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又:芥子薄主遁尸飞尸方:芥子一升,蒸熟捣下筛,以黄丹二两搅之,分作两分,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熟,薄痛上,当

  卷第十四

  治诸疟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其人形瘦皮栗,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

  设不《通玄》云:疟病多种,各不同形,有温疟,有寒疟,有 (于禁反)疟,有劳疟,有鬼疟。

  宿汁,《集验方》云:黄帝曰:夫 (音皆)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疟。间日疟先寒而后热后热也。

  其但热而不夫疟必从四末始,先其发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绳坚束其手足十指,过时乃解。

  又方:取大蜘蛛一枚,纳芦管中,密塞管口,绳系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葛氏方》同又方:桃叶二七枚,安心上,艾灸叶上十四壮。(《僧深方》同之。)

  《千金方》治疟方:未发前,抱雄鸡一头着怀中,时时惊动,令鸡作大声,无不瘥。

  又方:故鞋底去两头,烧灰,井花水服之。

  又方:未发前预灸项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

  《葛氏方》治疟病方:又方:多煮豉作汤,饮数升,令得大吐便断。

  又方: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勿令人知之。

  又方:炙鳖甲捣末,酒服方寸匕,至发时令三服,兼用火灸无不断。

  《龙门方》疗一切疟方:取恒山、甘草等分,捣末和水,服方寸匕。吐即瘥。

  又方:取莲捣末三指撮,以酒和,欲发前服之,验。

  《范汪方》治疟方: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广济方》疗疟方:恒山(三两)

  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之。微吐瘥止。无所禁忌。

  《短剧方》断 疟先大寒后大热者方:小麦(一升) 淡竹叶(一虎口) 恒山(三两)

  凡三物,以水五升,宿渍,明旦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治一切诸疟无不断恒山丸方:大黄(一两,一方二两) 附子(一两,炮) 恒山(三两) 龙骨(一两)

  凡四物,冶合下筛,蜜和,平旦服梧子七丸;未发中间复服七丸;临发服七丸。若不断,至后后日复发,更服如此法,甚神良。

  《本草经》云:治疟,煮 草汁及生汁服之。

  《本草稽疑》云:治疟,烧猫屎为末,酒服方寸匕。

  卷第十四

  治鬼疟方第十四

  《范汪方》治鬼疟方:丹书额言:“戴九天”;书臂言:“抱九地”;书足言“履九江”;书背言:“南有高山,上有大树,下有不流之水,中有神虫,三头九尾,不食五谷,但食疟鬼,朝食三千,暮食三百,急急如律令。”书胸言:“上高山,望海水,天门亭长捕疟鬼,得便斩,勿问罪,急急如律令。”(《产经》同之。)

  又云:平旦发者,市死鬼,恒山主之,服药讫持刀;食时发者,缢死鬼,蜀木主之,服药讫持索;日中发者,溺(奴历反)死鬼,大黄主之,服药讫持盆水;晡时发者,舍长鬼,麻黄主之,服药讫持磨衡;黄昏发者,妇人鬼,细辛主之,服药讫持明镜;夜半发者,厌死鬼,黄芩主之,服药讫持车软;鸡鸣发者,小儿鬼,附子主之,服药讫持小儿墓上折草木;凡七物,各一分,冶下筛,发时加所主病药一分,当发日从旦至发时,温酒服方寸匕,三服服讫,必持所主病物,甚良,有效。

  又云:平旦作者,客民鬼也,先作时,令病者持衣如辞去,言欲远出立愈;食时作者,客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辞言欲归之,大道上桥梁下逃之;禺中作者,市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因结械,北向吐营以支以KT 。

  日中作者,溺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取盆水中着庭,南向坐营KT ;日跌作者,亡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人言吏捕汝庭中;晡时作者,自经死鬼也,先作时,令病患当栋下卧以绳索 病者头;日入作者,人奴舍长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磨碓间逃之;黄昏作者,盗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逾去远亡,无令人知其家;人定作者,小儿鬼也,先作时,病者取小儿墓上折草木立愈;夜过半作者,囚死鬼也,先作时,取司空械笞,令病者持之,因从出可榜笞汝者;夜半作者,寒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温衣营以KT ,持桃枝饮食逃内中,无人知见紫此次上;鸡鸣作者,乳死鬼也,先作时,令病者把 (古老反)席之,菇目应令持桃枝营以KT。

