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又方:灸腰目十丸。

  卷第六

  治肾着腰痛方第九

  《病源论》云: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渍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食如故。久变为水病。

  《千金方》云: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所以如水洗状,又不渴,小便自利,食肾着汤主之: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茯苓(四两) 术(四两)

  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今按:《集验方》无术。)

  《僧深方》茯苓汤,治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痛而重如五千钱腹肿方:饴胶(八两)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饴,令烊,分四服。

  卷第六

  治肝病方第十

  《病源论》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得太《千金方》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眼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母姜(七两) 附子(七两) 槟榔(二十四枚) 茯苓(三两) 桔梗(四两) 橘皮(三两) 白术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又云: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前胡(三两) 秦皮(三两) 细辛(三两) 栀子仁(三分) 黄芩(三两) 蜀升麻(三两) 蕤核升) 芒硝(三两)

  十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录验方》补肝汤,治肝气不足,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厥疝抢心,脚中痛,两目不明牛黄(一两) 乌头(四两) 柏子(四两) 大枣(二十枚) 龙胆(四两)

  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令尽。

  《僧深方》泻肝汤,治肝气实,目赤若黄,胁下急,小便难方:人参(三两) 生姜(五两) 黄芩(二两) 半夏(一升,洗) 甘草(二两) 大枣(十四枚)

  凡六物,切,水五升,煮半夏令三四沸,纳药,后纳姜,煎取二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三

  卷第六

  治心病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膺、背、 髀间痛,两臂内痛,恍惚,《千金方》治心虚寒,心中满胀,悲忧,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半夏(六两,洗) 宿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防风(二两) 桂心(三两) 远志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录验方》治心上虚热,胸中时痛,口生疮,四大羸乏少气方:茈胡(四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生地黄(八两) 夕药(四两) 地骨白皮(五两) 枳凡九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心中热风,见鬼来亲合阴阳,旦便力乏,黄瘦不能食,日日转羸方:龙胆(三分) 苦参(三分)

  上二味,为散,以白米饮一服一钱,日二服,忌猪肉酒面。

  卷第六

  治脾病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口苦饥,足痿不收,行善挚,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删繁方》疗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消食方:猪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一升)

  捣茱萸等二物为散,纳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酒进方寸匕,日再服。

  《千金方》治脾实热,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泻热汤方:茈胡(三分) 茯苓(三分) 玄参(二分) 大青(二分) 龙胆(三两) 细辛(三分) 杏仁(四九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极要方》疗脾热,内热唇燥渴,多肿身重方:以生地黄五两,捣之以水,绞取汁渍梅,蜜和服之。

  又方:取芹菜汁一升,一服。

  又方:麦门冬汁服之。

  《广济方》主脾胃中热,渴欲得饮冷水,不下食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石膏(五两) 地骨白皮(三两) 茅根(切,一升)

  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热面、热肉、海藻、猪、蒜。

  《僧深方》温脾汤,治脾气不足,虚弱下利,上入下出方: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附子(二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凡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应得下去毒实,甚良。

  卷第六

  治肺病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 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报息《千金方》治肺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瘦也)百病,小建中汤方:大枣(二十枚) 干姜(三两) 夕药(二两) 甘草(三两) 桂心(三两)

  五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八两,煮三沸,分三服。

  又云:治肺实热则胸KT 仰息泄气除热方:枸杞根皮(二升,切) 白前(三两) 石膏(八两) 杏仁(三两) 橘皮(五两) 白术(五两)

  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煎两三沸,分三服。

  卷第六

  治肾病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目黑,小便黄。

  是也《千金方》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生地黄(五斤,干) 苁蓉(八两) 白术(八两) 巴戟天(八两) 麦门冬(八两)

  茯苓(八两)

  两) 干姜(五两)

  十二味,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梦伏水等气急,泻肾汤方:大黄(三两,以水一升,密器中宿渍,碎如雀头大) 生地黄(五两) 甘草(二两) 茯苓(三硝(三两)

  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别渍大黄,纳药汁中,更取二升三合,去《耆婆方》治肾气虚,则梦使人见舟船溺人。冬时梦见伏水中,及在水行,若有恐畏,恶人秦胶 石斛 泽泻 防风 人参(各一分) 茯苓 黄芩 干地黄 远志(各八分)

