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半夏汤 治肺积息贲咳嗽。

  半夏(汤泡去滑,焙干) 细辛(去苗叶) 桑白皮(炙) 前胡(去芦,各一两半) 桔梗(炒)

  贝母(去心) 柴胡(去苗) 诃黎勒(煨去核) 炙甘草 人参(去芦) 白术(各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各一服。

  东垣痞气丸 治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其脉浮大而长。

  浓朴(制、半两) 黄连(去须,八钱) 吴茱萸(泡,三钱) 黄芩 白术(各二钱) 茵陈(酒制、炒) 缩砂仁 干姜(炮,各一钱半) 白茯苓(另为末) 人参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去皮脐)川椒(各五分) 巴豆霜(另研) 桂(各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为末旋入外,余药同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甘草汤下食远,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东垣奔豚丸 治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其脉沉而滑。

  浓朴(姜制,七钱) 黄连(炒,五钱) 苦楝子(酒煮五钱) 白茯苓(另末) 泽泻 菖蒲(各二钱) 玄胡索(一钱半) 附子(去皮脐) 全蝎 独活(各一钱) 川乌头(炮) 丁香(各五分)

  巴豆霜(四分) 肉桂(二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为末旋入外,余药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

  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盐汤下食远。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二两,通前一两二钱。如积势坚大,先服前药不减,于一料中,加存性牡蛎三钱。疝、带下勿加。如积满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积。当先服本脏积药,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积皆然。如服药人觉热,加黄连。气短加浓朴。闷乱加桂。

  三因奔豚汤甘李根皮(焙) 干葛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黄芩 甘草(炙,各一钱半)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万病紫菀丸(见第三十二)

  太无神功助化散 专治男子妇人腹中痞块,不拘气血食积所成。此方之妙,不可尽述。

  地 蓄 瞿麦穗 大麦 (各五钱) 神曲(二钱半) 沉香 木香(各一钱半) 甘草(五钱) 大黄(二两)

  上为细末净,根据分两和匀。男以灯心、淡竹叶二味等分煎,及无灰酒同调服,汤多于酒。妇人用红花、灯心、当归等分煎汤,及无灰酒同调服,酒多于汤。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药须于黄昏服。大、小便见恶物为度。

  宝鉴醋煮三棱丸 治一切积聚,不拘远年近日,治之神效。

  京三棱(四两醋煮软,竹刀切片,晒干) 川芎(二两,醋煮微软,切片) 大黄(半两,醋浸,湿纸裹煨过切)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无时。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

  宝鉴圣散子 治远年积块,及妇人干血气。

  砂 大黄(各八钱) 麦 (六两,炒取净面) 干漆(炒烟尽,二两) 蓄 茴香(炒)

  槟榔(各一两)

  妇人干血气,加穿山甲二两炮。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临卧温酒调下。仰卧,此药只在心头。至天明大便如烂鱼肠,小便赤为验。药并无毒,有神效。小儿用一钱,十五以上三钱。空心服之,更效。(此按古方校定。今纲目刻本 砂六两,大黄八两,岂不误人。)

  三圣散 消积块,进饮食。

  橘红(一斤,净) 甘草(四两) 盐(半两)

  用水三、四碗,从早煮至夜,以烂为度。水干则添水。晒干为末,淡姜汤调下。有块者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者,加沉香半两,另入。噤口痢,加莲肉二两,去心另入。

  控涎丹(见第二十二)

  云岐牡丹散 治妇人久虚羸瘦,血块走注,心腹疼痛。

  牡丹皮 桂心 当归 玄胡索(各一两) 莪术 牛膝 赤芍药(各三两) 京三棱(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酒各半钟,煎服。

  三因化气丸(见第三十二)

  保和丸(见第三十七)

  沉香化气丸 专攻赤、白、青、黄等色痢疾,诸般腹痛,饮食伤积,酒积,痰积,血积、跌扑损伤,五积六聚,胸膈气逆痞塞,胃中积热,中满腹胀,疟痞茶癖,及中诸毒恶气,伤寒大便不通,下后遗积未尽,感时疫气,瘴气,并诸恶肿疮疡肿毒,及食诸般牛畜等物中毒。不问妇人小儿,并皆治之。

  大黄(绵纹者) 黄芩(条实者,各一两) 人参(官拣去芦) 白术(去芦,肥者各三钱) 沉香(上好角沉水者四钱,另为末)

