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气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顺气和中汤。此药升阳而补气。头痛自愈。
【顺气和中汤】黄 (一钱半)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七分) 白术陈皮 当归 白芍(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细辛 蔓荆子 川芎(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服之。一服减半。再服全愈。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年高气弱。又加发汗。卫外之气愈损。故以黄 甘温补卫实表为君。人参甘温、当归辛温、补血气。白芍酸寒。收卫气而为臣。白术、陈皮、炙甘草、苦甘温。养胃气。生发阳气。上实皮毛。肥腠理。为佐。柴胡、升麻、苦平。引少阳阳明之气上升。通百脉灌溉周身者也。川芎、蔓荆子、细辛辛温。体轻浮。清利空窍为使也。明年春。赴召之六盘山。曹郎中以古风见赠云。东垣李明之。早以能医鸣。易水得奥诀。为竭黄金 。一灯静室穷内经。黄帝拊掌岐伯惊。日储月积不易售。半世岂但三折肱。所长用药有活法。旧方堆案白鱼生。不闻李延同居且同病。一下一汗俱得明早平。乃知古人一证有一方。后世以方合证此理殊未明。公心审是者谁子。直以异己喧谤声。先生饮恨卧黄壤。门生赖汝卓卓医中英。活人事业将与相。一旦在己权非轻。连年应召天策府。廉台草木皆欣荣。好藏漆叶青粘散。莫使樊阿独擅名。
卷九 头面诸病
头风论并方
肝经风盛。木自摇动。尚书云。满招损。老子云。物壮则老。故木陵脾土。金来克之。是子来与母复仇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人参消风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运。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
川芎 甘草 荆芥穗 羌活防风 白僵蚕 茯苓 蝉壳藿香叶 人参(各二两) 浓朴 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如脱着沐浴。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可并服之。
【龙脑芎犀丸】 治头面诸风。偏正头痛。心肺邪热。痰热咳嗽。
石膏 川芎(各四两) 生龙脑 生犀屑山栀(各一两) 朱砂(四两。二两为衣) 人参 茯苓细辛 甘草(各二两) 阿胶(炒。一两半) 麦门冬(三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茶清送下。○一方加白豆蔻。龙脑。以金箔为衣。
【神清散】 治头昏目眩。脑痛耳鸣。鼻塞声重。消风壅。化痰涎。
檀香 人参 羌活 防风(各十两)
薄荷 荆芥穗 甘草(各二十两) 石膏(研。四十两)
细辛(五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
卷九 头面诸病
雷头风方
【清震汤】 治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发热。四肢拘急。状如伤寒。
升麻(一两) 苍术(一两) 荷叶(一个全。一方荷叶一个。烧研细。煎药调服亦可)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雷头风诸药不效者。证与药不相对也。夫雷者震卦主之。震仰孟。故药内加荷叶。象其震之形状。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
卷九 头面诸病
眉骨痛方
【选奇汤】 治骨痛不可忍。大有神效。
羌活 防风(各三钱) 甘草(二钱。夏月生。冬月炒)
酒黄芩(冬月不可用。热甚者用)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时时服之。
卷九 头面诸病
时毒疙瘩方
【漏芦汤】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堵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若肿热甚加。芒硝。快利为度。利已去硝。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各一两)
蓝叶 玄参(各二两)
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半。
【消毒丸】 治时疫疙瘩恶证。
大黄 牡蛎(烧) 僵蚕(炒。各一两)
上三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下一丸。无时。
