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法律


    论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二方 本文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黄汗之病,两足自  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  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胞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  肤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两证大同小异,前一证以汗出而卫气不固,外水入搏于荣,郁而为热。热盛则肿而发黄,热盛则耗其津液而作渴,  故以黄 固护其卫,以桂枝本方加苦酒,引入荣分,散其水寒之邪。但卫虚多汗,不在发表,故不用姜枣辅助胃气,所  恃者黄 实卫之大力耳。后一方用桂枝全方,啜热稀粥助其得汗,加黄 固卫,以其发热,且兼自汗盗汗,发热故用桂  枝,多汗故加黄 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 胸中痛,又以过汗  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上下痞隔,更宜黄 固阳,桂枝通阴矣。

    黄汗与历节有分,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为两胫冷;阳火盛及肌肉则发热;阴水寒及筋骨则历节痛,源同  而流不同也。食已汗出者,食入于所长之阳,与劳气相搏散出为汗,乃至气门不闭,津液常泄,暮为盗汗也。甲错者,  皮间枯涩,如鳞甲错出也。发热不已,热入肉腠,必生恶疮,留结痈脓也。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即《内经》痛  痹,逢寒则虫之类也。小便不利,津液从汗越也。不能食,脾胃气虚不能化谷也。身体重,卫气不充分肉也。烦躁,胃  热上熏心肺也。治黄汗之法,尽发于此矣。

    论《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枳术汤 本文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  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主之。又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心下,胃之上也。胃中阳气不布,心下乃为水饮之阴占据,坚大如盘,阻其上下出入之坦道,只从边旁辗转,虽总  一阳气之权不伸所致。然有阴阳二候,阳气虚而阴气乘之,结于心下,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走阴,而加麻黄、附子、细  辛,其散胸中之水寒。以少阴主内,水寒上入,即从少阴温经散寒之法而施治也。所以方下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可见胃中之阳不布,即胸中之阳亦虚,胸中阳虚,并卫外之阳亦不固,故其汗出时,如虫行皮中,尚显阳气滞涩之象,  设非桂、麻、细辛,协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乎?水寒散,斯重云见 ,而心下之坚大者,豁热空矣,此  神治也。其有阳邪自结于阳位,阴寒未得上入者,但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阳邪,解之自易易耳。

    论海藏集仲景水气例 海藏于治水肿一门,务为致详。设为水气问难,求责脉之有力无力,藏沉府浮,用药大  凡,意在发明《内经》仲景,其实浑是后人窠臼,中无实得也。其云: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详察  肺胃肾三经,病即瘥也,此一语最为扼要,然终未到家。《内经》明谓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太阴也。足太阴脾,手  太  阴肺,气结不行,即成水病,而水之源出自肾,故少阴肾亦司之。但当言肺脾肾,不当言肺胃肾也,何也?胃不必言也,  胃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  胃之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耳。海藏举肺胃肾而遗脾,于至理不过一间未达,原不必  议,其治例仍以肺沉大肠浮,心沉小肠浮为言,此则相沿之陋也。讵知脏腑各分浮沉,而大小二肠,不当从上焦分证耶。

    至于所集仲景水气例,则未窥宫墙富美,反多门外邪僻矣!夫仲景论杂证,于水气一门,极其精详,惟恐足太阴脾之健  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府膀胱之气化不行,所用方药,皆不蹈重虚之戒,立于无过  之地。海藏集仲景治肺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是欲以泻肺之法,为泻水之法矣。集仲景治伤寒痞连两胁,杂证支饮在  胁之十枣汤为例,是欲以泻胸胁及膀胱,为泻水之法矣。何其敢于操刃,而借口仲景耶?不但此也,抑且假托后人治水  之峻药,本之仲景,谓三化神 丸即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除湿丹即神 丸加乳香、没药;元青丹又即神 丸加  黄连、黄柏、青黛,集仲景之方,以傅会后人,罪不容诛矣。后来依样葫芦,更改一味二味,即成一方,不伤脾即泻肺,  不泻肺即泻膀胱,乃致积水滔天,载胥及溺,绝无一人追悔从前用药之咎,正以繇来者非一日耳。水病门中,成方百道,  求一救肺气之 郁,而伸其治节之方,无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绝,而伸其气化之方,无有也。节取数方,发明备用,临  病自出生心化裁,是所望矣。