  上将前四味锉碎,用雷竹沥七浸七曝。候干,为极细末,和沉香末再研匀,用竹沥入姜汁少许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晒干,不见火。每服一钱,淡姜汤送下。小儿六分。

  卷十二

  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不善之谓恶。暗袭潜侵,忽然倒仆,昏不知人,或手足厥寒,或肌肤粟起,或语言错妄,或唇齿噤关,或肢体不仁,或面目青黑,即客忤卒厥,鬼击飞尸之类。

  涉水登山,穿冢入庙,夜行露卧,吊死问丧者,多得之。然非正气之大虚,邪亦不能一时中伤如此也。初宜灌以苏合丸。候窍开气转,再以调气平胃散与服。若服后吐下者,如六君子汤、香砂四君子汤,皆中的之药,视与证相宜者,投之自无不效也。人之正气,自内达表,自胸腹而达四肢者,其常也。卒中外邪,则正气不能达外,而反退缩于中。退缩于中,则气机敛实,而紧细之脉象见矣。腹安得不胀?药力一助,正气必张,邪气必散,紧者仍舒,细者仍充,而本来之面目可还也。故知其生。若脉浮大,则正先散越。散越于外,则里更虚。里更虚,则邪必深入,而欲为之治,不亦难乎?

  卷十二 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附方

  苏合香丸(见第十八)

  调气平胃散木香 乌药 白豆蔻 檀香 砂仁(各一钱) 藿香(一钱二分) 苍术(一钱半)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香砂四君子汤(即四君子加砂仁、木香,见第十六)

  千金返魂汤(见第三十五)

  玉枢丹(即紫金锭。见第六十三)

  华佗救中恶方 治一应忤恶鬼气。

  犀角末(五钱) 辰砂(水飞过) 麝香(研,各二钱五分)

  每服二钱,井水调下。如一时不能得此药,用雄黄末一钱,煎桃枝叶汤调灌之。

  又无雄黄,可用着身上多时遭汗衣,或贴肉衬衣。男用女,女用男。烧存性,服二钱,百沸汤调下。

  又方 韭菜捣汁滴鼻中。冬月用韭根。

  又方 百会穴,人中穴,足大拇指离甲一韭叶许,名鬼眼穴,及丹田、气海诸穴,灸七壮,愈多愈妙。一二处醒,即止,不必俱灸也。以炭火烹米醋熏鼻亦妙。诸急证,宜先以牙皂末搐鼻取嚏。牙关紧者,以乌梅肉擦之自开。皆通关之法,后可进药。

  砒毒 早禾杆烧灰,新汲水淋汁,绢滤过。冷服一碗,得下利即安。新汲水调白扁豆末亦好。华佗用黑铅磨浓水灌之。

  附子、天雄、川乌、斑蝥毒 煮大小黑豆汁饮。

  河豚毒 仓卒无药,用清油多灌之,得吐愈。

  巴豆毒 煮黄连汁饮。

  诸药毒 甘草、黑豆、淡竹叶等分,水一碗煎服。

  刺毛虫毒 疼痛不已,蚯蚓泥干搽。又治胡蜂叮。

  郁肉漏脯毒(郁肉,密器盖隔宿者。漏脯,茅屋漏下沾着者) 烧犬屎,酒服方寸匕。生韭汁亦好。

  马肉毒 香豉二两,杏仁三两,蒸一饭时,杵之。酒煎服。芦根煮汁饮,亦良。

  牛肉毒 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犬肉毒 心下坚,腹胀口干,发热妄语,或洞下。杏仁一升,不去皮,熟研,以沸汤三升和取汁。

  分三服。利下肉片良。

  中箭死鸟兽肉毒 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

  诸鱼毒 橘皮煎浓汁饮之解。芦根煮汁亦食。

  蟹毒 紫苏煮汁饮之。苏子亦好。

  诸果毒 猪骨烧过为末,水服方寸匕,解。

  诸菌毒 闷乱欲死,人粪汁饮一升。饮土浆一、二升亦良。大豆浓煮汁饮之,或服吐利药,俱可解。亦治枫树菌毒,令人哭不止。(哭,一作笑。)

  野芋毒 即前方。

  闭口椒毒 戟入咽喉,气欲绝,或吐白沫,身冷,用肉桂煎汁饮之。或多饮冷水,或食蒜,或饮地浆,俱良。

  水莨菪叶毒 人每误认作菜食,令人狂乱吐血。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芹菜毒 手背腹满痛,名蛟龙病。以芹上带蛟蜃精耳,用硬糖二、三升煮服之,当吐如蜥蜴者。

