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三升,分温三服。

  防己茯苓汤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蒲灰散蒲灰(一两七钱半) 滑石(五钱)

  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当归散 水肿之疾,多由肾气不能摄养心火,心火不能滋养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气盈溢,气脉闭塞,渗透经络,发为浮肿,心腹坚胀,喘满不安。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茯苓 木通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白术(各一钱三分)

  水二钟,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一钟,不拘时服。

  分气补心汤 治心气郁,发为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木通 川芎 前胡(去苗) 大腹皮(泡) 青皮 白术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钱) 香附(去毛、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半) 细辛 木香(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前服。

  分气香苏饮桑白皮(炒) 陈皮 茯苓 大腹皮 香附(炒,各一钱) 紫苏(一钱半) 桔梗 枳壳(各八分) 草果仁(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入盐少许,食前服。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手按而陷,手起随高,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能倒卧,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诸药不效,用此即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门冬二两,灯草半两,水一斗,于砂锅内熬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三服,小水自利,一日添如一日。

  胃苓汤(见第十七)

  元戎调胃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服。一法加白术,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金匮八味丸(见第十六)

  济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者,非此不救。

  熟地黄(四两) 薯蓣(一两) 山茱萸(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炮五钱) 牛膝(一两) 车前子(一两)

  上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调荣饮 治瘀血留滞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血分。

  蓬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大腹皮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半)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前服。

  四制香附丸 治妇人女子,经候不调。

  香附(浸去皮。一斤分作四分,酒浸一分,盐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各三日,焙干)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香附子血中之气药也。

  开郁行气而血自调,何病不瘳。妇人宜常服之。)

  济生实脾饮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 白术 木瓜(去瓤)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复元丹(见第六十四)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金匮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煎汤,食前下。

  和剂五皮散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一方加白术。磨沉香、木香入服)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无时。

  除湿汤(见第二十一)

  济生四磨汤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济生疏凿饮子 治水气,浮肿喘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商陆 赤小豆(炒) 羌活(去芦)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芦) 茯苓皮 槟榔(各等分)

  上 咀。每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空心服。

  五苓散(见第十七)

  和剂木香流气饮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秘。

  半夏(汤洗七次,焙二两)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去粗皮) 紫苏(去梗) 香附子(去毛,炒)甘草(炙,各一斤) 陈皮(去白二斤)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蓬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草果仁(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藿香叶 白芷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干木瓜 人参(去芦) 石菖蒲(各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和剂黑锡丹 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盛,肾水枯竭,一应下虚之证,及妇人血海久冷无子,赤白带下。

  沉香 胡芦巴(酒浸,炒) 附子(炮) 阳起石(研细,水飞,各一两) 肉桂(半两)

  破故纸 舶茴香(炒) 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金铃子 硫黄 黑锡(去滓秤,各二两)

  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极细。余药细末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四十丸,空心盐姜汤,或枣汤下。女人艾枣汤下。

  和剂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胸膈噎塞,并久年肺气,至效。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浓朴(去皮,姜制,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川当归(去芦,一钱半) 沉香(七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不拘时服。虚冷人加桂五分,黄 一钱。

  宝鉴导滞通经汤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术 桑白皮 陈皮 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内经》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气滞,故以为主。

  桑皮甘寒,去肺中水气,水肿胪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术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

  和剂木瓜丸 治肾经虚弱下攻,腰膝沉重少力,腿脚肿痒,疰破生疮,脚心瘾痛,筋脉拘挛。或腰膝缓弱,步履艰难,举动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涩,饮食减少,无问久新,并宜服之。

  熟地黄(洗、焙) 陈皮(去白) 乌药(各四两) 黑牵牛(炒,三两) 石楠藤 杏仁(去皮尖) 当归 苁蓉(酒浸、焙) 干木瓜 续断 牛膝(酒浸,各二两) 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木瓜汤吞三五十丸,温酒亦得。

  消导宽中汤白术(一钱五分) 枳实(麸炒) 浓朴(姜制) 陈皮 半夏 山楂肉 茯苓 神曲(炒) 麦芽(炒)萝卜子(炒,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

  加味五皮汤 即五皮散。脚肿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汤。

  消风败毒散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升麻和气散干姜(五分) 干葛(一两) 大黄(蒸半两) 熟枳壳(五分) 桔梗 熟苍术 升麻(各一两) 芍药(七钱半) 陈皮 甘草(各一两半) 当归 熟半夏 白芷 茯苓(各二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灯心十茎,煎七分,食前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第三十九)

