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华


  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如选将。苟非慎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

  飞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黄竹茹 川通草 莹白金汁 金银花露又 诊脉后。腹胸肌腠。登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热。必兼解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涸热可解。浊痰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

  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迟。非臆说也。

  知母 竹叶心 连翘心 炒川贝 犀角 元参 金汁 银花露 紫雪丹又 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脱。气血有流行之义。

  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与阴液俱伤。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尖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

  恐真阴再涸矣。此存阴为主。而清腑兼之。故乳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

  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后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 元参心 知母 炒川贝 麦冬 地骨皮 银花露 竹沥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药。致邪之在上漫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经。不须再辨其谬。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经义以论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间法。

  杏仁 栝蒌皮 半夏 姜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沥又 脉神颇安。昨午发疹。先有寒战。盖此病起于湿热。当此无汗。肌腠气窒至肤间。皮脱如麸。犹未能全泄其邪。风疹再发。乃湿因战栗为解。一月以来病魔。

  而肌无膏泽。瘦削枯槁。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然腥膻浊味。徒助上焦热痰。无益培阴养液。况宿滞未去。肠胃气尚窒钝。必淡薄调理。

  上气清爽。痰热不至复聚。从来三时热病。怕反复于病后之覆。当此九仞。幸加意留神为上。

  元参心 细生地 银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贝 丹皮 橘红 竹沥病几一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此非伤寒暴感。

  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

  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灼。舌边赤。

  齿板燥裂。乃邪留营中。有内闭螈 厥逆之变。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下。久之再犯亡阴之戒。从来头面。皆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连翘心 元参 犀角 郁金 橘红 黑栀皮 川贝 鲜菖蒲根 竹沥又 脉右缓大。左弱。面垢色已减。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为辛散温燥所伤。

  心营肺卫。悉受热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聋。清阳阻痹。九窍不利。首方宣解气血继方芳香通窍。无形令其转旋。三焦自有专司。岂与俗医但晓邪滞攻击而已。今已获效。当与清养胃阴肺气。体素丰浓。阳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气降。则上焦先受。试观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异色。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施治。

  枇杷叶 炒黄川贝 橘红 郁金 茯苓 苡仁三疟之邪在阴。未经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湿。水谷内聚亦湿。即湿多成五泄之谓。痍疮仅泄经隧湿邪。而里之湿邪未驱。长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诸窍。咳嗽耳聋。的系新邪。非得与宿病同日而语。

  连翘 飞滑石 嫩竹叶 荷叶边汁 桑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 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

  气结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

  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黄卷 马兜铃 射干 苡仁三伏中阴气不生。阳气不潜。其头胀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湿热必先伤气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后烦蒸。状如温疟。沐浴绕动血络。宿病得时邪而来。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也。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连翘 竹叶心 荷叶汁初病伏暑。伤于气分。微热渴饮。邪犯肺也。失治邪张。逆走膻中。遂舌绛缩。

  小便忽闭。鼻煤裂血。口疮耳聋。神呆。由气分之邪热。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卫。

  心主营。营卫二气。昼夜行于经络之间。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于络。津液被劫。必渐昏寐。所谓内闭外脱。

  鲜生地 连翘 元参 犀角 石菖薄 金银花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补之。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逆传入营。遂逼心胞络中。神昏欲躁。舌短缩。手足牵引。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热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热邪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意。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清神识。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

  犀角 鲜生地 连翘 鲜菖蒲 银花 化至宝丹四丸病已十余日。身尚躁热。舌苔粘腻。神呆目定。脉刚而数。烦躁呓语。此暑湿久伏。与时气之秽邪凝合。酿成胶腻之痰。闭塞清明之府。神情迷昧。胃家浊液蒸遏不宣。药食甘味。必蛔厥上冒。然内经有湿位之下。燥气乘之。是以从之。湿转为燥。若无湿痰之潮气上蒸。舌苔早已燥剌矣。今先滋液。以清烈焰之燔。

  鲜生地 麦冬 乌梅 蔗浆 银花露 羚羊角 蚌水又 面垢舌白。渴饮。气短如喘。自利。是秽浊气入口鼻。与水谷之气互相混扰。

  湿气阻塞。氤氲内蒸。三焦皆受。胸背肢节。有晦黯斑纹。秽与气血胶固。心络为邪熏灼。神昏呓语。手经蔓延疫邪。不与伤寒同例。法当芳香辟邪。参以解毒。必不为湿秽蒙闭。可免痉厥之害。

  石菖蒲汁 白蔻仁 犀尖 小青皮 连翘心 金银花 六一散 金汁 至宝丹又 邪陷复利。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见端。

  肝为至阴之藏。相火内寄。仲圣治法。不用纯刚之剂。以肝为刚藏也。今正交土旺之时。木火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宜慎之。

  人参 淡吴萸 当归 白芍 秦皮 炒乌梅今年七月。秋暑未除。初病头痛身热。是暑由上窍。伤及清阳。医药当辛凉取气。同气相求。中上之轻邪自散。无如辛温苦寒清滋之类。杂然并投水谷内蒸。氤氲不解。见症仍在身半以上。躯壳之间。非关脏腑大病。第能蔬食十日。可解上焦之郁。

  川芎 薄荷 荆芥炭 炒白芷 蔓荆子 菊花蒂 绿茶煎汤代水中气索虚。贪寒饮冷。遏伏暑湿之火。蕴于膻中。劫津耗液。尽从燥化。肺气不能下输。肠胃燥满不行。下之。遂逼血下行。血既下夺。亦云竭矣。阴不配阳。汗不外泄。即为上厥。上厥下竭。肺经独受燥累。急进清燥救肺汤。以回阴液。

