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贯


  暑乃六气中之一。即天上火。惟此火可以寒水折之。非比炉中火与龙雷火也。凡伤暑腹痛吐泻交作者。一味冷井水。加清蒿汁饮之立愈。暑毒从小便中泄矣。名曰臭灵丹。

  暑喜伤心。心属南方火。从其类也。小肠为心之府。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出。故青蒿香薷为要。

  有因伤暑。遂极饮冷水。或医者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此阴盛格寒。宜用温药。香薷次中加附子。浸冷服。

  又有因冒暑。吐极胃虚。百药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笃。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姜汁炒焦。糯米一撮。水一钟。煎一小酒盏。候冷用茶匙徐徐润下。少顷再入一匙。得入数匙不吐。尽一小盏。便可投药食矣。

  暑病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暑病脉虚为辨耳。

  二气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吐或泻。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两) 干姜 杏仁 肉桂(四两) 上先将甘草炒八分黄色。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同作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不拘时。

  香薷饮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香薷(半斤) 白扁豆(炒四两) 浓朴(姜汁炒四两) 黄连(姜汁炒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温服。

  十味香薷饮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白扁豆 木瓜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 以上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

  清暑益气汤

  黄 (一钱) 苍术(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柏葛根 青皮 当归 麦门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钟。煎至一钟。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热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陈皮当归甘草。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热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其气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故以麦门冬五味子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此病皆由饮食劳倦。

  伤其元气。乘天暑而发也。元气不虚。暑邪从何处而入哉。

  一小儿患呕吐泻利。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鸣。出对诸医曰。

  易治也。借药笼中三味药足矣。用黄连五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问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五分。谓何。余曰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后日复如无病患矣。次日果然。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参 糯米此方是暑月热病发热之正方。名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使秋金之令行。则火令退听。石膏寒中之药。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审其人有大汗而渴齿燥。其脉洪而长。时当夏月可用。若无汗不渴。脉虚而不洪长。或重按全无。虽壮热口渴。象白虎汤证。此系脾胃气虚。元阳不足。误服白虎必死。又有一等大失血后。或妇人产后。壮热喘促。面赤引饮。脉虚。名曰血虚发热。最忌白虎。须用当归补血汤则安。

  夷坚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萝壁间有韵语云。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饼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如方制服。其疾随愈。引此为例。余可类推。

  卷之六·后天要论

  湿论

  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荣卫。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

  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谓汗出沾衣。

  未经解换者是也。有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其证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疼痛。小便秘涩。大便溏泄。腰痛不能转侧。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气蒸于上。故头重。又曰。湿伤筋。故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湿胜则濡泄。故大便溏泄。大便泄故小便涩。又曰。湿从下受之。故跗肿。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故腹胀肉如泥。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各从其类。故腰肾痛。

  治法在上者当微汗。羌活胜湿汤。在下者当利小便。五苓散。夫脾者。五脏之至阴。其性恶湿。今湿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

  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圣人之言。虽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夫湿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

  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阳重衰。反助其邪之谓也。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半钱。炙甘草半钱。水煎热服。大法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

  有香港脚。类伤寒。发热恶寒。必脚胫间肿痛。俱从湿治。千金方有阴阳之分。阴香港脚。胫处肿而不红。

  阳香港脚。肿而红者是也。

  有湿热发黄者。当从郁治。凡湿热之物。不郁则不黄。禁用茵陈五苓散。凡见用五苓茵陈者。十不一生。

  当用逍遥散。方见郁论。

  凡伤寒必恶寒。伤风必恶风。伤湿必恶雨。如伤湿而兼恶寒无汗。骨节疼痛者。仲景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一钱) 附子(钱半) 白术(二钱) 桂枝(四钱) 水煎。作一服。

  金匮防己汤

   治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炙。甘草以实表。防己白术以胜湿。

  防己(三钱) 甘草(钱半炙) 白术(二钱) 黄 (三钱半) 加生姜大枣。水煎作一服。

  羌活胜湿汤

   通治湿证。

  羌活 独活 本 防风 甘草 川芎(各一钱) 蔓荆子(三分)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也。加酒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有一友宦游京师。病腿痛发热。不能履地。众以为腿痈。延予视之。扶掖而出见。予曰。非痈也。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各一钱。一服如失。次日乘马来谢。

