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补要


  卷中

  小孩头颅浮软非痈

  小孩之头颅,每浮软如杯,或如碗,按之不痛。若痈毒一按即疼,颇似痈疽脓熟之状。此先后天皆亏,或久病伤气,气伤无以固血,血虚无以辅气,所以气不上升,血瘀而肿。误用刀针,则血出不止,立危。以益气固阴汤(方见后)缓治,自然头皮坚硬。

  卷中

  脾虚身面淡黄

  胃主容纳,脾主消化,居人身中,属土色黄,蒸腐水谷,分别清浊而行升降,以生气血而助精神,一失常度,即易生病,身面虚浮而色淡黄,如目珠不黄,并非黄胆病,乃脾虚,补土为治。

  卷中

  烂皮毒痈

  皮肤 肿似痈,按之不坚,或发如痘,皮烂水淌,作疼发寒热。倘贴膏药及误敷药,立串烂流水,名烂皮毒痈。不可水洗,以生石膏、黄豆炭、川柏末、乌梅炭,研细,川蜜、米醋和敷。

  卷中

  皮肤串痛

  周身皮肤,作痛不止,串走不定,并不浮肿,此气滞血燥,经络闭塞不通,不治之症。

  卷中

  肋疽

  胁肋初来隐痛,乍轻乍重,随后高肿,溃流血水,久不收口,恐医无效。

  卷中

  小儿溃疽哭则淌血

  小儿生外症已溃脓口,稍逆其意,则啼哭,扰动肝火,牵引血脉,使血自患口涌出,不须以药止塞,安慰其不哭,则血自止。

  卷中

  肝郁筋梗

  郁闷伤肝,肝主筋,位部于左,每有肚脐左边,相离寸许,梗起一条,粗筋如箸,隐于皮内,日夜跳跃,上下串痛,或作或止。刺以艾针数次可止痛,内投葱白丸(方见后)。倘皮肉僵硬,针不能入,只延留月日而已。

  卷中

  黑壳刺下疳

  劳苦之流,先受湿热之毒,复与不洁妇交,致玉茎先肿痛,后生黑芒刺,外皮包住。

  其形似毛栗之壳。内进泻肝汤,外敷清疳散。(二方见后。)

  卷中

  甘疽内溃

  左右乳上坚肿,皮色如常,由气闷而成者多,或由血瘀者,或由肺气不降者,消之不去,溃脓极迟。若脓向口鼻出者,无妨。惟绿色臭脓者无救。

  卷中

  内膜穿破

  痈疽酿脓,日久未泄,先穿内膜,后始外溃,虽不作疼,不见凶象。惟溃口似蟹咋沫,百无一生。

  卷中

  乳心坚肿

  妇女乳心坚肿,先小后大,寒热不退,痛不止,不 红,延至日久,方溃脓水。因此症成痨者有之矣。

  卷中

  虚人劳动痿症

  肥人多气虚,及体弱之辈,或病后未复元,突有劳动伤损经脉,手足因之软痿,不得举动。须缓用大补气血自效,如服散药难痊。(方见后。)

  卷中

  病死牛肉有毒

  病死之牛,必有毒聚之处,误食其毒处之肉,遂腹痛不止,无药针治,待死必矣。

  卷中

  肛脱不收

  肛脱日久不收,则脂液必干,尤难猝上,乃气虚不固,内进益气汤,提下陷之气,外以熏洗方,(二方见后。)但内肠得暖,可收,遇冷则坠也。须月余方撤消。

  卷中

  病中忌食诸豆

  鼓胀并诸病时,脾胃必衰,则消磨之权早失,误食杂豆,壅闭中焦,阴霾愈结,清阳难升,遂多喘满不救者。

  卷中

  孕妇水肿

  脾虚不能约水,水溢皮肤,致周身浮肿,名为子肿。加以腹中孕孩日吸母血,中气更虚,水积愈甚,所以产时水下成桶,产妇与婴儿皆脱不救,须未产三月前,投补气顺胎方,(方见后)。直至临产而止,可保二命。如产后误补,阻塞恶露生变。

