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

  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此方更言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
  如曾经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胎,今又怀胎,至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付,或七,八付,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下致再小产。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付,以后成胎,可保无事,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官桂一饯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方歌】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种子安胎第一方。
   
  怀胎说(兼记难产胎衣不下方)
  古人论胎在子宫,分经轮养,一月肝经养,二月胆经养,三月心经养,四月三焦养,五月脾经养,六月胃经养,六月肺经养,八月大肠养,九月肾经养。若依其论,胎至两月,自当肝经交代,胆经接班。此论实在无情无理,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何必图取虚名,故作欺人之论?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主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岂知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
  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即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丙段,一段厚,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厚薄之间,夹缝中长一管,名曰脐带,下连儿脐。母血入胎衣内盛血处,转入脐带,长赃腑肢体,周身齐长。并非先长某脏,后长某腑。一月小产者,并无胎衣。两月小产者,有胎衣,形如秤锤,上小下大,不过三指长短。三月小产者,耳目口鼻俱备,惟手足有拳不分指。至月足临生时,儿蹬破胎衣,头转向下而上,胎衣随胎而下,胎衣上之血,随胎衣而下,此其长也,最关紧要是难产,古人原有开骨散,服之有效者,有不效者,其方总论活血开骨,不重用力劳乏。余每用开骨散,重加黄耆,不过一时胎即下。至胎衣不下,古人原有没竭散,始而用之,有效有不效,继而加倍用之,胎衣立下。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
   
  古开骨散
  治难产。
  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龟板八钱 血余一团烧灰
  加生黄耆四两。
  水煎服。
   
  古没竭散
  治胎衣不下。
  没药三钱 血竭二饯
  为末,滚水调服。
   
  黄耆桃红汤
  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
  黄耆八两生 桃仁三钱研 红花二钱
  水煎服。
  妇科以《济阴纲目》为最,《医宗金鉴》择其方论,纂为歌诀,令人易读易记。惟抽风一症,方不效,余已补之。
   
  古下瘀血汤
  治血鼓。何以知是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是血鼓腹大。
  桃仁八钱 大黄五分 蟅虫三个 甘遂五分为末冲服或八分水煎服。与前隔下逐瘀汤,转流服之安。
   
  抽葫芦酒
  治腹大周身肿。
  自抽干葫芦,焙为末,黄酒调服三钱。若葫芦大,以黄酒入内煮一时,服酒颇效。取其自抽之义。
   
  蜜葱猪胆汤
  治通身肿,肚腹不大。
  猪胆一个取汁 白蜜四两四钱调和一处
  葱头四个带白一寸 黄酒半斤
  用酒煎葱两、三沸,将酒冲入蜜胆内,服之立效。
   
  刺猬皮散
  治遗精,梦而后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
  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真难吃。
   
  小茴香酒
  治白浊,俗名骗白,又名下淋,精道受风寒,药全不效。
  小茴香一两炒黄,为粗末,黄酒半斤烧滚,冲,停一刻,去渣服酒。
   
  痹症有瘀血说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放。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甘草二钱 羌活一钱 没药二钱 当归二钱
  灵脂二钱炒 香附一钱 牛膝三钱 地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朮、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一、二两。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耆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磠砂丸
  治痛疡鼠疮,满项满胸,破烂流脓,无不应手取效。
  磠砂二钱研细 皂角子一百个 干醋一斤前二味入醋内浸三日入砂锅内熬之,将干,将锅底磠砂,拌于皂子上,候干,以微火焙干,或以炉台上炕之,每晚嚼五粒,或八粒,一日早晚或吃二次,以滚白水送。然干则皂子过硬,为末服亦可。方内磠砂,有红、白二种,余所用,是红色者。未知白色磠砂,功效若何?磠砂红色者,出库车北山洞中,夏令从洞中出火,人不能近前,冬今回民赤身近洞取之,本草言西域盐卤熬成者,误也。
   
  癫狂梦醒汤
  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
  桃仁八钱 柴胡三钱 香附二钱 木通三钱
  赤芍三钱 半夏二钱 腹皮三钱 青皮二钱
  陈皮三钱 桑皮三钱 苏子四钱研 甘草五钱
  水煎服。
  【方歌】
  癫狂梦醒桃仁功,香附青柴半木通,
  陈腹赤桑苏子炒,倍加甘草缓其中。
   
  龙马自来丹
  马前子八两 地龙八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一斤
  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前子炸之,得马前子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均,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付吃三、四分,临卧服,盐水送。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亦可。
  治痫症,俗名羊羔风。每晚先服黄耆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愈后将丸药再吃
  一、二年,可保除根。病源记前“脑髓说”中。
   
  黄耆赤风汤
  黄耆二两生 赤芍一钱 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后面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黄耆防风汤
  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黄耆四两生 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黄耆甘草汤
  治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不论年月深入,立效。
  黄耆四两生 甘草八钱
  水煎服。病重一日两付。
   
  木耳散
  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
  木耳一两焙干研末 白沙糖一两和匀
  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
  此方与刺谓皮治遗精,抽葫芦治鼓症,义同,明此义,方可以学医。
   
