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盖谓此也。
卷十五
疝气治验
癸丑岁。奉诏至六盘山。上命治火儿赤纽邻。久病疝气。复因七月间饥饱劳役。过饮 乳所发。甚如初。面色青黄不泽。脐腹阵痛。搐撮不可忍。腰曲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脉得细小而急。
予思难经云。任之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皆积寒于小肠之间所致也。非大热之剂。即不能愈。遂制此方。
【沉香桂附丸】 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退阴助阳。除脏腑积冷。心腹疼痛。胁肋膨胀。
腹中雷鸣。面色不泽。手足厥冷。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及疗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热熨稍缓。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切作小块)
干姜(炮) 良姜(炒) 茴香(炒) 官桂吴茱萸(各一两。汤浸去苦)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热米饮汤送下。温酒吞下亦得。空心食前。日二服。忌冷物。
【天台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良姜(炒)
青皮(去白。各五钱) 槟榔(锉。两个) 川楝(十个) 巴豆(十四个。微打破。同川楝。实用麸炒。候麸黑色。
去麸巴不用。只用川楝。)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亦得。服此二药。旬日良愈。明秋。
王征班师。遂远迎拜。精神如故。上大悦。辄录于此。
卷十五
阴毒伤寒
【玉 肚】川乌 细辛 良姜 干姜天仙子 牡蛎粉 肉桂 胡椒(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调涂脐下。绵衣覆之。又名温内玉抱肚。
【回阳丹】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冷。
川乌(炮) 牡蛎(烧) 不灰木(烧) 良姜(炒)
白芍药(各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用一钱。男病女津唾调。涂外肾上。女病男津唾调。涂乳上。
【手阳丹】 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指甲青色。体冷。脉沉细而微。神效。
憨葱(五枝。捣如泥) 陈蜂窝(四五个。烧存性为末)
上和丸如弹子大。手心内握。定用手帕紧扎定。须臾汗出。以绵被覆盖。如手心热甚。休解开如服药时。先服升麻汤五钱。出子葱连须三枝。生姜五片。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以被覆之。汗出而愈。
【王海藏已寒丸】 治沉寒痼冷。脐腹冷疼。回阳返阴。
附子(炮) 干姜(炮) 茴香(炒。各一两) 良姜(七钱)
茯苓(五钱) 桂(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送下。食前。
卷十五
白淫诸证
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夫肾脏天一。以悭为事。志意内治。则精全而涩。若思外淫。于房室太甚。则固有淫 不守。随溲溺而下也。然本于筋痿者。以宗筋弛纵也。
【内补鹿茸丸】 治劳伤思想。阴阳气虚。益精。止白淫。
鹿茸(酥炙) 菟丝(酒浸) 蒺藜(炒) 紫菀白蒺藜 肉苁蓉 官桂 附子(炮)
阳起石 蛇床(酒浸) 桑螵蛸 黄 (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食前。
【茯菟丸】 治小便白浊。及梦泄遗精。
菟丝子(五两) 白茯苓(三两) 石莲子(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金箔丸】 治下焦虚。小便白淫。夜多异梦遗泄。
韭子(炒) 原蚕蛾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肉苁蓉 山茱萸 龙骨 菟丝子桑螵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珍珠粉丸】 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真蛤粉(一斤) 黄柏(一斤新瓦上炒赤)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送下。法曰。阳盛阴虚。故精泄也。黄柏降心火。蛤粉咸而补肾阴。
【补真玉露丸】 治阳虚阴盛。精脱淫乐胫酸。
白茯苓(去皮) 白龙骨(水飞) 韭子(酒浸) 菟丝(酒浸。各等分。火日修合)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盐汤亦得。空心食前。待少时。以饭羹压之。
【王瓜散】 治小便自利如泔色。此肾虚也。
王瓜根 桂心(各一两) 白石脂 菟丝子(酒浸)
牡蛎(盐泥裹。烧赤。候冷去泥。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大麦煎粥汤调下。一日三服。食前。
【府判补药方】菟丝子(三钱。酒浸) 肉苁蓉(三钱。酒浸) 牛膝(酒浸) 巴戟(去心。酒浸。
)
没药(研。各二钱) 麻黄(去节。一钱半) 穿山甲(醋炙) 鹿茸(酥炙。各二钱)
乳香(研) 麝香(研。各一钱) 甘草(头末。五钱) 通草(三钱)
海马(两对。酥炙)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卷十六 泄痢门
泄痢论
论曰。脏腑泄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论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诸泄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是为轻剂。是实则泄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补、宜泄、宜和、宜止。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久则防变而为脓血。是脾经传受于肾。谓之贼邪。故难愈也。若先利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湿。天之所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泄也。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法云。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当和。身重者除湿。
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
身冷自汗者。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则愈。 溏为痢。当温之而已。又云。在外者发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泄之谓也。(上出活法机要)
【芍药黄芩汤】 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大黄汤】 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一两)
上一味锉碎。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将酒分作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 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桂(二钱半) 甘草(炒) 槟榔(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如便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白术黄芩汤】 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上三味 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二两。又泡) 附子(炮) 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痢为 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宜桂枝汤。秋冬宜白术汤。
【桂枝汤】桂枝 白术 芍药(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白术汤】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五钱。炮) 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卷十六 泄痢门
溢饮
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为壮。
卷十六 泄痢门
濡泄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
【对金饮子】平胃散(五钱) 五苓散(二钱半) 草豆蔻(面裹煨。五钱)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两个。煎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上都七月间。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卷十六 泄痢门
飧泄
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入胃中。则为肠风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气下降而不升。则风邪久而干胃。是木贼土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谓之飧泄。或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加减木香散主之。
【加减木香散】木香 良姜 升麻(去腐) 人参(去芦)
槟榔(各二钱半) 神曲(炒。二钱) 肉豆蔻 吴茱萸(泡)
缩砂仁 干姜(炮) 陈皮(各半钱)
上十一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宜加白术。
卷十六 泄痢门
痢疾
内经曰。脓血稠粘。皆属于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也。然青白为寒。赤黄为热。宜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香连丸。治寒以白胶香散。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滑。宜养脏汤。病气大退。正气未复。当补脾。且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若补养其脾。胃气足。
自然能饮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设或喜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呕逆恶心。则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术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无伤。则胃气和平矣。
【坚中丸】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去须) 黄柏 赤茯苓(去皮) 泽泻白术(各一两) 陈皮 肉豆蔻 人参白芍药 官桂 半夏曲(各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纯阳真人养脏汤】 治下痢赤白。
人参 当归 白术(各六钱) 官桂甘草(各八钱) 肉豆蔻(半两) 木香(一两六钱) 诃子(一两二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 罂粟壳(三两六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脓血。并皆治之。
御米壳(蜜水浸湿炒黄。六两) 乳香(研) 肉豆蔻缩砂(各一两半) 当归 白芍药 木香丁香 诃子皮 藿香 黄连(去须)
青皮(去白。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甘草(炙)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两) 枳实(麸炒。半两)
上十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枣一枚擘开。煎至七分。和渣。稍热。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从军过邓。时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术安胃散、圣饼子。于高仲宽处传之。用之多效。故录于此。
【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后重。窘痛。日夜无度。及治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带。蜜拌炒) 茯苓(去皮) 车前子白术(各一两) 乌梅肉 五味子(各半两)
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之。
【圣饼子】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黄(各三钱) 黄丹(二钱) 轻粉(少许)
上五味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丸如指头大。捻成饼。阴干。食前温浆水磨下。大便黑色为效。
【南白胶香散】 治脾胃虚寒。滑肠久泻。脐腹疼痛无休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