  卷中

  婴儿舌连下唇

  婴儿生下,舌底总筋,连及下唇,不能吮乳。用剪刀,在下唇剪至舌底总筋处而止,速止其血。一伤总筋,血流不止,则伤其命。

  卷中

  肛门皮包

  初生婴儿,肛门有薄皮包裹无孔,用剪刀剪开薄皮,以药速止其血,则肛自通。

  卷中

  病久目瞎背跎足跛手软

  小孩元气未充,再加病久失调,脏腑尤亏,遂致目光失明,或致背跎,或使足跛手软,种种生理残障,不如早为补救犹可,不至缺陷。

  卷中

  肝痈

  左乳下隐疼,牵引胁肋咳嗽,与大便时亦痛,硬肿难溃,不能着左边卧。由肝气郁结,或努力血瘀,谓之肝痈,以消坚散。(方见后。)

  卷中

  肝火冲肺作咳

  肝经火旺,上冲肺络,即木击金鸣乃咳,左关脉洪数,以柔肝宣肺汤。(方见后。)

  卷中

  阴湿鼓胀

  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方见后)。

  卷中

  水泡风

  肝经风热,与肾经水湿,搏结肌肉间,先由手足发水泡,延及腕胫,初只烂筋,后即脱骨,或愈后又发,每至于死,宜用三棱、莪术各五钱,为末,分三次温水和服。

  卷中

  虚人劳力伤气音哑

  肾为声音之根,肺乃声音之户,虚人劳力,损伤元气,气海空浮,丹田真气不与在上肺气相接,故喉哑难出声,内投金水八物汤。(方见后)。

  卷中

  伤食症

  伤食症头不大疼,不甚热,胸腹饱闷,只腹上亢热,以手细按之自明。

  卷中

  痈疽溃串过大难敛

  痈疽溃串,太大难敛。患上皮薄者,以药线穿贯两头,打一活抽结,每日束紧线,七日自豁,再以药收口。如肉浓孔深,或有多骨瘀塞者,量意上白降丹,后用生肌法可也。

  卷中

  肾囊用刀针法

  肾囊肿胀成脓,及湿水注于囊,肿亮,不速刺放,即烂脱难治。先以左手指推肾子上入,随以右手持刀针,在肿胀下流势之处,刺放脓水。若误刺肾子,立危。

  卷中

  真黄病

  凡黄病面目皆黄,手指甲白色,心须跳跃,头眩腹膨,乏力,脉洪数有力。不必服煎药,惟进丸剂可效。

  党参 冬术 茯苓 陈皮 苦参 半夏 皂矾 针屑各药研末,用黑枣煮熟去皮核捣溶,和药为丸。

  卷中

  舌苔验

  凡舌苔浮面灰黑,而底面滑润,非实火伤阴,乃肾气欲绝,散越于外,必死不治。若实火舌黑,必干燥起刺,得凉药即退黑回润。

  卷中

  痔漏挂线法

  用细铜针穿药线,右手持针插入漏管内,左手执粗骨针(要圆秃,头镌深长槽一条,以便引针)。插入肛门内,钓出针头,与药线打一抽箍结,逐渐抽紧,加钮扣系药线梢,坠之七日管豁开,掺生肌药一月,收口。如虚人,不可挂线,易成痨不治。

  卷中

  禁食宜辨

  人生皆赖谷气入胃,化生气血以长精神,半日不食则气衰,一日不食则气少,断食七日则死。惟时疫霍乱,邪盛里实,食滞当禁。其余有挟虚症,须得谷气以助药力,乌可不辨,一概禁与,致伤人命哉?迨饿极患者,恶闻食味,不能下咽矣。要在少食淡食,勿使伤食耳。故伤寒时疫,食滞霍乱,初起若进饮食,则邪气内闭难出。至病果退,头额与胸腹,决不发热,正气虚弱,难以出言,须灌稀米饮,接补元气,一二日再进糜粥。若徒恃药力,何异操刃杀人。

  卷中

  骨槽风不治症

  有种骨槽风,溃脓后牙关仍肿闭不开,或不肿闭,牙根又无肿烂处,患口已合,只耳下有一细孔,静时并无所见,每逢言笑,稍流清水。惟呷饮食,则脂水津津不绝,治亦无效,乃终身痼疾。

  卷中

  踝骨疽坏症

  内外踝本为三阴发源之地,若受阴湿及浸冷水,使血脉冰凝,肌肉坚肿作疼,不止一起,烙以火针,内投温经燥湿之方可效。若日久失治,更加高硬漫串,恐名医束手。

  卷中

  手臂痈疽治法

  手臂为三阳之部,凡生痈疽,最易肿串一手,不可轻用刀针,只宜先敷对病之药,过三日一换,待根盘收束,脓水已成,始可开放。

  卷中

  炼升药法

  用火硝、明矾各一两,研末,入小铁锅内,以炭火化开,待转成干硬,结于锅底,再加入水银一两,在硝矾硬胎上,后覆一大碗于碗内,又以棉纸条蘸盐水塞紧碗四围,勿使走气,复用沙灰护碗半截,用秤锤一个,压住碗底,以棉花少许,置碗底,先文火,后武火,升三炷香时,看棉花焦黑,是药已成,熄火待冷,揭碗刮下药听用。