卷九 头面诸病
胃虚面肿方
【胃风汤】 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动。胃中有风。故面独肿。
白芷(一钱六分) 苍术 当归身(各一钱) 升麻(二钱)
葛根(一钱) 麻黄(半钱。不去节) 本 黄柏草豆蔻 柴胡 羌活(各五分) 蔓荆子(一钱)
甘草(五分) 干生姜(二分) 枣(四个)
上十五味 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卷九 头面诸病
面热治法并方
杨郎中之内五十一岁。身体肥盛。己酉春。患头目昏闷。面赤热多。服清上药不效。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内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脉经云。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膏粱。积热于胃。阳明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利三两行。彻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去经络中风热上行。如此则标本之病邪俱退矣。
【升麻加黄连汤】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 黄连(各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仁 人参(各五分) 黑附(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九味 咀。作一服。水三盏。连须葱白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数服良愈。
卷九 头面诸病
升麻汤辨
或曰。升麻汤加黄连治面热。加附子治面寒。有何根据。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仲景伤寒论中辨葛根汤云。尺寸脉俱长者。阳明经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阳明经受病也。始于鼻交额中。从头至足。行身之前。为表之里。阳明经标热本实。从标脉浮而长。从本脉沉而实。阳明为病。主蒸蒸而热。不恶寒。身热为标。阳明本实者。胃中燥。
鼻干目疼。为肌肉之本病。兀兀而热。阳明禁不可发汗。在本者不禁下。发之则变黄证。太阳主表。荣卫是也。荣卫之下。肌肉属阳明。二阳并病。葛根汤主之。卫者桂枝。荣者麻黄。荣卫之中。桂枝麻黄各半汤。荣卫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汤主之。又名解肌汤。故阳明为肌肉之本。非专于发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黄两方互并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汤。故荣卫。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止汗。麻黄、桂枝、甘草、生姜发汗。葛根味薄。独加一味。非发汗止汗。从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汤。钱仲阳制升麻汤。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体痛。疮疹已发未发。用葛根为君。升麻为佐。甘草、芍药安其中气。朱奉议活人书。将升麻汤列为阳明经解。若予诊杨氏妇阳明标本俱实。先攻其里。后泻经络中风热。故升麻汤加黄连。以寒治热也。尼长老阳明标本俱虚寒。先实其里。次行经络。升麻汤加附子。以热治寒也。仲景群方之祖。信哉。
卷九 头面诸病
阴出乘阳治法方
一妇人三十余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
饥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藏。肾肝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脏。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反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始知阳明之气不足。故用冲和顺气汤。此药助阳明生发之剂。以复其色耳。
【冲和顺气汤】葛根(一钱半) 升麻 防风 白芷(各一钱)