  六味丸(见第十六)

  东垣人参平肺散 治肺受热而喘。

  桑白皮(炒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炙) 茯苓 人参 地骨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青皮 陈皮(各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水二钟,生姜五片,煎一钟,食远温服。如热,加黄芩、薄荷叶各一钱。

  八正散(见第四十九)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 。烦热者,烦扰而热。懊 者,懊恼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是方也,唯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瓜蒂散主之。

  卷十二

  胀满脉证第七十一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胀,谓胀于外。满,谓满于中。排脏腑而廓胸胁,急皮肤而露筋脉,脐凸腰圆,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间亦有胀及于头面四肢者,与水肿大同小异,而此则无水耳。大抵饮食不节,起居失宜,房室过劳,忧思无极,久久皆足以耗其守阴,衰其阳运,致气壅滞留中,而胀满之疾渐起矣。故实者少,虚者多。热者少,寒者多。

  成于他脏腑者少,成于脾胃者多。盖虚则气空浮,故易鼓而大。寒则气凝滞,故易壅而坚。脾胃居中,以胸腹为宫城,属土而化湿,性缓气屯,故亦易胀易满。此但言其常耳。至若五脏六腑盛衰之胀,五运六气胜负之胀,有实者,有热者,有成于他脏腑者,又不能以此数端尽也。在圆机者自为审别,再宜参看张景岳水胀一论,斯得之矣。《灵枢》诸胀,则有本神篇所云:肾气实则胀;(肾主藏。藏已中实,而更加以实,其为胀也,不言可知。)经脉篇所云:胃病,则大腹水肿,(胃属土而主中焦。土病不能制水,则水泛滥而腹大矣。)又云:胃中寒,则胀满,寒则气滞而壅塞故。又云:足太阴虚,则鼓胀;(脾足太阴主运,虚则不运。不运则胀。虚则空,故如鼓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所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三焦主气,为游行之部。病则气化滞而游行阻,故病如是。在太阳者,三焦联系膀胱耳。)热病篇所云:男子如蛊,女子如 。(蛊者,蛊毒也,胀急如蛊蓄。 者阻也,阻滞如怀孕。皆形容腹之大。)《素问》诸胀,则有脉解篇所云: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亦气藏而中实,故病如是。)大奇论所云:肝满、肺满、肾满皆实,即为肿。肺之壅,喘而两 满。肝壅,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 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肺主气而呼吸应。两 肝,主惊主疏泄而经两 ,肾经胫与髀 ,而少腹乃其部分。故肺壅实则气喘而两 满,肝壅实 满卧惊而艰小便,肾壅实则少腹满而胫髀 大跛偏枯。)调经论所云:志有余则腹胀;(志为肾所藏。有余则实,实则胀,与肾气实则胀之义同。)脉要精微论所云:胃气实则胀;(胃脉下膈属胃络脾。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实则经脉泷涌,故胀。)阴阳应象大论所云: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实则从内泻之,如攻下之类。若虚满、虚胀,泻之反成其害也,不可不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浊不降而阴滞于上, 胀生焉。)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气者荣卫脏腑之气也。流行如常,何肿之有。设或不调不顺,则壅滞而形肿于外。四维乃人之四肢,为诸阳之本,更代俱病,阳气不从此衰竭乎?即本篇所云失之则外壅肌肉、卫气散解之义。)太阴阳明论所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饮食起居为内伤,内伤则阴受之而入脏。故内则病 满闭塞也。)平人气象论所云:盛而紧曰胀;(此言胀病之脉也。盛则气实,紧则气强。皆中有余邪,故胀。)异法方宜论所云:脏寒生满病;(此言胀病生于方土也。北土地寒,乳酪为食。外寒敛而内滞腻,故满病生焉。)五常政大论所云:适寒凉者胀;(适,往也。适往寒凉之处,外闭内郁,故胀。)刺热篇所云:下牙车,为腹满。(此言外部之色应腹中而知胀满也。牙车即牙床转动之处。牙车之下,正应腹中。腹胀者,牙车下当见青白色。青白为寒,寒则凝滞,故胀也。)《金匮要略》论诸胀满有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微弦之脉,阳不能运,腹自当满。设不满亦当便难、两 痛,正不运、不通故耳。然见于胃足趺阳之脉,则知虚寒自下逆上也。服以温药,则能通、能运而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