  卷中

  降药不痛配法

  陈降药(五钱) 生半夏(三钱) 蟾酥(一钱)

  上各研末,或用糯米饭捶溶和作条,听用,不觉痛。

  卷中

  用刀针宜审

  痈疽之脓未熟,不可轻动刀针,破伤出血,反使肿痛,毒瓦斯走散加重。至患上四围腐肉已成,须得烂透,方可用铜钩搭起剪刀,轻缓剪去。一觉痛处,切不可剪。再待腐熟剪之,至见鲜红肉。若犯,动则痛作血流,尤难收口,慎之。

  卷中

  针灸饮酒忌症

  凡红肿 痛外症,最忌火针艾灸,并饮酒浆。不然,助火串毒,更痛肿异常,疔疮尤忌,犯之便走黄延肿,不可治疗。

  卷中

  合药说

  外科应用诸药,总宜现配现用,气力始足,易于去病。若是陈久,失其本性,鲜能应效,岂不误人?独降药愈陈愈妙。

  卷中

  验肺痈法

  咳嗽有日,口干喉燥,舌下生细粒,胸膈微痛延迁,痰带白脓,腥臭味。

  卷中

  流注初起治法

  风寒与痰湿,走窜脉络,结为流注,愈者将愈,发者又发,延绵不已,多进阳和汤可效。若皮色红者,不可用热药。(附方:)

  熟地(一两) 白芥子(二钱,研) 鹿角胶(三钱) 肉桂(一钱) 炮姜(五分) 麻黄(五分)

  生甘草(一钱乳岩加土贝母五钱) 陈酒(一杯)

  卷中

  痈疽验脓法

  放脓拔刀用响铜打成,临时以右手大指与食指,掐住刀口,向上卧刺,方不伤好肉,要脓口顺下流势之处,浅深量意。口欲大则刀斜出,口欲小则刀直出。脓深放浅,则内脓不出,反泄好血。脓浅放深,则内脓虽出,好肉已伤。轻捺病处,便痛皮热,重者脓浅而稠。重按方痛,皮稍热者,脓深而稀。遍捺患上,有一点软陷不起者,或皆硬不痛者,脓未熟,或瘀血,若放早,必伤气血,而脓难成。捺之软而即起者,或皆软不痛者,脓己熟,或湿水,若不放,则腐烂深,而疮难敛。肿高而软者,发于肌肉,放宜浅。肿低而硬者,发于筋脉,放宜深。肿平皮色不变者,毒着于骨,当火针烙之。体虚者,先补而后放。有起一二日,皮色照常,已有脓者。或十数日,皮色紫黑,尚无脓者。有数月之久,仍须刀放者。亦有不待放而死者。故用刀针宜审。

  卷中

  溃脓难敛处

  两乳上下处,并膻中心窝,以及肚脐之上,一发外疡,溃脓后不易收功。乃气脉升降要途,而精血难停于助长也。

  卷中

  颈断治法

  人之颈项,中有二管,或自刎与刀伤,若断前管,为食管,可治。先止其血,掺生肌药,贴以膏药,外用布条缠好,常令仰面静卧勿语,头后垫高,要使伤口合住,不可离开,过三日上药一次,每日用米粉做细圆子吞食,不可饮汤水,及齿相呷,月余全功。若断后管,为气管,立时殒命。

  卷中

  盘舌痈

  满舌肿硬,难于语言进食,为盘舌痈。由湿火熏灼心君而然,内服犀角汤,待五六朝,看舌上中心起高点,以刀刺出血,又刺舌下或出脓血,自可渐松。

  卷中

  肛痈辨

  肛门四围红肿作痛,速宜凉血利湿药消之。若消不去,一处出脓者为肛痈,每易成漏。有数处溃开者,名盘肛痈,甚至大小便不通。须早顺下流势之处开门,免使溃大淌粪,不可收拾。如在大小便之介中处溃孔者,即海底漏,极难收口。总当培养本元,外插提脓药,往往获痊者,不一而足。