黄(八分) 人参(七分) 甘草(四分) 芍药苍术(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两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午前。取天气上升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甘辛温。以散滞气。用以为臣。
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湿。白芍药之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黄 、甘草、甘温。益正气以为臣。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气。故以为使也。
卷十
眼目诸病并方
上命周都运德甫。诸路求医治眼名方。得金露膏于济南刘太医。用之多效。此药除昏退翳。截赤定痛。
【金露膏】 治一切眼。神效。
淄州黄丹 蕤仁(捶碎。各一两) 黄连(半两) 蜜(六两)
上先将黄丹铁锅内炒紫色。入蜜搅匀。下长流水四升。以嫩柳枝五七条。把定搅之。次下蕤仁。滚十数沸。又下黄连。以柳枝不住手搅。熬至二升。笊篱内倾药在纸上。慢慢滴之。无令尘污。
如有瘀肉。加 砂末一钱。上火煨开。入前膏子内。用此药多效。故录于此。
【加味春雪膏】 治风热上攻眼目。昏暗痒痛。瘾涩难开。多泪疼痛。或生翳膜。
黄连(四两洗净。用童便二升。浸一宿。去渣用汁。淬炉甘石汁尽。留石为用)
方炉甘石(十二两) 好黄丹(六两。水飞) 乌鱼骨(烧存性) 乳香当归(各三钱) 白丁香(半钱) 麝香 轻粉(各少许)
砂(一钱。研细。水调盏内。放汤瓶中。候干为度)
上十味。各为末。另裹起。用白砂蜜二十两。炼去蜡。下炉甘石末不住手搅。次下黄丹及诸药末。不住手搅。至紫色不粘手为度。搓作铤子。每用一粒。新汲水少许化开。时时点之。忌酒、湿面、猪肉、荞麦。
【上清散】 治上热鼻壅塞。头目不得清和。此二方予从军征南数年。有病眼者。用之多效。
川芎 薄荷 荆芥穗(各半两)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内搐之神效。加龙脑三分尤妙。
【重明散】 治一切风热之毒。上冲眼目。暴发赤肿疼痛。或生翳膜瘀肉。瘾涩羞明。两睑赤烂。炉甘石(一斤。火烧。用黄连水淬为末) 川椒(二钱。熬膏子。入炉甘石末。以火焙干为度)
黄连 铜绿(各半两) 砂(三钱) 蒲黄(半两) 雄黄(二钱) 绿豆粉(四两)
上上六味。同炉甘石末。密罗罗过乳细。齿上嚼不糁为度。后用脑子一钱。南硼砂一钱。研细。用大豆养之。每用少许。以骨箸干点。卧少时。忌酒湿面诸杂鱼肉辛热等物。此方得之路大夫家。
数口为生。
【夜光散】 治赤眼翳膜昏花。
宣黄连 诃子(各二两) 当归(一两) 铜绿(一钱)
上 咀。以河水三升。同浸两昼夜。于银石器熬取汁。约一大盏。内八分来得所。看渣黑色为度。生绢纽取汁。再上文武火熬。槐柳条搅。滴水成珠为度。入后膏和剂 猪胰子(二个。先去脂。以禾秆叶梢裹搅水内。搓洗令脂尽切。入黄连膏内。煮黑色。取出用之)
炉甘石(一两。童便一大碗。炭火烧红淬之。令小便尽。炉甘石粉白为度。研细末)
黄丹(四两。新汲水。淘净。飞细。焙干) 鹅梨(十个。竹刀切去皮心。生布。取汁用)
青盐(六钱。研细) 蜜(一斤。炼去蜡渣。一沸止)
上将梨汁。甘石膏子内熬五七沸。入青盐。以杨柳枝搅至褐色。倾入瓷瓮。冷冰水浸。拔去火毒。腊月合为妙。正月十一月次之。余月各不可合。每用铜箸醮药。点入眼大 内。
【碧霞丹】 治目赤肿。瘾涩难开。
铜绿(三钱) 枯白矾(三钱) 乳香(一钱)
上为末。将黄连熬成膏子。入药。丸如鸡头大。水浸开洗之。
【鱼胆丸】 太医太史齐正臣传。大效。
黄连 秦皮 当归(等分)
上以三味。净水洗去泥土。锉碎。用温水二升。瓷盆浸药一宿。于净室中。用铁锅内熬到一少半。药力尽在水中。新绵滤去渣。换绵滤两遍。再熬至盏平。如稀糊状。取出银器中。炭火上熬成膏子。入脑子药、绿豆粉。和成剂。用盏盖之。旋丸豆大。用净几上搓成细条子。竹刀切如米大。
点之。
【拨云散】 治眼因发湿热不退。而作翳膜。遮睛。昏暗。羞明。瘾涩难开。
川芎 楮实 龙胆草 羌活薄荷 石决明 苍术 大黄荆芥穗 甘草 木贼 密蒙花连翘 川椒 草决明 桔梗石膏 甘菊花 白芷 地骨皮白蒺藜 槟榔(各半两) 石燕(一对。重半两)
上净为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食后。日三服。忌杂鱼、猪、马、荞面、辛热之物。
【还睛散】 治眼翳膜。昏涩泪出。瘀肉攀睛。
龙胆草 川芎 草决明 石决明楮实 荆芥穗 野菊花 甘草(炙)
野麻子 白茯苓 川椒(炒。去目) 仙灵脾白蒺藜 木贼 茵陈蒿(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日三服。忌杂鱼肉、及荞面热物。
【甘菊花丸】 治男子肾脏虚弱。眼目昏暗。或见黑花。常服明目活血。驻颜。暖水脏。
甘菊花(二两) 枸杞子(四两) 熟地黄(三两) 干山药(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