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解颅者,小儿数岁,囟不合而头颅开也。囟陷者,囟门深陷也。囟填者,囟门肿起也。皆属肾虚髓少,骨气不实,多主夭折。间有脏腑有热,热上冲而成者,然肾虚固本病也。(宜补中益气汤、钱氏地黄丸、小儿锢囟药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肾主骨、主髓。虚则髓少骨柔,故行迟耳(宜钱氏地黄丸、麝茸丹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亦肾虚也。夫齿为骨之余,藉髓荣养。肾髓虚少,不能充骨,又安能及齿,故久不生也(宜六味地黄丸。)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亦少阴肾脏虚耳。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少阴气血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者。(宜千金楸叶方、榆末散、圣惠黑豆膏选用。)
钱氏曰:小儿长大不行,行则脚弱。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属气血虚也,宜大剂补之。(发黄宜千金冀大豆方。)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齿者,骨之余。其本在肾,而经则属胃与大肠。病在本者,多属虚。在经者,多实火。宜细察形脉兼证治之。(宜清胃汤、雄黄丸、千金白盐方、灵苑生齿方。)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属精血不足。肝胆主外,属风热有余。或聋聩,或鸣响者,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虚者宜六味地黄丸,风热客者宜柴胡清肝散。)其他诸证不一,宜后方对证选用。(宜汤氏龙黄散。若诸虫入耳,宜立验散。)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五软者,头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口软是也。头软,头不举,项脉软而难收。治虽暂瘥,他年必再发。手软,则手垂,四肢无力,亦懒抬肩。若得声圆,还进饮食,乃慢脾风候也,尚堪医治。脚软者,五岁不能行,虚羸脚细小,不妨荣卫。但服参 等药,并钱氏地黄丸,长大自然肌肉充满。肌肉软,则肉少皮宽,自离饮食,不长肌肉。(宜钱氏橘连丸。)若泻利频者,难治。口软则虚。舌退场门,唇青、气喘则难治。薛氏曰:头项软者,天柱骨弱,脏腑骨脉皆虚,诸阳气不足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中州不足,不能荣养四肢,故肉少皮宽而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
此五者,皆因五脏气弱,不能滋养充达。原其要,则总归于胃,以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故治必先以脾胃为主,皆宜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作痛,连于胸膈,手足心冷而硬,此阳气不营于四末也。经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诸阴。今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故难治。若肚筋青急者,木乘土位,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柴胡、升麻,以复其真气。若系风邪,当参惊风治之。此证从肝脾二脏受患,补脾平肝。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魃,小鬼也。乳儿未能行,而母复有娠。其儿忽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 ,为有恶鬼神导腹中之胎,妒嫉而为此,故名魃病也。以他儿食其乳,亦能相继而病,故俗又名继病。虽然妊娠乳儿不必悉致魃,亦偶有此耳。女子气血,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小儿饮交乳且病,况气血既荣于胎,而乳汁必自漓薄。儿饮之,能无病乎?鬼神之咎,似无稽也。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客忤者,是小儿神气软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经识见之人触之,与儿气相忤而发病,谓之客忤,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状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反倒夭矫,面变易五色,状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弦急数者是也。