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半夏白术天麻汤(见第二十二)

  滚痰丸(见第十七)

  玉液汤 治七情所伤。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半夏(肥大者六钱,汤泡七次,切作片)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入沉香末少许,不拘时温服。

  四物汤(见第二十一)

  补中益气汤(见第三十九)

  卷八

  头痛脉证第六十二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弦为阴脉,敛直而无抑扬之势,乃阳虚不能张大,或致外邪所乘。况头乃六阳所乘,邪束于外,阳郁于中,安得不痛?故头痛者多弦。多弦者,不皆弦也。亦有脉浮而痛者,属风,风性飘荡虚浮也。(兼见恶寒、发热、自汗等证,宜仲景桂枝汤、玄珠茶调散之类。)

  脉紧而痛者属寒,寒性收敛紧实也。(兼见恶寒、发热、无汗、体痛等证,宜仲景麻黄汤,九味羌活汤之类。)

  脉洪而痛者属热,热性充盛洪大也。(兼见恶热、面赤、口干等证,其痛刺动不定。宜泻青丸、二仙散、对金散、神芎丸、凉膈散之类。)脉细而痛者属湿,湿性渗衍濡细也。(兼见体痛、头重冒、鼻塞、目黄等证,宜奇效芎术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瓜蒂散,或红豆散搐鼻。)脉缓滑而痛者属痰。痰乃凝水结液,停蓄不流,故替替然缓滑也。(兼见呕逆、痞闷、肠鸣等证,宜局方玉壶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脉弦软而痛者属气虚。气虚则弦敛软弱,而无鼓动之力。(兼见恶寒、痛而空晕、四肢多寒喜暖、气虚微、体倦等证,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脉微涩而痛者属血虚。血虚则微弱涩滞,而有干燥之象。

  (兼见面白、口干、头两侧痛甚而兼晕、痛加于夜或夜热等证,宜四物汤、逍遥散之类。)脉弦坚而痛者属肾。肾气厥逆,不能接引膀胱。膀胱经气壅遏,上实下虚,巅为之痛,脉亦弦直而坚实也。

  即《灵枢》经脉篇所云:膀胱是动,则病冲头痛。《难经》六十难所云厥头痛者是也。(兼见头重晕、腰痛、少腹里急、上热下寒等证,宜六味丸、八味丸、羌活、川芎之类。)《难经》单言手三阳而不及足三阳,恐未尽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此正指膀胱厥痛不已,甚则入肾而为真头痛也。其痛连脑尽痛,齿亦痛。盖肾主骨、主髓,髓以脑为海,而齿则骨之余也。其脉短涩者,短则阳脱于上,涩则阴衰于下。若手足厥寒至节者,必死不治。(此等证若欲治之,非猛进乌附之药不可。或灸百会穴,以望生于万一。)虽然,头痛又不止此数种。六腑之清阳固上升,而五脏之精华亦上注。外有六淫之侵,内有经络之逆。使隧道壅遏,清阳混淆,而痛作于头巅者多矣。故五脏六腑皆能病此,但宜细察其脉与兼见之证,以别其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而施治焉,则万举万当矣。

  卷八 头痛脉证第六十二

  附方

  桂枝汤(见第十九)

  玄珠茶调散(见第二十二)

  麻黄汤(见第十六)

  九味羌活汤(见第十六)

  泻青丸(见第四十九)

  二仙散(即茶调散)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日三服。

  对金散 治偏正头风。

  大黄 黄芩(各等分)

  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四分,临睡用好酒调下。仍饮酒尽量一醉,散发露顶卧。令人扇头数百扇,盖暖,睡至明日病失矣。不愈,再一服如前法。须大醉扇透,百发百中。

  神芎丸(见第十七)

  凉膈散(见第十九)

  奇效芎术汤 治湿头痛,眩晕痛极。

  川芎 附子(生,去皮、脐) 白术(以上各三钱) 桂心(去皮)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见第二十二)

  瓜蒂散(见第四十八)

  红豆散麻黄根(炒,半钱) 苦丁香(半钱) 红豆(十粒) 羌活 连翘(各三钱)

  上五味为细末。鼻内搐之。

  和剂玉壶丸 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天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两)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服。

  补中益气汤(见第三十九)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四物汤(见第二十一)

  逍遥散(见第五十一)

  六味丸(见第十六)

  八味丸(见第十六)