  余一日患阴丸一个肿如鸭卵。发热。以湿热证治之。不效。细思之。数日前从定海小船回。有湿布风帆在坐下。比上岸始觉。以意逆之。此感寒湿在肾丸也。乃用六味地黄。加柴胡吴茱萸肉桂各一钱。独活五分。

  一服而热退。再服而肿消。后有患偏坠者。此方多妙。

  卷之六·后天要论

  疟论

  或问曰。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前人虽备言之。旨殊未畅。盍明示诸。曰不发于夏。而发于秋。此亢则害承乃制。子来救母之义。盖暑令当权。君火用事。肺金必受伤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肾水为肺之子。

  因母受火伤。子来承之。以制火救母。于是水火相战。阴阳交争。大胜则大复。小胜则小复。此阴阳胜复之常理。疟之所由作也。然而有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人元气不固者。暑邪得以乘之。所以治疟。以扶元气为主。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者。此三阳受病。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者。此三阴受病。

  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发在子半之后午之前。是阳分受病。其病易愈。发于午后者。是阴分受病。其病难愈。

  或问曰。有一日一发。有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何也。曰在阳则发早。在阴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夫人荣卫之气。一日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每一界各有一舍。荣卫之有舍。犹行人之传舍也。邪气客于荣卫之舍。与日行之卫气相接。则病作。离则病退。故一日一周。有止发之定期。其间日而作者。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而作也。

  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也。寅申已亥日者。厥阴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也。

  凡治疟必先问其寒热多寡。而参之脉证。有寒多热少者。有热多寒少者。大抵寒热往来。皆属少阳经证。治法当以小柴胡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金匮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又云。温疟者。其脉如平。人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但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此寒热多寡之定法也。然亦有不可执者。当察其脉之虚实何如。若但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当作实热治之。若但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之。仲景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弦迟者可温。弦紧者可发汗及针灸也。弦数者。风痰发也。

  以饮食消息止之。

  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并极而退。过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

  且当病未发二三时前。迎而夺之可也。

  古今治疟证候。有风寒暑湿不同治疗。有汗吐下各异方术。无虑千百。不能尽述。独无痰不成疟。无食不成疟。深得致疟之因。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深得治疟之法。以青皮饮一方。

  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屡用屡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结者。以草果饮一服即愈。

  服前方不应。当以补中益气汤。倍柴胡加半夏生姜。养正而邪自除。薛立斋先生云。凡人久疟。诸药不效。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用人参一两。煨姜五钱。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

  仁斋云。有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以二陈加人参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顿平。寒热不作。盖白豆蔻流行三焦。元气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证。或其人素虚者。慎勿用常山等药。以上专论秋时正疟之法也。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一截不止则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复发复截。以致委顿。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

  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瘵等证。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者补阳。

  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

  经曰。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按时而发。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火也。

  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八味汤主之。世人患久疟而不愈者。非疟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丹溪云。夜发者邪入阴分。宜用血药引出阳分。当归川芎红花生地黄柏治之。亦未及真阴真阳之至理。遍考诸书疟论。并未能露其意。且余常试有神验。故特表而出焉。余见发疟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

  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

  有渴甚者。每发时饮汤不绝。必得五六大壶方可。余以六味丸一料。内肉桂一两。水十碗。作四砂锅。煎五六碗。以水探冷。连进代茶。遂熟睡渴止而热愈。

  又有恶寒恶热。如疟无异。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热如烙。膝以下自觉冷。此真阳泛上。肾虚之极。急以附子八味地黄汤。大剂冷冻饮料而热退。继以人参建中汤调理。

  加减地黄方

   肾肝同治之法。

  熟地(四钱) 山药(二钱) 山茱萸肉(二钱) 丹皮(钱半) 茯苓(钱半) 泽泻(一钱) 五味子(一钱) 柴胡(一钱) 芍药(一钱) 肉桂(一钱) 水三钟。煎一钟服。

  八味地黄方

   即六味地黄分两。外加附子一钱。肉桂一钱。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方

  人参 黄 甘草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陈皮 半夏 加煨姜

  六味丸方

  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加肉桂(一两)

  建中汤方

  人参(一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七分) 大枣 饴糖又有一等郁证似疟者。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须以逍遥散。加茱连贝母。倍柴胡。作一服。继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调理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