失时不治,久则难治。若乳母饮酒过度,醉及房劳喘后乳者最剧,能杀儿。凡儿衣布绵帛鞋袜中,不得有头发。凡小儿中客,急视其口中悬雍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者,便宜用针速刺,或爪摘决之。并以绵缠钗头,拭去血能愈。(宜豆豉大丸摩法、谭氏殊圣治客忤方、张涣辟邪膏、灶中黄土方、三物烧发散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中恶者,是卒中鬼邪之气也。其证先无他病,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此必精气衰弱,而后鬼恶得以中之。若腹大而满,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治之余邪不尽,留滞脏腑,更发变为疰病矣。(宜先下苏合香丸。未醒以皂角末搐鼻取嚏,次服沉香降气汤。又宜葱刺鼻法、肘后灸法、管吹下部法。以上救客忤中恶法及一切卒死,皆可参用。)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卒死者,是三虚而遇贼风,故无病仓卒而死。三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也。(详《灵枢》岁露篇。)人因此三虚,复遇贼风,令阴气偏竭于内,阳气阻隔于外。荣卫壅闭,阴阳不通,故暴绝而死。若脏腑未竭,良久乃苏。亦有挟鬼神气者,皆须治令邪退乃生。若有余邪留蓄,再发则成疰病矣。其证眼合哜齿,遍身绵软,面青黑,口鼻冷。(宜苏合香丸、千金牛舐方、熨两胁方、治卒魇方、皂角搐鼻法、鸡冠血方、灸人中及心下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鬼持者,乃神气弱,为鬼所持。其状无他疾,乃萎黄啼唤,口气常臭是也。
(宜图经治鬼持方、外台深师五邪丸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疰者,注也,亦言住也。谓风邪鬼气住人身内,又复注易傍人,无问人之大小。
若血气衰弱,则阴阳失守。风邪鬼气,因而客之。留住肌腠,连着脏腑。或皮肤掣动,游易不常,或心腹刺痛,或体热皮肿。沉滞至死,死后注人。小儿襁褓居室,无因触冒风邪,多缘乳母解脱之时,不避温凉暑湿,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软弱,为鬼气所伤故耳。(宜太乙备急散。)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尸疰者,是五尸之中,一尸疰也。人无问大小,腹内皆有尸虫。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小儿血气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疰因而为病。其状沉默,不的知病之所在。或寒热淋漓。涉引岁月,遂至于死。死又疰易傍人,故曰尸疰也。
(宜圣惠木香散之类。)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蛊疰者,人以蛇虫诸毒,聚于器中,令相啖食。食尽存一物,最恶最毒,名曰蛊。能随饮食变化,入腹还生,食人五脏。小儿中者,证与大人无异。其状心腹多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延涉岁月。羸困下血,脏烂乃死。死又疰易傍人,故为蛊疰也。(宜范汪十七物紫参丸、羚羊角散、雄黄散、小儿五种蛊毒方、败鼓皮方。)
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附方
画眉膏山栀(三个,烧存性) 雄黄(少许) 朱砂(少许)
上为细末,入麻油、轻粉各少许,调匀。候儿睡着,浓抹于两眉上,醒便不食乳。未效,再用,加黄丹一钱。
金朱饮(本名天竺黄散) 治惊壮热,伤寒伏热,上焦虚热重舌,口鼻生疮,赤眼。
川郁金(锉,皂荚水煮干,细者如胆状佳) 天竺黄 甘草(炙) 马牙硝(各半两) 朱砂(一分,研) 蝉壳(十四个,水洗去土)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蜜汤调下。
生地黄汤 治初生儿眼不开。
干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去芦) 栝蒌根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少许,用灯心煎汤,调抹口中。
真金散 治儿初生,洗眼不净,秽汁浸渍,眼 赤烂,至长不瘥,母食热物、热药,名曰胎赤。
黄连(去须) 黄柏 当归 赤芍药(各一钱) 杏仁(去皮、尖,半钱)
上锉散。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新绵裹荆芥,汤浸温,时时洗浴,母服洗心汤。