  卷八

  心腹痛脉证第六十三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心腹之痛,其类甚多。此仅言有九者,亦举其要耳。曰饮、曰食、曰风、曰寒、曰热、曰悸、曰虫、曰忤、曰疰。饮者,痰饮也。痰饮留中,清阳淆浊,故痛。(兼见气喘、痞闷等证,其脉滑,宜二陈汤、丹溪海蛤丸、前胡半夏汤之类。)食者,食物也。食物停积,气碍不行,故痛。或勉食寒凉馁败之物,扰乱中和,亦痛。(兼见胀满、呕嗳食臭、恶食等证,其脉紧滑,宜加味枳术丸、香砂平胃散之类。)风者,风邪也。乘虚内干,邪正相搏,故痛。(兼见自汗、恶风等证,其脉缓,宜香苏散、参苏饮之类。)寒者,寒邪也。乘虚内袭,荣脉凝泣,故痛。(兼见恶寒、呕逆、喜温等证,其脉紧,宜五积散、苏合香丸之类。)热者,火也。火郁不发,熏蒸于中,故痛。(兼见恶热、热中、嘈杂吞酸等证,其脉数,宜统旨清中汤、越鞠丸、左金丸之类。)悸者,心中动悸也。中气空虚,乍有所触,不能持定,故痛。(兼见心慌、心悸、恍惚等证,其脉虚微,痛而欲按,宜黄 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虫者,虫积也。饮食不节,寒热不时,以致虫动。虫动则攻冲上下,故痛。

  (兼见面黄白斑驳、呕吐清水沃沫,或作或止,或痛处动欲痛等证,其脉大小不匀,宜九痛丸、剪红丸、芜荑散、仲景乌梅丸、万应丸、集效丸之类。)忤者,客忤也。不正之邪,一时干忤,乱其清道,挠其运机,故痛。

  (兼见吐逆、头目不清,或妄见妄言,或不知人等证,其脉数动,宜苏合丸、备急丸、紫金锭、九痛丸之类。)疰者,尸疰也。如蛊如蛀,不识何因。或去或来,痛无定所。此得之亡人所传,即传尸气也。

  (兼见骨蒸吐血、咳嗽劳损诸证,其脉微弱而数,宜于劳病门选方对证用之。)外有瘀血痛、厥心痛、真心痛三种。瘀血痛者,痛在胃脘。或热饮食,或极呕吐,致伤胃脘,络血迸溢。瘀留于中,气为所碍,或作或止,或食下痛甚,或饮汤水作呃。其脉涩。(宜二陈汤、桃仁、红花、五灵脂、玄胡、香附、韭汁、藕汁、红曲之类。)厥心痛者,因诸脏腑经络有循胃口上膈者、(手太阴肺。)

  有络肺下膈者、(手阳明大肠。)有下膈属胃络脾者、(足阳明胃。)有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者、(足太阴脾。)有络心下膈抵胃者、(手太阳小肠。)有夹脊者、(足太阳膀胱。)有络心注胸中者、(足少阴肾。)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者、(手厥阴心包络。)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者、(手少阳三焦。)有下胸中贯膈者、(足少阳胆。)有夹胃上贯膈,布胁肋者、(足厥阴肝。)有循腹里上关元者、(奇经任脉。)有并于脊里者、(奇经督脉。)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者、(奇经冲脉。)有入里维络诸阴者,(奇经阴维脉。)是诸脏腑经络及任、督、冲、维之脉。气有厥逆,则经有偏盛。而当脉所过如胃口、胸、膈、心包、膻中、脊、胁、脐、腹等处,随经相引而痛。乃诸经之痛,岂心痛哉。(诸经之痛,则随经有兼见之证。如肺经痛,恶寒、气急、胀满、痛引缺盆,宜参苏饮、香苏散、苏合丸之类。大肠痛,上引膈,肠鸣口干,宜四七汤、枳桔二陈汤之类。胃痛,引脾及膺乳、呕吐,宜二陈汤、平胃散、东垣温胃汤、来复丹之类。脾痛,引胃脘、心下,腹胀善噫、善呕、食不下,宜二陈汤、香砂平胃散、理中汤、来复丹之类。小肠痛,引膈胃,肠鸣,宜二陈汤、四七汤、苏合丸之类。膀胱痛,引腰脊,恶寒,宜参苏饮、东垣天台乌药散。肾痛,引胸中腰脊,心如饥、上气、喝喝而喘、善恐,宜半硫丸、乌药顺气散之类。心包痛,引包络胸胁,胸胁支满、心动、心烦、喜笑,宜二陈汤、铁瓮先生交感丹之类。三焦,痛引心包膻中,耳鸣,宜二陈汤、越鞠丸之类。胆痛,引胸膈胁肋、口苦、善太息、振寒,宜二陈汤、温胆汤、小柴胡汤之类。肝痛,引膈胃胁肋,嗌干、呕逆、胸满,宜二陈汤四七汤、来复丹之类。)真心痛者,真脏痛也。

