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心方
医心方
《极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满胀痛须利方:诃黎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槟榔仁(八分) 夕药(六分) 大黄(十分)
上,为散,空腹煮生姜,饮服三钱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气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复受食方:大麻子仁(一升) 大豆黄卷(二升)
并熬令黄香,捣筛,饮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
卷第九
治寒冷不食方第十一
《千金方》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将之,方:曲末(一升) 大麦 末(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三味,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又云: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小麦 (一升) 干姜(四两) 乌梅(四两) 曲(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岁方: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绞去滓,温饮二升,病即下去,勿复服也。
《葛氏方》治胃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瘦 乏、四肢 弱、百疾因此牙生方:薤白(一斤) 枳实(三两) 橘皮(一两) 大枣(二十枚) 粳米(二合) 豉(七合)
以水七升,先煮薤,得五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作之。
《广济方》疗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以蜜和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不饮酒,煮大枣饮下。
《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人参(四两) 生姜(二斤) 浓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验方》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一两) 生姜(八两)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 桂心(一两) 半夏凡八物, 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
卷第九
治上热下冷不食方第十二
《耆婆方》治人上热下冷痰饮风气虚劳方:独活 茯苓 白术 泽泻 浓朴 黄 升麻 本 紫菀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二两)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因饮酒上热下寒不能食方:人参(二分) 甘草(二卜) 升麻(二两) 干蓝(二两) 粟米(一合)
凡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米去滓,分三服。
又方:平且空腹服真酪一合即愈。
又方:常食粟餐及粟粥之。
又云:治虚上热下冷气上,头痛胸烦人参汤方: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 麦门冬(一两) 粟(二两)
凡四物,水七升,煮取四升,分三服,日三夜二。
又云:治内虚上热下冷,气不下,头痛胸烦头豉汤方:豉一升,水二升(一方三升),令小沸,纳豉令三沸,顿服有验。
《僧深方》茱萸丸,治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寒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茱萸(二两) 椒(一两半) 黄芩(一两) 前胡(一两) 细辛(六分) 皂荚(二枚) 人参(三凡十一物,下筛,丸以蜜,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广济方》疗膈上热膈下冷,日西身体热疼,吃食不下,夜卧不安方:苦参〔(一名火槐)六分〕 龙胆(五分) 夕药(四分) 黄连(六分) 栝蒌(四分) 青葙子(捣筛,蜜丸,每食后以饮服丸如梧子十四丸,日二。
卷第九
治谷劳欲卧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谷劳者,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腑脏气痞也,其状令人食已则卧,肢体《葛氏方》治饱食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欲卧、食毕辄甚方:大麦 (一斤) 椒(一两) 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今按:《范汪方》:大麦 一升,椒二升,干姜三两也。)
又云: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方:熬麦面令微香,捣服方寸匕,得大麦面益佳,无面《新录方》治谷劳食竟即因而睡方:以酒二升,煎杏仁五十枚,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又方:食伤饱为病,胃胀心满者:灸胃脘七壮。
又方:十沸汤,生水共三升饮之,当吐食出。
卷第九
治恶心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恶心者,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则心里澹澹然欲吐,为恶心。
《千金方》治恶心方:苦瓠瓤并一升,切,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葛氏方》治人忽恶心不已方:薤白(半斤) 茱萸(一两) 豉(半升) 米(一合) 枣(四枚) 枳实(二枚)
盐如弹丸,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但多嚼豆KT 子及啖槟榔亦佳。
《孟诜食经》恶心方:取怀香华叶煮服之。
《新录方》治恶心方:生姜合皮捣服五大两汁。
又方:槟榔仁,末,方寸匕,生姜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
《极要方》疗冷痰气在胸腹,胀不能食,吐水沫,耿耿恶心方:吴茱萸(一升) 橘皮(二两) 杏仁(三两) 生姜汁(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纳槟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两行利大快,三五
卷第九
治噫酢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噫酢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葛氏方》人食毕噫酢及酢心方:人参(二两) 茱萸(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集验方》同之。)
《千金方》治食后吐酢水方:干姜(二两) 食茱萸(半升)
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立验。
《医门方》疗食噫或酢咽方:人参(二两) 吴茱萸(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橘皮(一两半,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
又云:疗食后吐酢水,食羹饭粥并作方:浓朴(炙) 吴茱萸 桂心 橘皮(各二两) 白术(三两)
上捣筛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广济方》疗吐酸水,每食即变作酸水吐出方:槟榔仁(十二六分) 人参(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荜茇(六分)
捣筛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日一《效验方》治食后吐酢水,洗洗如酢浆,食羹即剧,为胃冷干姜散方:食茱萸(一两) 干姜(一两) 术(一两) 甘草(一两)
