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用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片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患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当归(十两)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甘麦大枣汤 治妇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名曰脏躁。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明淫、恍惚动悸、错妄失神。

  金匮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治惊狂不安,阳气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阳气浮越,致成上证。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东垣朱砂安神丸(见第十九)

  卷十九(补遗)

  古有四诊,谓望、闻、问、切也。经以神、圣、工、巧配之。正文八十一,第其言非以脉求证,则问证合脉,仅从事于工巧,而望、闻之法,十无一二。岂以后学庸劣,皆不足与语神圣之道乎?今汇辑补入。至若触类引申,又不止此数条已也。惟同志者属意焉。

  卷十九(补遗) 望诊

  脏腑部分

  《灵枢》五色篇曰:五脏六腑,各有部分。能别部分,万举万当。自额而下阙庭上,属咽喉之部分也。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五脏之部分也。自内 挟鼻而下至承浆,属六腑之部分也。自颧而下颊,属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车以下颐,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

  又曰: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者是也。

  卷十九(补遗) 望诊

  五官

  《灵枢》五阅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卷十九(补遗) 望诊

  诊病新久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面部图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在女子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

  脏腑色见面部图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肢节色见面部图 

  卷十九(补遗) 望诊

  统论色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素问》五脏生成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又云: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鹅羽、如苍璧之泽、如罗裹雄黄、如重漆色。又云:如翠羽、如鸡冠,如蟹腹,如豕膏,如乌羽。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气也。气至而后色彰,故曰欲、曰生。

  若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色、黑如地苍,甚则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赤如 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虽呈,气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固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

  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下文所云如以缟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藏者,何以异乎?

  卷十九(补遗) 望诊

  面

  《难经》十三难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色青为肝。脉得浮涩而短,为肺脉,为金克木;大而缓为脾脉,为木克土,是谓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为心脉,为木生火;小而滑为肾脉,为水生木,是谓相生。)

  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治。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五脏生成篇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灵枢》五色篇曰:五脏六腑之肢节,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

  当明部分,万举万当。(和阴阳之盛衰,衰多益寡。和而平之,万举万当矣。)能别左右,是谓大道。

  男女易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左右乃阴阳之道路。而男女从逆不同,故位亦异。位定然后能察其润泽枯夭也。)沉浊为内,浮泽为外。(内为脏,外为腑,以沉浮别之。然在色上看,非心会不能得。)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浮则病浅,沉则病深。泽则成全,夭则败亡。散解者新近,抟聚者久远。上则在上,下则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视色之道,必积神属意,乃知已往来今及新病故疾。)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明泽不粗显,而但见沉夭,病必甚也。若无沉夭,虽不明泽,病亦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驹,小马也。奔逸不定,言其色散无定所。气虽聚,痛未成形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脏必自虚,而后贼邪乘之。所见之色,自是胜我者。五脏皆然。)男子色见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卵茎、狐 ,乃膀胱、小肠、子处之病也。其部位在于面王上下,故色见于彼。圜直象茎,故以色见之高下,分茎病之本末。俗以鼻之大小,验前阴之巨细,有以哉。)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

  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女子部分亦同,而病亦在下。但所见皆冲、任、带脉如淫带、淋浊、瘕聚之类。或有因暴食,湿热下流而成前证者。若色抟则聚而结,色散者但痛而已。)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病见于色,左右不爽,故随其色之所指,察聚散而知邪之抟与痛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五色之正端满合时日者,是为无邪。

  有别乡者,犹言正色之外,别部又见一色也。如赤见于面王,则非其部。不当见而见,又非其时矣。)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色之侵乘,必视其尖锐处为乘之首。上锐上乘,下锐下乘,左右皆如其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别五色而知五脏,因五脏而知五合。再察在何部,而分生克吉凶,病固无遁情矣。)

  面上白点,腹中虫积。

  面青白黄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食积。两颧时赤,虚火上炎。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

  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胃气,不死。干黄者凶。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冬月面惨,伤寒。紫浊,时病。色白而肥,气虚多痰。黑而瘦,阴虚火旺。

  卷十九(补遗) 望诊

  目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白睛黄淡,脾伤泄痢。黄而浊,兼面如熏,湿盛黄胆。黄如橘子明者,热多。

  黄中兼青紫,脉芤,是瘀血,胸中两胁必有块。

  眼黑而颊赤者,热痰也。眼胞上下如烟煤者,痰也。眼黑而行走艰难,呻吟者,入骨痰也。其证遍体骨节酸痛。眼黑,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

  目黄,大烦,脉大为病进。目黄、心烦、脉和者,为病将愈。目精晕黄,衄未止,平人见黑气起口、鼻、耳、目者凶。

  目睛黄,酒疸。黄白及眼胞上下肿者,谷疸。其人心下必痞胀。

  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劳伤。不尔,即未睡。

  面黄目青,为伤酒。

  面无精光,齿黑者,凶。

  瘰 赤脉贯瞳者,凶。一脉,一岁死。一脉半,岁半死。二脉,二岁死。三脉,三岁死。

  目间青脉起者,掣痛。(乃少阳胆经之滞也。)瞳子高硕者,太阳不足。

  病患面目俱等者,吉。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

  面目有黄色,是有胃气,为吉。(前二节,一有胃气,一无胃气。)

  伤寒眼下青色,属挟阴。挟阴者,俗指房事也。

  《金匮要略》曰:其目正圆者, 不治。(瞪直属太阳经绝。太阳主筋,故 。

  一作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小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鲜明者,俗言水汪汪也。俱指白珠。)

  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气短促而冷者,阴病。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鼻息长而皆热者,阳病也。

  卷十九(补遗) 望诊

  鼻

  《金匮要略》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

  鼻头色黄,小便必难。(上云:胸上有寒。寒则水谷不运,故小便难也。)余处无恙,独鼻尖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

  鼻头青,腹中痛,舌冷者死。

  鼻孔忽仰起者死。

  鼻枯槁不泽者死。

  鼻冷如冰,连两颐者,多死。

  病患鼻头明,山根亮,目 黄光,起色。

  鼻头微白者,亡血。

  卷十九(补遗) 望诊

  血脉

  论疾诊尺篇曰: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血脉即络脉。肌皮嫩薄者,视之可见。)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臂多青脉曰脱血。(络中血脱,故不红而多青。)

  卷十九(补遗) 望诊

  毛发

  发枯生穗,血少火盛。

  毛发不坚,多堕落者,卫气疏,或有风。

  眉堕者,风也。

  病患头毛上逆者,凶。(血枯不荣,如枯草不柔顺而劲直。小儿疳病多此,亦主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