  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卷第六

  治大肠病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大肠气盛则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力大肠《千金方》治大肠虚寒,利下青白,肠虚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黄连(四两) 茯苓(三两) 芎 (三两) 酸石榴皮(五具) 地榆(五两) 伏龙肝(鸡子大一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挠调,分三服。

  又云: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生疮,生姜泄肠汤方:宿姜(三两) 橘皮(三两) 大枣(十四枚) 青竹茹(三两) 生地黄(十两) 桂心(一两) 黄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小肠病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小肠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千金方》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腹中懊 ,补阳方:干姜(三两) 当归(四两) 黄柏(四两) 地榆皮(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三两) 石榴皮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肠实,热胀口疮紫胡泻阳方:紫胡(三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枳实(三两) 旋复花(三两) 升麻(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胆病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胆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干也,突也,莫报反)不安,身躯(去迂反,宿汁,心胆气之虚也《千金方》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水汤方:半夏(三两) 酸枣仁(五合) 黄芩(一两) 远志(二两) 茯苓(二两) 宿姜(三两) 秫米(凡八物,细切,取长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过,澄清,取六升煮药,取

  卷第六

  治胃病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胃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饥而《千金方》治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防风(二两) 柏子仁(二两) 吴茱萸(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二两) 橘皮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实泻胃热汤方:栀子仁(三两) 夕药(四两) 白术(五两) 茯苓(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夜干(三两) 升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分三

  卷第六

  治膀胱病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之余者,泻之。

  《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满,肿而痛,以手按则欲小便而不得。

  又云: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磁石(六两) 黄 (三两) 杜仲(四两) 白石英(五两) 五味(四两) 茯苓(三两) 术(五七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膀胱实热方:栀子仁(三两) 石膏(八两) 茯苓(三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地黄(切,一升) 蜜(一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须痢加芒硝三两。

  卷第六

  治三焦病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三焦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或胸《千金方》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腹胀又云: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 理中汤方:黄 (二两) 桂心(二两) 丹参(四两) 桔梗(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三两) 茯苓(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上焦实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后胁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生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一升) 生芦根(切,一升) KT 心(五合) 廪米(一升) 白术(一两) 葳蕤(三两)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关,闭也;格,相拒也),上吐不下,腹彭彭蜀大黄(三两,切,水一升,五合别渍)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升麻(三两)

  羚羊角(九味,以水七升,煮八物,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煎数沸,绞去黄滓,下芒硝,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虚寒,洞泄下利,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煎方:金色黄连(四两) 黄柏(三两) 当归(三两) 浓朴(三两) 干姜(三两) 酸石榴皮(四具)

  八味,以水九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又云: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续断续断(三两)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一两) 干地黄(四两) 桂心(三两)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胶,更烊,取胶烊尽,下蒲黄,分三又云:治下焦热,大小便利不通,紫胡通塞汤方:紫胡(三两) 黄芩(三两) 橘皮(三两) 泽泻(三两) 栀子仁(四两) 石膏(六两,碎) 羚两)

  十味,以水一斗,煮九物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气病方第二十一

  《千金方》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黄 汤方:黄 (四两) 人参(二两) 干枣(十枚,去核) 生姜(八分) 白术(二两) 桂心(二两)

  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云:理气丸治气不足方:杏仁(一两) 益智子(二两) 廉姜(二两) 桂心(一两)

  四味,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为度。

  卷第六

  治脉病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防风(十二分) 桂心(十二分) 通草(十二分) 茯神(十二分) 远志(十二分)

  甘草(十二九味,捣筛为散,白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为剂限也。

  又云: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蜀升麻(三两) 栀子仁(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子芩(三两) 泽泻(三两)

  淡竹叶(三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筋病方第二十三

  《删繁方》治筋虚实,暴损绝极,或因霍乱转动腹满并转痛。或因服药吐利过瘥,脚手虚转人参(二两) 浓朴(二两,炙) 葱白(一虎口,切) 白术(四两) 蓼(一把长三寸)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云:治转筋霍乱后因而筋转方:取絮巾若绵,炙暖以缚筋上。

  又云:胞(膀胱)转筋急方:白术(四两) 香豉(一升,熬) 栀子仁(二两) 榆白皮(三两) 子芩(三两) 通草(二两)

  七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治转筋阴囊卵缩入腹,腹中绞痛以交接极损所为方:取豚子一头,杖撞三十六下,放于户中逐之,使喘极,刺胁下,取血一升,以酒一升,共和饮之,若无酒,单血亦好,勿令冷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