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及治水肿泄利。
官桂 藿香 人参(各半两) 木香(一分)
茯苓 白术 甘草 泽泻葛根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上十二味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新汲水或姜汤亦得。
【宣明益元散】 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 炙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发汗者。煎葱白豆豉汤调。无时。
【附录圣惠方】 治霍乱吐泻。
浓朴(生姜汁。炙)
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无时。如神。
卷十六 泄痢门
疟病脉证并治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及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疾发也。以饮食消息之。问曰。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日解也。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 。名曰疟母。急宜治之。可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炙) 虫(熬)
牡丹皮(去心。各五分) 蜂窝(熬。四分) 乌扇(烧) 黄芩柴胡 干姜(炮) 大黄(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 浓朴(炒) 紫菀(一作紫葳) 阿胶(炮。各三分)
桃仁(去皮尖) 瞿麦 鼠妇(熬) 葶苈(炒。各二分)
石苇(去毛) 半夏(洗。各一分) 人参(去芦。一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先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虻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以鳖甲煎和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疾发渴者(外台。经心录。治两溏亦妙。金匮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大枣(十二枚。两破)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姜汤】 (三因方)
柴胡(八两)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三两) 牡蛎(熬)
甘草(炙) 干姜(炮。各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愈。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肌肉消烁。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筋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 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疟疾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三日三夜) 龙骨(各等分。一方云母作云实)
上为末。发作前。浆水半盏。服一盏。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以上。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熬) 麻黄(去节。各四两) 蜀漆(洗腥) 甘草(炙。各二两)
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黄。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吐则勿更服。
【一剪金】 治疟疾寒热。乃疟中圣药。
硫黄 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绯红绢子手捻药一捻。放于绢上。裹如豆大。上用细丝线紧缠。系数遭。系定。
用剪子剪切。切须紧系。如不紧恐药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时。新汲水送下。空心服。无得人知。如服药。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发日。早去净野处避。不令人知。广宇亦得。
【克效饼子】 治一切疟疾。
龙脑 麝香(各半两) 朱砂(一两一分) 荷叶绿豆粉 炙甘草(各五两) 信(炙。二两半) 定粉(半两)
金箔(二十五片为衣)
上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捏作饼。金箔为衣。每服一饼。以新汲水磨化。每日发者未发前服。间日发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一日夜服。连日发者凌晨服。
【温脾散】 治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瘥者。
甘草(生。半两) 绿豆(一两) 柴河车(一两) 砒(一钱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车等为末。入砒和匀。罗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少许送下。如是隔日发。须好日夜深服。如频日发。只夜深睡服。忌荤腥、瓜果、酒面、鱼、肉、生冷硬物。三两日。如受邪气深者。只一服便定。十岁以上服一字。十岁以下至三五岁服半字。妇人有胎不可服。但请放心修合与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药三五十年。救人甚多。虽砒一味。有绿豆等三味性凉解得。新汲水亦解。此药并不吐人。有人一种积实痰疟。每发时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药亦吐。非药力也。假令金液丹。用硫黄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热。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儿亦可服。恐不合此药。
故论及此。
【常山饮子】 治疟疾。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二两) 甘草 乌梅(各三两) 良姜(一两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渣。无时。温服。
【草果饮子】 治脾寒疟疾。
草果 川芎 紫苏叶 白芷 良姜 炙甘草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留渣两服并一服。当发日进二服。不以时。
【交加双解饮子】 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生。一个用面裹煨赤色。去面)
浓朴(二寸。生一寸。姜制一寸) 甘草(二两。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生姜(枣大二块。生一块。湿纸裹煨一块)
上 咀匀。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内煎至一大钱。去渣。发日空心带热服。未效。再一服必效。两渣并为一服煎。