  卷中

  恶阻似病,只顺胎即平

  妇人月经,若闭至四五十日,遂觉头眩,目昏身困重,常懒怯,胸闷呕吐痰水,虚者尤甚,不欲饮食,或择食物,嗜卧面色如故,脉缓滑,每误认是病,治多不效,抑知经停血虚,则胎气上逆,中焦为之壅塞,是恶阻也。须顺胎方数剂,乃安。

  当归 白芍 枳壳 苏梗 香附 浓朴 木香 陈皮 有寒加砂仁 有热加黄芩

  卷中

  辨痿症

  有小儿忽软弱无力,手足不能举动,初无寒热,亦无痛肿,若痹症,应有隐疼,至大人亦每有之。乃阴虚热蕴,上熏肺金,使肺叶焦损,则生痿 ,失治遂成废人,须养阴清热,徐图自效。(附方)

  熟地 制首乌 生龟板 女贞子 丹皮 黑料豆 阿胶 生白芍 沙苑子 北沙参

  卷中

  时邪四季辨

  医者不先辨症施治,何能取效?即如冬令之伤寒,始由足经血分传入气分,脉浮紧无汗恶风,先恶寒,后发热是也。伤风,有汗,恶风,脉浮缓也。其余传变诸症张长沙已详言之。以及治法,备载伤寒书中。若夫时邪,始由手经气分,传入血分,右脉洪数过于左脉,(若脉沉弱为阳病阴脉,多不治。)亦先恶寒,后发热,其热自内达表,午后热甚,头痛烦闷,初宜辛凉透表,轻剂可得,战汗而解。(汗后脉静者生,烦躁脉疾者死。)国朝叶君天士卓识炯见,补千古之未备,须玩索其书而有得焉。盖初春所发者,为春温。若鼻塞,咳嗽,声重浊烦闷,为风温,当轻疏其邪。至春末夏初而发者,为温邪,以温者热之渐也。交夏至后,发者为热病,此时病端杂出,当细辨明。李笠翁不云乎,使天只有春秋冬三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以天时热盛,则损人元气,人之皮毛因而虚张,百病易于乘机而窃发。热病者,微恶寒,后发热,头痛烦渴,或起病即壮热,或数日后现斑点者,若传染诸人者,为瘟疫也。若头重,鼻塞,咳嗽,微烦热者,风暑也。当轻疏风邪,兼解其暑。若发热畏寒,头重,烦渴,汗大出,脉虚者,静中伤暑也,宜香薷饮。又有劳苦烈日中而得者为中热,身热而痛,大汗烦躁,宜审虚实用药。更有每逢立夏后似乎有病,右脉虚大,微发热,身倦,头昏,烦闷,不思饮食者,疰夏病也,当清暑益气汤。若头如裹痛,四肢沉困,身重板痛胸痞,纵病有日,舌不干燥,因天之炎暑一盛,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交并,着于人身,由初夏所发者,始名湿温。直至秋末,乃无此病,他时不得混称也。治莫妙于三白汤。夫初秋所发者,为秋邪,治病莫难于此时。以天地之暑湿,久伏人身,新凉甫临,人之毛孔,骤为收密,则外凉引动内邪所发之症,治难速效。一不得法,便入险途,若秋时过于旱燥,便出咳嗽发热,名秋燥症,当清燥救肺汤。乃燥能生火,刑克当令,肺金而成病也。到深秋而发头痛,烦渴面赤者,谓之伏暑晚发。更属迁绵,须法活心灵,方可见功。每逢冬令,固多伤寒。设冬当寒而反温,感此温厉气而发者,遂为冬温,不宜辛热药劫散,只须轻宣其表。至于时邪初起,即壮热,神昏谵语,或懒言神倦,或微发热,不识人,皆由正虚阴弱,而热势扰乱神明者,此犹可治。若见病即神昏不语,手足抽搐,牙关紧闭者,或一病即见斑点者,或有病三四日,出斑不多,过二三日又发斑,比前更密者,此皆难救。有起病神清,至七八日后忽神昏妄语,暴躁不安者,此邪犯心胞,惟仲景复脉汤(去肉桂)滋其化源,兼至宝丹或紫雪丹三分,凉水和服,藉辛香通窍,逐秽,或有效者。若有病数日忽气喘(邪热熏肺,)呃忒,(肾气下竭,)手足掣搐(邪热伤肝),肢冷(热陷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