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肺痈之脉,既云滑数,此复云微数者,非脉之有不同也。滑数者,已成之脉。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初起以左右三 部脉微,知其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知为荣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 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肺俞,而咳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 过于荣,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荣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 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若得其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 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叶腐败耶? 《金匮》于二证,用彻土绸缪之法,治之于早。然先从脉辨其数虚数实,次从口辨其吐沫干燥。然更出一捷要之法, 谓咳嗽之初,即见上气喘急者,乃外受风寒所致,其脉必浮,宜从越婢加半夏之法,及小青龙加石膏之法,亟为表散。
不尔即是肺痈、肺痿之始基,故以咳嗽上气病证,同叙于肺痈,肺痿之下,而另立痰饮咳嗽本门,原有深意。见咳而至 于上气,即是肺中壅塞,逼迫难安,尚何等待,不急散邪下气,以清其肺乎?然亦分表里虚实为治,不当误施,转增其 困矣。
《金匮》云,上气面浮肿,有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又云: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上气之促,至于面目浮肿,鼻有息音,是其肺气壅逼,上而不下,加以其脉浮大,气方外出,无法可令内还而下趋, 故云不治也。加利则上下交争,更何以堪之!肺胀而发其汗者,即《内经》开鬼门之法,一汗而令风邪先泄于肌表。
水无风战,自顺趋而从下出也。若夫面目浮肿,鼻有息音,其痿全在气逆,气可外泄乎?况乎逆上者未已,可尽泄乎? 外不可泄,而内又不能返,故云不治。良工苦心,以渐收摄其气,顺从膀胱之化,尚可得生。故知不治二字原 活,初非以死限之矣。
论《金匮》甘草干姜汤 法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 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肺热,则膀胱之气化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肺痿之候,但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者,何 其与本病相反耶?必其人上虚不能制下,以故小便无所收摄耳。此为肺中冷,阴气上巅,侮其阳气,故必眩。阴寒之气, 凝滞津液,故多涎唾。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二之证。消渴又与痈疽同类,更当消息之矣。
论《金匮》射干麻黄汤 浓朴麻黄汤 法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浮者,浓朴麻 黄汤主之。
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发表、下气、润燥、开痰,四法萃于一方,用以 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一法也。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 桂枝、芍药、甘草,加浓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浓朴以 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 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神哉!快哉! 论《金匮》泽漆汤 法云: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表里二字,与伤寒之表里大殊,表者邪在卫,即肺之表也。里者邪在荣,即肺之里也。
热过于荣,吸而不出,其血必结。血结则痰气必为外裹,故用泽漆之破血为君,加入开痰下气、清热和荣诸药,俾坚叠 一空,元气不损,制方之意若此。
论《金匮》皂荚丸 法云:咳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清之,温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又用此丸豆大三粒,朝三服,暮一服, 吞适得所。如棘针遍刺,四面环攻,如是多日,庶几无坚不入,聿成荡洗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胸中手不可 及,即谓为代针丸可矣。
论《金匮》麦门冬汤 法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 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 知母之名者,谓肺借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借其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 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 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论《金匮》桔梗汤 法云:咳而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 主之。
此上提之法也。痈结肺中,乘其新造未固,提而出之。所提之败血,或从唾出,或从便出而可愈。与滋蔓难图,脓 成自溃之死证迥殊。脓未成时,多服此种,亦足以杀其毒势。而坚者渐瑕,壅者渐通也。然用药必须有因,此因胸满, 振寒不渴,病不在里而在表。用此开提其肺气,适为恰当。如其势已入里,又当引之从胃入肠,此法殊不中用矣。
论《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 法云:肺痈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附方云: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 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三日一服,可服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 剂,乃进。
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其肺,更欲何待?然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
惟血结而脓未成,当亟以泻肺之法夺之。亦必其人表证尽入于里,因势利导,乃可为功。所附之方项下,纯是表证,何 其甘悖仲景而不辞,然亦具有高识远意,必因其里证不能少待,不得不用之耳。其云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情可识 矣。论其常,则当升散开提者,且未可下夺。论其急,则当下夺者,徒牵制于其外,反昧脓成则死之大戒,安得以彼易 此哉! 论《金匮》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法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又云: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枣,则发散之力微而且缓。后一方中,以证兼烦躁,宜发其汗,麻桂药中 加入石膏,其力转猛,然监以芍药、五味子、干姜,其势下趋水道,亦不至过汗也。越婢方中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方 中有半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借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籍辛凉亦 能清热。不然,石膏可无虑,半夏在所禁矣。前麦门冬方中,下气止逆,全借半夏入生津药中。此二方,又借半夏 入清热药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生心化裁,后学所当神往矣。再论肺痿、肺痈之病,皆燥病也。肺禀清肃之令,乃金 寒水冷之脏。火热熏灼,久久失其清肃,而变为燥。肺中生痈,其津液全裹其痈,不溢于口,故口中辟辟然干燥。肺热 成痿,则津液之上供者,悉从燥热化为涎沫浊唾,证多不渴。较胃中津液尽伤,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 上输者,变为唾沫,肺不沾其惠泽耳。若夫痿因津液不能灭火,反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间,酿成一大火聚。以清 凉投之, 格不入矣。然虽 格,固无害也。设以燥热投之,以火济火,其人有不坐毙者乎?半夏燥药也,投入肺中, 转增其患,自不待言。但清凉既不能入,惟燥与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凉生津药中,则不但不燥,转 足开燥,其浊沫随逆气下趋。久久津液之上输者,不结为涎沫,而肺得沾其渍润,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 知善用之,即能驱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蕴也。
附方 六方,系孙奇辈采附《金匮》者,论具本方之下。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为肺痈。
【律四条】 凡肺痿病,多不渴。以其不渴,漫然不用生津之药,任其肺日枯燥,医之罪也。以其不渴,恣胆用燥热之药,势必 不救,罪加等也。
凡治肺痿病,淹淹不振,如鲁哀朝,虽孔圣不讨三家 窃,但扶天常,植人纪,嘿维宗社耳。故行峻法,大驱涎沫, 图速效,反速毙,医之罪也。
凡治肺痈病,须与肺痿分头异治。肺痈为实,肺痿为虚;肺痈为阳实,肺痿为阴虚;阳实始宜散邪,次宜下气。阴 虚宜补胃津,兼润肺燥。若不分辨而误治,医杀之也。
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金乃生。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 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浊秽脓血,日渐下移为妙。若但清解其上,不引之下出,医之罪也。甚有恶其下利奔迫,而 急止之,罪加等也。
卷六 肺痈肺痿门
肺痈肺痿门方
《金匮》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 服。
《金匮》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 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皂荚丸 皂角(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 服。
《金匮》浓朴麻黄汤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 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泽漆汤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 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 至夜服尽。
《金匮》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糊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 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桔梗汤 桔梗(二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金匮》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 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 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三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 斤)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 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取一升,日三服。 按:炙甘草汤,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
一名复脉汤,《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即名为《千金翼》炙甘草汤。《外台》用之以治肺痿,即名为《外台》炙甘草汤。
盖以伤寒方中,无治虚劳无治肺痿之条,而二书有之耳。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昌每用仲景诸方,即为生心 之化裁,亦若是而已矣。《外台》所取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金之燥,无出是方。至于桂枝辛热,似有不宜,而不知桂枝 能通荣卫,致津液。荣卫通,津液致,则肺气转输,浊沫以渐而下,尤为要药,所以云治心中温温液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