凡四物,冶下筛,用酒若汤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九
治呕吐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生《极要方》疗呕吐:此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二者积冷在胃,呕逆不下食生姜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一升) 青竹茹(一升) 生姜(切,五合) 茯苓(五两)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沥六合搅调,分二服。
《博济安众方》治呕逆不食方:浓朴(三两,去皮,姜涂,炙)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作三服,饭后服。
《僧深方》生姜汤治食已吐逆方:生姜(五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橘皮(一两) 甘草(二两)
五种,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广济方》疗脾胃中冷气、每食即呕吐方:人参(二两) 甘草(一两半,炙) 橘皮(一两半,炙) 葱白(三两) 生姜(三两,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生冷油腻猪鱼海藻。
《范汪方》半夏汤,治胸中乏气而呕欲死方: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生姜(三两)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以蜜纳六升水中挠之百过,以余药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禁冷食,治干呕亦《医门方》治呕逆变吐食饮不下方:橘皮(二两) 术(二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止呕橘皮汤方:橘皮(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一两半)
以水六升,煮得二升,服七合,日三。
《新录方》治呕吐不下食方:茅根(切,二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
以水四升半,煮取二升,二服。
《录验方》治热呕方:芦根 茅根(切,各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呕哕又厥逆方:生姜(半斤,切) 橘皮(四两)
水七升,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云: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二服。
又云: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也。
又云:饮食呕吐法:生熟汤二升,顿服即吐。
又云:灸呕吐方:灸心俞百壮。
又方:灸膈俞百壮。
又方:灸胸堂百壮。
又方:灸原阙五十壮。
又方:灸胃脘百壮,三报。
又方:灸脾募百壮,三报。
卷第九
治干呕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
《僧深方》治胃逆干呕欲吐无所去人参汤方:人参(二两) 干姜(四两) 泽泻(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大黄(一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云: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烦心头痛方:茱萸(半升) 大枣(十枚)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日三服。
又方:茱萸一升,大枣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半夏、干姜分等为散,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五合,蜜四合,二物,先煎蜜减一合,竟投姜汁,复煎数沸,稍稍啖之,勿久《范汪方》治卒干呕烦闷方:用甘蔗捣之,取汁,温服一升,日三。
《集验方》治干呕或哕、手足逆冷方:橘皮(四两) 生姜(六两,切)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千金方》同之。)
《葛氏方》治干呕不息方:捣葛根,绞汁,服一升许。
又方:灸两手腕后两筋中一夫,名间使,各七壮。
又《千金方》治干呕哕厥逆方:饮新汲水三升。
又方:煮豉三升,饮汁。
又方:浓煮三斤芦根,饮汁。
又方:空腹饮生姜汁。
又云:灸干呕方:灸心主,尺泽亦佳。(今按《明堂》云:在肘中缝上。)
又方:灸乳下一寸二十壮。
卷第九
治哕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哕者,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谷之气与新旧相《葛氏方》治卒哕不止方:饮新汲井水:(今按《新录方》云:服井华水二升。数升。)
又方:但闭气拆引。
又方:痛抓眉中央,闭气。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饮之。
又方:枇杷叶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再服。
又方:煮芦根亦佳。(今按《千金方》:浓煮三斤饮汁。)
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许皂荚纳鼻中,令嚏即止。
《录验方》治呕哕橘皮汤方:生姜(四两) 橘皮(一两) 甘草(一两)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
《新录方》治哕方:单服十沸汤,任多少。
又方:生姜五大两,合皮捣取汁服。
又方:荻根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稍咽之。
又方:橘皮五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三服。
又方:灸腋下一寸。又灸胃脘穴。
《苏敬本草注》治哕方:服千岁 汁。崔禹锡《食经》云:薯蓣为粉,和 汁煮作粥食之。
《短剧方》治哕方:灸腋下聚毛中五十壮。
又方:灸石关穴五十壮。
《千金方》治 方:灸承浆炷如麦七壮。
又方:灸脐下五寸七壮。
又方:煮豉三升,饮汁。
又方:空腹饮姜汁一升。
医心方卷第九医心方卷第九背记《病源论》云:夫饮酒人大渴,渴而饮水,水与酒停聚胸膈之上,蕴积不散而成癖也,则令楮:陆法言云:刃吕反。释反云: 树也。恶木也。似伫子,可以为药也。又名通天木,蔡
卷第十
治积聚方第一
《病源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穷也在左名曰在上下无时,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医门方》云:辨曰: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状;伏梁者,言其大奔积《华佗方》云:二车丸,常在尊者后一车,故名二车丸,主心腹众病,膈上积聚,寒热,食饮不消,或从忧恚喜怒,或从劳倦气结,或有故疾气浮,有上饮食衰少,不生肌肉,若辟在胁,吞一丸即消;若惊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独卧不恐,病剧,昼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昼日四五、夜再吞。寒辟随利去,令人善矢气。又治:女子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积寒所致,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尿而合阴阳,或衣未掺而合阴阳,或急便着之,湿从下上;久作长病,吞药如上,百日有子。二车丸方:蜀椒(成择一斤) 干姜(大小相称二十枚) 粳米(一升) 朗陵乌头(大小相称二十枚) 锻灶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渍灰,练囊中盛半绞结,纳灰中一宿,暴干之,皆末诸药下筛,和以《范汪方》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肥肤,补不足方:椒目(一两,汗) 附子(一两,炮) 浓朴(一两) 杏仁子(三两,熬) 半夏(一两,洗) 葶凡八物,别捣葶苈、杏仁,使熟,合和诸药末,使调和,以蜜捣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