  玉龙膏(即胜玉膏)
  治跌打损伤,贴之颇效。
  香油一斤 白蔹 升麻 当归 川芎
  连翘 银花 甲片 川乌 象皮各四钱 乳香
  一钱半末 没药一钱半末 轻粉三钱末 冰片三分末
  麝香三分末 白占二两
  将前九味药,人油内炸枯色,去渣,入官粉三盒,离火,再入乳、没、粉、片、麝,搅均,再将白占投入于内,摊贴之,此膏去官粉,即糕子药,贴破烂诸疮,其效如神。
  木耳散、王龙膏,溃烂诸疮,可靠之良方也,不可轻视。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胞侄作砺而来京,见脏腑图记问曰:伯父所绘之图,经络是气管,皆本于卫总管,由卫总管散布周身,是周身经络通连,并非各脏腑长两经。侄思古人若不明经络,何以张仲景着伤寒,按足六经之现症,立一百一十三方,分三百九十七法,其方效着颇多?侄不解其理。余曰:尔看其首篇,细心研究,便知其方效论错之理。如首篇论足太阳膀胱经,为寒邪所伤,则令人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干呕、无汗,用麻黄汤治之;若诸症如前而有汗,是伤风,用桂枝汤治之。所论是足太阳经。足太阳专通两足,而下通两手,其论传邪,传足六经,不传手六经。尔看初得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未有两胳膊。两手不疼痛、发热、恶寒者,用麻黄汤,亦未有周身皆愈,而独不愈两胳膊、两手者,岂不是方虽效而论经络实错之明证?若仲景以前有人亲见脏腑,着明经络贯通,仲景着伤寒,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经络,用麻黄汤发散周身之寒邪,一言可了。论有汗是伤风,以桂伎汤治之,以桂枝、白芍、甘草三味,然从未见治愈一人,桂枝汤所以不见效者,因头疼。身痛。发热、有汗,非伤风证也,乃吴又可所论之瘟疫也。
   
  又问:寒邪在表,自当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初得伤寒,尚未传里,如何即有作呕之里证?仲景着论,王叔和等数十人注释,并来说明表证作呕之所以然。侄实不能明白,求伯父明白指示。余始看尔不过有读书之志,而无业医之才。今据尔此间,尚有思路,将来不致粗心,轻忽人命。尔司寒邪在表,如何有作呕之里证?余详细告汝。寒邪始入毛孔,由毛孔入皮肤。由皮肤入孙络,由孙绍人阳络,由阳络入经,由经入卫总管,由卫总管横行人心,由心上行人左、右气管,由左、右气管上攻左。右气门,故作呕。此表证所以作呕之本源也。用麻黄汤服之入胃,其药汁由津门流出,入津管,过肝,入脾中之珑管,从出水道渗出,沁入膀胱为尿;其药之气,即药之性,由津管达卫总管,由卫总管达经,由经过络,由络达孙络,由孙络达皮肤,由皮肤达毛孔,将寒邪逐之,自毛孔而出,故发汗,邪随汗出,汗出邪散,故呕即止。此周身经络,内处贯通,用麻黄汤发散表邪,随汗而出之次第也。
   
  又问:仲景论目痛、鼻干、不得眠,是足阳明胃经之表证,以葛根汤治之。其方内有葛根,仍有麻黄,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经络,正气将寒邪化而为热,故名曰邪热,邪热上攻头顶,脑力邪热所扰,故不得眠;目系通于脑,邪热由脑人目,故目痛;鼻通于脑,邪热由脑入鼻,故鼻干。明是邪热上攻之火证,非足阳明胃经之表寒,用葛根而愈者,莫谓葛根是温散之品,葛根乃清散之药也。
  其方内用麻黄者,发散在表未化之寒邪也。此又是方效经络错之明证。
   
  又问:仲景论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其证在半表半里,是足少阳胆经之证,用小柴胡汤治之,其方神效。侄思此症,若不在胆经,其方又神效,若在胆经,胆又居膈膜之下,其痛又在胸胁,此一段侄又不明白。余曰:尔看脏腑图隔膜以上之血府便明白。邪热入于血府,攻击其血,故胸胁作痛;邪向血内攻,血向外伉拒,一攻一拒,故寒热往来;热灼左、右气门,气上下不通,故呕而口苦;邪热上攻,故耳聋目眩。柴胡能解血府之热,热解汗自出,邪随汗解,故效甚速。此亦是方效论经错之明证。至传变多端,总不外表里虚实。尔若明伤寒,须看吴又可之瘟疫。若见书少,必有偏寒偏热之弊。昨晚尔当客问:古人言汗在皮肤是血。发于皮肤外是汗,言汗即血化,、此理尔不解,彼时不告汝者,非谓尔当客多言,因客粗知医,并非名手,故不当客告汝。汗即血化,此丹溪朱震亨之论。张景岳虽议驳其非,究竟不能指实出汗之本源。古人立论之错,错在不知人气血是两管,气管通皮肤有孔窍,故发汗,血管通皮肤无孔窍,故不发汗。何以知血管通皮肤无孔窍?尔看生疮破流黄水者,其毒由气管而来,每日常流黄水,其皮肤不红;疮毒若在血管,初起皮肤必红,必待皮肤溃烂,所流必是脓血。尔再者瘟毒、发斑、出疹,小儿出痘,色虽红而不流血,岂不是血管通皮肤无孔窍之明证乎?侄作砺来京,因闲谈问余,彼时是书业已刻成,故书于卷末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