  《如意方》治鬼疟方:发日早旦,取井花水丹书额作“天狱”字;书胸作“胸狱”字;书背作“背狱”字;左手作似急又方:计发日,今夕可食,鸡鸣起,着衣履 屐 ,随意出户,脱之途,出勿顾,入幽闲隐断也《通玄》云:鬼疟者,或间日,或频日发作无时者,此为鬼疟,任避之,及用饮食送遣,如恒山(三两) 豉(一升) 秫米(百粒) 蒜(七斤)

  研,清酒二升,渍之一宿,早旦服之。得大吐则止。

  卷第十四

  治温疟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夫温疟与寒疟安舍?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热而后《通玄》云:温疟者,吸吸发热而少寒,心闷面赤发自心方:石膏(半斤,研,绵裹) 知母(三两) 地骨皮(三两) 玄参(三两) 淡竹叶(一升) 猪苓(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六七里。

  卷第十四

  治寒疟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寒疟,此由阴阳相并,阳虚则阴胜,阴胜则寒,发于内而并于外,所以内外《通玄》云:寒疟者涩涩而恶寒毛竖,发则引温而少热方:朱砂(四分,研) 雄黄(五分,研) 人参(四分) 恒山(五分) 牡蛎(四分,熬)

  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再,空腹服之,用粥饮之。

  卷第十四

  治痰实疟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谓病患胸膈先有停痰结实,因感疟病,则令人心下支满,气烦呕之。

  《范汪方》治疟痰实不消恒山汤方:恒山(六分) 甘草(四分) 知母(三分) 麻黄(三分) 大黄(四分)

  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至发时令尽。

  卷第十四

  治劳疟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凡疟积久不瘥,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系(暂)间,小劳《集验方》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此方治之:生长大牛膝一大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一食顷;第二服《葛氏方》云:老疟久不断者方:末龙骨方寸匕,先发一时以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尽服,温覆取汗立愈。

  又方:炙鳖甲捣末,酒服方寸匕,至发时令三服,兼用火灸,无不断也。

  《僧深方》治劳疟桃叶汤方:桃叶(十四枚) 恒山(四两)

  凡二物,酒二升,渍一宿,露着中庭,刀着器上,明旦发日凌晨漉去滓,微温令暖,一顿服

  卷第十四

  治嶂疟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山嶂疟,此病生于岭南,带山嶂之气也。其状寒热休作有时,皆由挟溪源岭《耆婆方》治瘴疟要方:蜀恒山(三两) 甘草(二两) 光明砂(一两)

  三种捣筛,以蜜和丸如梧子,未发前服三丸,发时服二丸,发后服一丸,于后三日更一服,三日慎食。

  《录验方》治疟及嶂气方:恒山(二两) 甘草(二两)

  切,以白酒大一升浸一宿,去滓分二服,未发前一服,临发又一服,任吐。慎生冷、酢滑酒

  卷第十四

  治间日疟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间日疟,此由邪气与卫气俱行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相得,故邪气内薄五脏《集验方》治疟或间日发或夜发者方:秫米(百粒) 石膏(八两,碎) 恒山(三两) 竹叶(三两)

  凡四物,切,以水六升渍药,覆一宿,明旦煮取取二升,分三服,取未发前一食顷第一服;用余《短剧方》断疟恒山酒方治 疟先寒战动地,寒解壮热,日日发、间日发并断方:鳖甲(一两) 淡竹叶(切,三升) 恒山(三两) 甘草(三两) 久酒(三升)

  凡五物,以酒渍药刀置上覆头,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未发前令尽。

  当

  卷第十四

  治连年疟方第二十一

  《范汪方》治连年疟不瘥牛膝酒方:牛膝草(一把) 好酒(一升)

  凡二物,牛膝纳酒中,渍一宿,明旦分三服。

  《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恒山(二两) 甘草(一两) 大黄(二分) 桂心(六铢)

  凡四物,切,以恒山酒渍一夜,诸药以酒三升,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下吐愈。

  《僧深方》治三十年疟龙骨丸神方:龙骨(四分) 恒山(八分) 附子(三分) 大黄(八分)

