂(二钱半) 轻粉(半钱) 甘遂(一钱半。面裹。微煮焙)
上为末。每服一字。温水少许。滴下小油一点。抄药在上。沉下去脚。以浆水灌之。立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