卷十六 泄痢门
瘅疟治验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劳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弦数。金匮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寒。故但热而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瘅疟。洁古云。动而得之。名曰中暑。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士谦远行劳役。又暑气有伤。酒热相搏。午后时助。故大热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后以白虎加栀子汤。
每服一两。数服而愈。
征南副帅大忒木儿。巳未奉敕立息州。其地卑湿。军多病疟痢。予合辰砂丹、白术安胃散。
多痊效。
【辰砂丹】 治疟疾。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信砒 雄黄(各五钱)
上三味为末。入白面六钱。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星宿全时用。无根水送下。忌湿面热物。
卷十七 肠风痔漏门
肠风痔漏论
肠风痔漏。总辞也。分之则异。若破者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气逼大肠而作也。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热也。胃刑大肠。则化燥火。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湿、热、风、燥。四气相合。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热乘也。当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诸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以破气药兼之。治法全矣。不可作丸。以锉汤与之。效如神速。
【秦艽苍术汤】秦艽(一钱。去苗) 泽泻(二分) 当归尾(三分。酒浸) 苍术(七分)
防风(半钱) 大黄(少许。虽大便燥。不可多加) 槟榔(一分。为末)
桃仁(汤浸去皮。一钱。研)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一钱为末) 黄柏(去皮。四分。酒洗。若大肠头沉重。湿胜也。以意加之。天气或大热。亦以意加之。或病躁热喜寒亦加之)
上十味 咀。和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桃仁、槟榔、皂角仁。再上火。煎至一盏。去渣。
空心温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也。服日忌生冷硬物、酒、面、菜、大料物之类。犯之其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五朵去心萼。细剪。青皮半钱。不去白。入正药中同煎。又入木香末半钱。同皂角等末。同入。根据上法服。若病大者。再服而愈。
【乳香丸】 治诸痔下血。肛边生肉。或结核肿疼。或生疮痒痛。或大便艰难。肚肠脱出。
又治肠风下血。无问新久及诸 根在脏腑。悉能治之。
枳壳(去穣。麸炒) 牡蛎(火煨) 荜澄茄 大黄(蒸焙)
鹤虱(炒) 芫青(去头翅足。糯米炒。米黄色。各半两) 乳香(研)
白丁香(研。各一分)
上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如治肠风。腊茶清下。诸痔煎薤白汤下。
诸煎铁屑汤下。并食前服。
【神应黑玉膏】 治丈夫妇人久新肠风痔漏。大肠头疼不可忍。服此药不过三四次。便效。
初得此疾。发痒或疼。谷道周回。多生硬核。此是痔。破即成漏。只下血肠风。皆因酒色风气。食五辛过度。即成此疾。人多以外科涂治。不知病在肠自有药。若不去根本。此病不除。此药的有神效。
猪悬蹄(二十个) 刺 皮(一两一钱) 牛角腮(锉炒。一两二钱) 败棕(八钱。
)
乱发(洗净。焙) 槐角(各六钱) 苦楝根(五钱) 雷丸脂麻(各四钱)
上九味锉碎。用瓷罐内烧存性。细末。入乳香二两、麝香八钱。研令匀。酒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八丸。先嚼胡桃一个。以温酒吞下。早晚腹空时。日二服。甚者三服。切忌别药。不过三日除根。
【钓肠丸】 治久新诸痔。肛边肿痛。或生疮痒。时有脓血。又治肠风下血。及肛门脱出。
并宜服之。
乱发(洗净。烧存性) 皮(两个。锉碎。罐内烧存性) 鸡冠花(锉。微炒存性)
白矾(微枯) 绿矾(枯) 胡桃(取仁。一十五两。入罐内。烧存性)
枳壳(去穣。麸炒) 附子(去皮脐。生用) 白附子(生用) 诃子(煨。去核。
)
半夏 天南星(各二两)
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临卧。温酒下。远年不瘥者。服十日见效。久服永除根本。小可肠风等疾一二年内者。只十服瘥。永不发动。
【淋渫药】 治肠风痔漏。经久不瘥。疮口脓汁不绝。及疮内有虫。痒痛不止。宜此淋洗之。
枳壳(麸炒) 威灵仙(去土) 荆芥穗(去土) 乳香(各一两)
凤眼草(二两) 细辛(去苗。二钱半)
上六味为粗末。每用三两。水一大碗。煎至一升。去渣。稍热。洗患处。冷再温热。更洗一遍不用。洗罢。用软帛揩干。上药。如疮破后不须上药。只淋洗之。
【淋渫地榆散】 治肛门痒痛或肿。
地榆 蒴 荆芥 苦参蛇床子(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用一匙。水一碗。煎二三沸。去渣。避风处通手热洗患处。
【淋渫鸡冠散】 治五痔肛边肿痛。或窜乳。或穿穴。或作疮。久而不愈。变成漏疮。
鸡冠花 凤眼草(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用粗末半两。水碗半。煎三五沸。热法患处。
【结阴丹】 治肠风脏毒下血。诸大便血疾。(以下三方。传之于诸路医学提举忽吉角。用之甚效)
枳壳(麸炒) 黄 威灵仙 陈皮(去白)
何首乌 荆芥穗 椿根白皮(各等分)
上七味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一二沸。放温送下。平明服之。空腹服之。亦妙。
【淋渫威灵仙散】 治痔漏。大肠头痒痛。或肿满。
枳壳(麸炒) 威灵仙(等分)
上粗末。每用一两。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熏洗。冷再暖。避风。洗三次。软帛拭干。
敷蒲黄散。
【蒲黄散】 治下部痔漏。
蒲黄(一两) 血竭(半钱)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贴患处。
【椿皮散】 专治血痢及肠风下血。神验。(此方李舜卿教授传。累用有效)
椿白皮(三两) 槐角子(四两) 明白矾(二两) 甘草(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米饮调下。
卷十七
大便门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以脾约麻仁丸主之。
【脾约麻仁丸】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麻子仁(二升) 大黄(一斤。去皮)
浓朴(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利为度。
【润肠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闭塞而不通也。风以润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风。自然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