  凡四物,冶筛,鸡子和,发前服七丸如大豆,临发服七丸。

  《效验方》治三十年疟恒山散方:恒山(五分) 干漆(四分) 牡蛎(二分) 杏子仁(二分)

  凡四物,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十四

  治发作无时疟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当其时所《葛氏方》治疟发作无常心下烦热方:恒山(二两) 甘草(两半) 豉(五合)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快吐仍断,即饮食。

  卷第十四

  伤寒证候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经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气,毒藏温病而反多相又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

  《葛氏方》云:伤寒、时行、温疫,虽有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暴寒,人骨诊候此,致《医门方》云:凡伤寒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水不能多,未宜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与五病反

  卷第十四

  伤寒不治候第二十四

  《葛氏方》云:阳毒病,面目斑斑如锦文,喉咽痛,下脓血。五日不治,死。

  阴毒病,面目青,举体疼痛,喉咽不利,手足逆冷。五日不治,死。

  阴毒病,发赤斑,一死一生。

  热病,未发汗而脉微细者,死。

  内热,脉盛躁,发汗永不肯出者,死。

  汗虽出,至足者犹死。

  已得汗而脉犹躁,盛热不退者,死。

  汗出而 言,烦躁不得卧,目精乱者死。

  汗不出而呕血者,死。

  汗出大下利不止者,死。

  汗出而寒不止,鼻口冷者,死。

  发热而痉,腰掣纵齿 者,死。

  不得汗而掣纵,狂走不食,腹满胸背痛,呕血者,死。

  喘满 言直视者,死。

  热不退,目不明,舌本烂者,死。

  咳而衄者,死。

  大衄不止,腹中痛,短气者,死。

  呕咳下血,身热疹(耻刃反)而大瘦削者,死。

  手足逆冷而烦躁,脉不至者,死。

  大不利而脉疹及寒者,死。

  下利而腹满痛者,死。

  下利,手足逆冷而烦躁不得眠者,死。

  腹满,肠鸣下利,而四肢冷痛者,死。

  利止,眩冒者,死。

  腹胀,嗜饮食而不得大小便者,死。

  身面黄肿,舌卷身糜臭者,死。

  不知痛处,身面青,聋不欲语者,死。

  目眶陷,不见人,口干谬语,手循衣缝,不得眠者,死。

  始得使一身不收,口干舌焦者,死。

  疾始一日,腹便满,身热不食者,死;二日口身热,舌干者,死;三日耳聋阴缩,手足冷者溺血脉若不数,三日中当有汗,若无汗者死。

  《太素经》热病死候九:第一汗不出,出不大灌发者死;第二泄而腹满甚者死;第三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第四耆老汗不

  卷第十四

  避伤寒病方第二十五

  《灵奇方》避时气疫病法:正月未日夜以芦炬火照井及厕臼中,百鬼走不入。

  又法:正月朔日寅时,用黄土涂门扉,方二寸。

  又法:用牛矢涂门户,方圆二寸。

  又法:正月旦若十五日,投麻子、小豆各二七枚入于井中,避一年温病。

  又法:正月旦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辟却温鬼。

  又法:庚辰日,取鸡犬毛于门外微烧烟之,避温疫。

  又法:五月十五日日中取井花水沐浴,避邪鬼。

  又法:五月戊己日沐浴避病。

  又云:使温病不相易法:以绳度所住户中,屈绳烧断。

  《医门方》避温疫法:赤小豆五合,以新布五寸裹,纳井中不至底,少许,三日渍之。平晨东向,男吞二七,女吞又云:疗温病转相注易,乃至灭门,旁至外人,无有看服此药,必不相易方:鬼箭羽(二两) 鬼臼(二两) 赤小豆(二两) 丹参(二两) 雄黄(二两,研,鸡冠色者)

  捣筛丸蜜,丸如梧子,服一丸,日二三。与病患同床传衣不相染,神验。

  《千金方》云温病时行令不相染方: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极要方》同之。)

  又方:常以月望日,细锉东行桃枝,煮汤浴之。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枚。

  又方:桃树蠹矢末,水服方寸匕。

  《集验方》断温方:二月旦取东行桑根大如指,悬门户上,又人人带之。

  《得富贵方》云:欲至病患家,手中作“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