    

  卷六 水肿门  

  水肿门方  

  《金匮》防己黄 汤 防己(一两) 黄 (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匕,  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金匮》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  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金匮》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 黄 (一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金匮》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金匮》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金匮》蒲灰散(方见消渴门。)

    《金匮》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 (五两) 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金匮》桂枝加黄 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黄 (二两) 上  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  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  中即愈。

    《金匮》枳术汤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 即当散也。

    实脾散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白术 木瓜(去瓤) 大腹皮 附子(炮) 木  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  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按:治水以实土为先务,不但阴水为然,方下所云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然则  其后将用何药耶?俨然阴水当补,阳水当泻之念,横于胸中,故其言有不达耳。夫阴水者,少阴肾中之真阳衰微,北方  之水,不能蛰封收藏,而泛溢无制耳。倘肾气不温,则真阳有灭顶之凶矣。实土以堤水,宁不为第二义乎?方中不用桂,  而用浓朴、槟榔,尚有可议耳。

    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赤肿。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浓朴(去粗皮姜制) 独活 白术(炒) 陈皮(去白)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  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紫苏汤送  下。 按:此方合前方,俱主脾肾之治,而此方温暖肾藏之药居多,较前方稍胜。然不用茯苓,仍用槟榔、浓朴,终落  时套耳。

    导滞通幽汤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木香 白术 桑白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去  皮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按:脾喜燥恶湿,脾湿有余,气不宣通,  即是脾中健运之阳不足。先加意理脾之阳,俟体中稍快,用此方退其面目手足浮肿,乃为善也。

    胃苓汤 乃平胃散合五苓散加陈皮也。 苍术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泽泻 猪  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官桂(三分) 加生姜煎服。 按:此方宣导胃水,膀胱水顺道而出,水患在所必  用。然亦相其人津液不亏,肾水不竭,乃可用之,恐蹈重虚之律也。其远人无病,但觉不服水土,允宜此方。

    消风败毒散 此即人参败毒散合荆防败毒散并用也。 人参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按:此方治风水,皮水,凡在表宜  从汗解者必用之剂。然仲景之用汗法,必兼用黄 实表,恐表虚之人,一身之水,乘表药外涌,尽渍皮腠,反为大累耳。

    此方用人参为君,固护元气,是以用之无恐。即是推之。元气素虚,腠理素疏,参 合用,允为当矣。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肺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  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证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捣膏) 上为末,和地黄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按:本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重订。用白茯苓为君,合之牛膝、车前,治腰  以  下之水,其力最大。然而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以阳主开故也。关开即  不用茯苓、牛膝、车前,而水亦下关。阖则茯苓、车前用至无算,抑莫如之何矣。用方者,将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  调荣散 治瘀血留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血分。 莪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 桑白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半) 细辛 官桂 甘草(炙  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食前服。 按:瘀血化水,赤缕外现,其水不去,势必  不瘀之血亦尽化为水矣。此方只作一服,原不欲多用之意,但服后其水不行,赤缕不减,未可再服。且用治血补气之药,  调三五日,徐进此药,虚甚者必参附合用,得大力者主持其间,驱逐之药,始能建功也。

    乌鲤鱼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术 陈皮(各三钱) 葱白(五茎) 上  用水三碗同煮,不可入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候。 按:此方用乌鱼暖胃行水,合之赤豆、葱白,以开鬼门,洁  净府,更合之白术、陈皮、桑皮,清理脾肺,一种深心,殊可采用。

    防己散 治皮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汉防己 桑白皮 黄 桂心(各一两) 赤茯苓(二  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按:此即仲景《金匮》防己  茯苓汤,治皮水之方而加桑白皮也。然皮水者,郁其荣卫乎,太阴肺气不宣,治法金郁者泄之,桑白皮固可加,然不可  过泄肺气;桂心固能行水,然不如桂枝之发越荣卫。大凡变易仲景之方,必须深心体会,假如荣卫通行,水道不利,又  当以桂心易桂枝矣。此活法也。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接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  得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呕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尝验其  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青白色  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  仁木香(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  加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入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  此三服,自然利小水,一日添如一日。 按:此方药味甚平,而其煎法则甚奇,盖得仲景百劳水之意而自出手眼者,可  喜!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