  枇杷叶 人参 麦冬 桑叶 阿胶 杏仁 生石膏 竹叶

  湿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世医犹然以滋味呆钝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饮法。

  猪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蚕砂 皂荚子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后。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块儡外坚。胁下每常汨汨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 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议用升发阳明胃气。

  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

  苍术 半夏 茯苓 橘红 通草 当归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色。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

  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安耳。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湿温长夏最多。湿热郁蒸之气。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渐布中下。河间所谓三焦病也。治与风寒食积迥异。仲景云。湿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湿本阴邪。

  其中人也则伤阳。汗则阳易泄越。而邪留不解。湿蒸热郁。发现为黄。熏蒸气隧之间。正如罨曲之比。斯时病全在气分。连翘赤小豆汤。可以奏效。今经一月。邪弥三焦。自耳前后。左肿及右。痈疡大发。夫痈者壅也。不惟气滞。血亦阻塞。蒸而为脓。谷食不思。陡然肉消殆尽。胃气索然矣。商治之法。补则助壅。清则垂脱。前辈成法。一无可遵。因思湿热秽浊。结于头面清窍。议轻可去实之法。选芳香气味。使胃无所苦。或者壅遏得宣。少进浆粥。便是进步。经云。从上病者。治其上。灵枢云。上焦如雾。非轻扬芳香之气。何以开之。

  青菊叶 荷叶边 金银花 象贝母 绿豆皮 马兜铃 连翘 射干 金汁脉弦缓。面目肌肤皆黄。舌白滑腻。胸脘膈间胀闭。病名湿温。由濒海潮湿气入口鼻。至募原分布三焦。此为外因。仍食水谷腥物。与外入秽浊之邪。两相交混。湿甚热郁。三焦隧道。气血不通。遂变黄色。发汗不愈者。湿家本有汗也。清热消导不愈者。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夫湿邪无形质。攻滞乃有形治法。其不效宜矣。昔河间治湿热。必取乎苦辛气寒。盖苦降以逐湿辛香以祛秽。寒取乎气。藉气行。不闭塞于内也。当世医者混以伤寒表里为治。殊不知秽湿气入口鼻。游行三焦。不与伤寒同治。

  绵茵 白豆蔻 浓朴 川通草 广皮白 茯苓皮 半夏曲 块滑石雨湿地蒸潮秽经旬。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从上内侵。头胀脘闷。肉刺骨痛。盖肺位最高。其气主周身贯串。既被湿阻。气不运通。湿甚生热。汗出热缓。

  少间再热。凡风寒得汗解。湿邪不从汗解耳。仲景云。湿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

  谓湿本阴晦之邪。其伤必先及阳。故汗下清降消导。与湿邪不相干涉也。湿也。

  热也。皆气也。能蒙蔽周身之气。原无有形质可攻。由上不为清理。漫延中下二焦。非比伤寒六经。自表传里相同。河间畅发此义。专以三焦宣通为法。明张司农亦以苦辛寒主治。总以气分流利为主。气通则湿解矣。今两旬不愈。入暮昏厥。厥者逆乱之称。以邪深入至阴之中。热蒸上冒。致神明为邪所蒙蔽矣。初湿邪下注。而大便为溏。今则气窒结闭。而大便不通。古称热深厥深。又云。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凡厥多隶厥阴也。

  绿豆 野赤豆 马料豆 地浆 珍珠 冰片又 暑湿客气由上受以行中道。未按经法。致三焦痞塞。逆乱为厥。厥属邪深在阴。故取地浆重阴清热。珠潜水底咸寒。少佐冰片辛热。能开热痹。直走至阴。

  以冀厥止。究竟暑湿热气乃无质之邪。弥漫胸臆。如烟雾缭绕。诸宗气营气无以展舒。焉有知味知饥。彼攻消峻克。能涤有形之邪滞。非湿结气分之治也。昔轩岐云。病从上者治其上。且上焦如雾。藉轻扬可以去实。半月不更衣。断勿攻下。皆气窒使然。

  川贝 米仁 兜铃 白蔻 连翘 射干 通草中年冲气。痰升喘急。随发随止。从肝肾本病治。固是地黄饮子。用意在浊药轻投。勿以味浓凝滞痰气。但以质能引导至下。变饮为丸。纯是浊药柔温。若归脾汤。甘温守中。养脾之营。更与痰饮冲逆相背。自七月间反复。必有暑湿客气。从呼吸而受。据述肌肤间发丹疹。浮肿甚速。腠膜映红。若但内症。未必有此。

  思夏秋口鼻受气。上焦先伤。与肝肾本病两途。上焦失解。理必漫延中下。而三焦皆为病薮矣。此胀在乎脉络。不在腑肠。水谷无碍者缘此。况久病大虚。温补不受。必当推其至理。伏邪引动宿病。仲景论必先理其邪。且口渴便实。岂温热相宜。自言怀抱郁结。相火内寄肝胆。如茎肿囊纵。湿壅水渍。勉以三焦气分宣通方。仿古二虚一实。偏治其实。开其一面也。

  飞滑石 杏仁 茯苓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白蔻仁望色。萎瘁晦黯。闻声。呼吸不利。语音若在瓮中。诊脉右缓左急。问初病忽热忽温。头中如裹。腰痛欲拊扪。神识呆钝。昏昏欲寐。肢节螈痉。咳痰映红。溺溲短缩。便溏带血。不饥不渴。环口微肿。唇干不红。舌白糜腐。此水谷酒腥湿热相并郁蒸。阻挠清气之游行。致周身气机。皆令痹塞。夫热邪湿邪皆气也。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循环升降。清浊失司。邪属无形。先着气分。时师横议表邪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