  盖心为一身君主,神明所居,邪不易侵,病不易及。必也真脏自虚,神明失守,致心包厥痛之邪,乘虚而入。

  《难经》言其痛甚但在心。但在心,则毫不控引他处。必兼见神昏舌短,手足青冷。斯为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真心痛耳。以上诸痛,若脉见细迟,是气减舒徐,厥邪衰退之象,理应从吉。设或大浮,知邪方盛。况心腹里证而得表脉,更非所宜。虽不至于殒躯,亦难愈也。

  卷八 心腹痛脉证第六十三

  附方

  二陈汤(见第十六)

  丹溪海蛤丸 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 栝蒌仁(带瓤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前胡半夏汤 治痰盛。

  前胡 半夏(姜制) 茯苓(各二钱) 陈皮 木香 紫苏 枳壳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一钟。食远服。

  正传加味枳术丸 治痰积、食积、酒积、果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吐呕、脾疼等证。

  白术(三两) 枳实(麸炒黄色) 苍术(米泔浸三宿,焙) 猪苓(去黑皮) 麦 曲(炒微黄)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壳( ,各七钱) 缩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莱菔子(炒) 干生姜(各七钱) 陈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神曲(炒微黄) 栝蒌仁 浓朴(姜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

  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清米饮送下。

  香砂平胃散(见第四十四)

  香苏散(见第四十八)

  参苏散(见第四十七)

  五积散(见第三十七)

  苏合香丸(见第十八)

  统旨清中汤 治火痛。

  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姜汤泡七次) 草豆蔻仁(捶碎)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越鞠丸(见第四十一)

  左金丸(见第四十九)

  黄 建中汤(见第二十一)

  补中益气汤(见第三十九)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金匮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炮,二两) 生野狼牙(炙香) 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两)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

  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神效剪红丸 专取一切虫积,神效无比。凡人百病,皆人饮酒过度,食伤生冷,致使脾胃不和,心膈胀满,呕恶咽酸,常吐清水,面色萎黄,不进饮食,山岚瘴气,水肿蛊胀, 咳嗽,痰涎壅滞,酒积食积,气积气块,翻胃噎膈,呕逆恶心,肠风痔漏,脏毒酒痢,累蕴积热,上攻头目,下生疮癣,妇人血气,寒热往来,肌体羸弱,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鬼气鬼胎,产后诸疾,小儿五疳虫积,误吞铜铁、恶食、恶毒等物,并宜服之。每服五更鸡鸣时,用冷茶清吞下。更用马桶盛粪于野地看之,庶见药易辨。或虫或积,或如鱼冻,或作五色等积。若一次未见虫积,更看第二、三次下来,此即是病根。有积消积,有气消气,有虫取虫,有块消块。若病根去,其病自消。若病浅,即一服见效。若源深,更须再一服。能宣导四时蕴积。春宣积滞,不生疮毒。夏宣暑湿,不生热痢。秋宣痰饮,不生瘴疟。冬宣风寒,不生瘟疫。此药温和,不动元阳真气,亦无反恶。小儿半服。孕妇休服。其效如神。

  一上末 槟榔生研细,取净末一斤。以二两为母。余十四两,上第一次。以一等罗筛过,取齐晒干。

  二上末 商陆,即樟柳根。白者可用,赤者杀人。金毛狗脊、贯众各四两。以上三味,和一处研极细末。上第二次,以二等罗筛过,取齐晒干。又方不用贯众,则虫出来犹未死也。

  三上末 三棱醋煮,莪术醋煮各八两,青木香、西木香各四两,雷丸醋煮二两半,南木香二两。以上六味,和一处研极细末。上第三次,以三等罗筛过,取齐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