  贪食成病方 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用盐一升,水三升,煮盐消化。分三服,当吐出食。

  诸食物毒 煮甘草荠 汁饮之,通能解。

  卷十三

  痈疽脉证第七十四

  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痈者,壅也。疽者,阻也。荣卫气血,壅塞阻滞,郁热成脓之所致,有阴阳脏腑之分。痈大而浅,疽小而深。大则气鼓发。鼓发,则向表而浅。小则气收敛。收敛,则近里而深。浅则从腑从阳,故易消易溃。深则从脏从阴,故难消难溃。易溃者,则毒从外泄。难溃者,则毒常内陷。此吉凶轻重之所由分也。方书谓其源有五,一曰天行时气,二曰七情内郁,三曰体虚外感,四曰身热搏于风冷,五曰食炙 、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虽分为五,然总不外三因也。三因者,一外因,如《素问》运气等篇之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之客气,以及所至所复,寒燥湿邪,并热淫所胜,岁火太过之发为 疹疮疡,痈疽疮肿。又据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又生气通天论曰: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薄之浅则为 ,郁之久则为痤。)又曰: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腠理之开阖,皆卫气主之。卫气失常,则开阖亦不得如常矣。邪因乘隙而入,结于筋络,故成伛偻。邪若入陷于脉,则营亦不顺,逆于肉理之中,久则结聚为痈肿也。)又《素问》气穴论曰: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即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腠,必将为败。(邪留于节腠溪谷之间。节腠溪谷,神气所注,必大为败坏,岂仅消髓破 而已?)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亦荣气不从义。)又云: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热气胜,久则良肉腐化为脓。不外泻而内入,入则烂及于骨。骨伤不易生新附骨,如虫之蚀也。)又曰: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凝结之久,日渐增聚,则日渐长大矣。不腐而大,赘于形体,其名曰瘤。昔者,夙昔之谓,言其久也。又曰: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邪附于骨,久为骨疽。)又曰: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此邪结于肉者。有热,久则肉腐为脓,无热,久则肉化为浆渣。今疽瘤内常有此类。)一内因,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三阳者,太阳也。

  太阳主表,故发寒热。太阳走足,故下为痈肿。)又《素问》气厥论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肾水寒气反移,凌于脾土,是为逆。逆则气壅肌肉而为肿,以脾主肌肉故。脾以寒气反移凌于肝木,亦为逆。逆则气不独壅肌肉,而筋亦挛肿,以肝主筋故。)又《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此言少阳游行之火。若厥逆结聚,为毒最甚,故不可治。若发惊,是为入脏,主死。以惊属心,脏则指厥阴心包络也。)又《灵枢》脉度篇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腑为阳,阳主卫。卫气不和,则留结于肌腠而痈肿矣。)又玉版论,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喜怒伤气,饮食伤脏。不测者,暴发之谓。暴则气壅逆而阳有余。不节者,纵食偏嗜之谓。不节则五宫伤而阴不足。阳有余则气聚而热胜,阴不足则荣不行而热亦胜。两热相搏,营卫不行,故化脓而成痈疽也。)

  又陈无择亦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盖言喜怒忧思久郁所致。治以远志酒、独胜散,兼以五志相胜之理,乃善。(如恐胜思,思胜恐之类。)不内外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足生者,必生也。)又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鱼生于水,外阴而内阳,水之体也。动而不息,火之象也。火显于外,阳蓄于内,美食久久,使人热中。痈疡之病,乃其常耳。)又有久服丹石法酒,热毒蓄中,发为痈疽疔肿,亦同膏粱之类。其脉浮数者,以血泣而气复从之。邪与正郁,郁则化热,故数也。在表在阳,故浮也。正为邪搏,则宣畅外卫之力薄,故复恶寒。据脉证,似与伤寒表证无异。但伤寒虽有痛,或在头,或在身体,或在骨节,未有痛止于一处者。今痛止一处而脉数,此处必化热为脓,正痈疽所发之处也。即《伤寒论》辨脉法所谓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是也。如此者,乃为阳毒。若脉不数,身不热,所患之处不疼,是邪客阴分,不能鼓发,多致内陷。然必兼有烦懊呕逆,胸膈不安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