外台方乳两合,葱白一寸,煎一两沸,去葱,吃即乳。
豆豉膏黑豆(一勺) 田螺(十九个) 葱(一大把)
上捣烂,芭蕉汁调,贴脐下。
苏合香丸(见第十八)
辰砂僵蚕散 治初生撮口。
辰砂(水飞半钱) 僵蚕(真的去丝嘴炒,一钱) 蛇蜕皮(炒一钱) 麝香(研,半钱)
上为极细末,少许,用蜜调,敷唇口。
五苓散(见第十七)
龙骨散 治脐中疮。
龙骨( ) 轻粉(各半钱) 黄连(去须,一钱半)
上为极细末,少许,干掺脐。
白芍药汤 治冷疝腹痛,及误汗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一两半) 泽泻(去粗皮,七钱半) 甘草(炙,二钱) 薄桂(去粗皮,一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或加钩藤亦好。
外消散 治儿初生脐突,或痛或不痛。痛则啼不已。及小儿因感湿热,阴囊浮肿。
大黄 牡蛎(各半两) 朴硝(二钱)
前二味,锉焙为末,仍入朴硝钵内同杵匀。用一、二钱。先取田螺净洗,水半碗活过宿。去螺,用水调,涂肿处即消。其螺放生勿害。治阴囊肿,用车前子煎汤,候冷调敷。
双金散 治天钓惊风,目久不下。
蜈蚣(一个去头、足、尾,用真酥涂,慢火炙黄。置砧子上,面南立,用竹刀子当脊缝中亭剖作两半个。左边者入一帖子,内写左字。右边者亦入一帖子,内写右字。不得错误。) 麝香(一钱,细研。
先将左边者同于乳钵内研作细末,却入在左字帖内收起。别用乳钵将右边字者入麝香同研极细,却入右字帖内收。不得相犯。每有病者眼睛钓上,止见白睛,兼角弓反张,更不能出声者,用此药法治之。)
上用细苇筒子,取左字帖内药少许,吹在左边鼻里。右亦如之。用药不可多。
若眼未全下,更添些小,以意量度,其眼即下。
神砂抱龙丸 治小儿惊风、痰喘、风寒。
胆星(四两) 朱砂(水飞五钱) 麝香(五分) 雄黄(二钱五分) 天竺黄(一两)
上为极细末,甘草膏和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金箔十张。
鸡肠散 治因膀胱有热,服冷药过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遗尿病。
鸡肠(一具。男用雌鸡,女用雄鸡,烧存性) 牡蛎 茯苓(去皮) 桑螵蛸(炒,各五钱)
桂(去粗皮) 龙骨(各二钱半)
上为极细末,仍以鸡 一具,鸡肠一具,烧存性,研极细末,每用和前药末一钱,用温酒调化,食前服。
外台方 疗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
桂末、雄鸡肝等分,捣,丸一豆大,温水下,日三服。
六味地黄丸(见第十六)
泻黄散(见第四十九)
导赤散(见第十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见第五十五)
清液散 治小儿重舌及口疮。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上为细末,用蜜调。鹅翎蘸少许敷之。
五福化毒丹 治积热、惊惕、狂谵、烦渴、颊赤、咽干、唇口生疮、夜卧不宁、头面遍身疮疖,及小儿惊风痰热、潮搐等证。如大人口臭,及小儿疮疹,上攻口齿,涎血臭气,用生地自然汁化一丸,以鸡翎刷口内。热疳黄瘦雀目者,陈粟米泔下。食后临卧服。
玄参 桔梗(各二两) 人参 牙硝 青黛(各一两) 甘草(七钱五分) 麝香(一分)
蜜丸,芡实大。金、银箔各四十片为衣。每一丸作四服,薄荷汤下。
胶黄散 治小儿大衄,口、鼻、耳出血不止。十五六岁儿阳盛,多此病。
阿胶(一两) 蒲黄(半两)
上为末。三岁半钱。生地黄汁微煎,调服,食前。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石菖蒲(二钱) 人参(切去芦,焙,半两) 丹参(二钱) 天门冬(去心、皮)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赤石脂(三钱)
直指有当归、川芎、朱砂。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或麻子大。温水下五、七丸,至一二十丸。不拘时,日三服。久服取效。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
肥儿丸 治小儿脑后项边有物如弹子,按之转动,软而不痛,名无辜疳。久服神效。
胡黄连 神曲(炒) 麦 (各五钱) 槟榔(三钱) 木香(二钱) 肉豆蔻(面裹煨) 使君子(肉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蒸饼丸如黍米大。用米饮,食远服。
布袋丸 治诸疳疾,面黄腹大,饮食不调,肌肉枯瘁。
夜明砂(拣净,淘澄净) 芜荑(炒,去皮,各二两) 白茯苓(去皮) 白术(无油者去芦)
人参(去芦) 甘草 芦荟(细末,各半两) 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二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
所悬之药,第二日仍根据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