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宗己任编
医宗己任编
太阳行身之表。是身之背也。三阴行身之里。是身之前也。少阳则半表半里。譬如该补中宫。而邪热未除。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以治其少阳。是半表半里也。(少阳主半表半里。乃其经也。然循行之部。又在身之侧也。)
生脉散
人参(君) 麦冬(臣) 五味(佐)
上方如无人参。以枸杞代之。
八味饮
附子(使) 肉桂(使) 熟地(君) 丹皮(佐) 茯苓(君) 泽泻(佐)
山药(臣) 萸肉(臣)
逍遥散
柴胡(臣) 白芍(臣) 归身(君) 白术(臣) 茯苓(佐) 广皮(佐) 薄荷(使) 甘草(臣) 丹皮(使) 山栀(使)
上方加生姜大枣。邪甚者加酒芩连。虚者配人参。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感症如上法治之愈矣。顾有讳疾忌医之病家。及操刃杀人之庸技。日久迁延。变如 起。猝难措手。用集方治如下。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一种严冬感寒。脉浮而紧。外寒束内热。阳气不得发泄。致咳嗽吐血衄血者。(春有不吐衄者。)此麻黄症也。而其人素虚。不禁此汤峻险。又非他药可愈。宜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麦冬(君) 五味(使) 白芍(佐) 当归(臣) 甘草(佐) 麻黄(醋制臣) 桂枝(佐)
黄 (君) 人参(佐)
上水煎麻黄令沸去沫。人余药同煎。热服。
(此方乃东垣精思慧想而成。妙不可言。余曾借治此症。应如桴鼓。然最妙之处。在分两极少。
专宣上焦耳。恐初学人不知此义。故论及之。且将本方定其分数。以备加减焉。)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伤寒热甚。不得汗衄血者。(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若得汗则无衄症矣。)乃热入血分。欲从衄解也。四物汤去川芎加升麻丹皮黄芩之类清之。(升麻一味。加得尤妙。从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之义生来。盖阳明之脉络鼻。是经火盛迫血妄行。从鼻出者曰衄。方书言从肺来。非也。若非升麻。则何以达阳明而清其火哉。)亦有衄后病反重者。更伤其阴也。大为危候。其衄势必大甚。都气饮或六味饮。加生地黄生白芍。若血来太多。致耗中气。当大补其阳。
当归补血汤加人参甘草。虑虚火上浮。加麦冬五味。(此等加减。真精细。)若审胃气未伤。的系热邪有升无降者。滋肾丸应手即止。有得生者。
当归补血汤
黄 (蜜炙八分) 当归(二分) (分读去声。即二钱五分也。)
滋肾丸
黄柏(君) 知母(君) 肉桂(使)
上知柏二味俱用酒洗焙干。共为末。炼蜜丸。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一种小腹胀满。小便自利。(或有漱水不欲咽者。然必以小便为验。) 其人如狂。为蓄血。一名热入血室。男女俱有此血室。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女子则经水适来适断。其血必结。(如结胸状)其病必日轻夜重。小柴胡汤加归尾调之。男子谵语。其血自下者结。(结当作吉。颇有下后即死者。但血来必骤而多。)结而如狂发黄者。桃仁承气汤。邪犯心胃者。犀角地黄汤。
(谦按。结当作吉四字。恐欠妥协。又云颇有下后即死者。症之凶危已极。何吉之有哉。况内经云男子便血如注者谓之结。阴一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之旨。其结不当作吉解。又显然可据矣。)
桃仁承气汤
桃仁(泡去皮尖) 桂枝 白芍(酒炒) 大黄(红花酒制) 芒硝上加生姜三片。或加柴胡青皮枳实炙甘草。
犀角地黄汤
治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血在上焦。此方主之。
犀角(使) 大黄(君) 生地(臣) 黄芩(佐) 黄连(佐)
又方
犀角(使) 生地(君) 白芍(臣) 丹皮(佐)
上方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热多者加黄芩。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无热也。不用黄芩。升麻与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以升麻代之者。以其能引入阳明也。但蓄血症不得以升麻代之耳。此方并治疮疹火盛。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伤寒邪传里(里字当作胃腑看)则渴。故渴为阳明本病。昔人用黄连滑石花粉葛根及白虎。(无汗。则虽渴忌与白虎。)加人参清之。甚者大柴胡承气下之是也。若夫肾虚火不归经。渴饮冷水者。为十全大补八味之症。(此症亦有水亏不能配火。而火乘于上者。当从六味左归。以滋其阴。而火自降矣。)又有阴虚烦躁而渴者。不能饮水也。宜冷服四逆汤。(此等症。最易混入白虎症去。一或误投。死生立判。临症时当细心体认。)又有伤寒食少而渴者。当以和胃之药主之。白术茯苓是也。如用凉药。胃愈损矣。(四君或补中。然必合生脉。其效乃捷。)
又有得之劳倦内伤者。乃脾胃元气大虚而渴也。舌虽干烦。以阳药为主。四君重加炙 。更佐以归杞熟地五味。有守服至二三十剂大汗而解者。(此非医家真知。病家笃信。焉能取效。)此皆不得以阳明正治治。(有一等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者。渴欲引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若此。盖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则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如面红烦躁者。理中汤送八味丸。或用附子理中加麦冬五味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饮水。
但饮下少顷即吐。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症。仲景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此二症俱系阴症。但一属太阴。一属少阴。不得混看。)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胃中热甚。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而言语谬妄也。宜白虎解毒及承气等剂。看微甚用之。然必大便秘。小便涩。脉洪数有力者方可。(东庄治一人感症。六七日不解。热甚胸满不大便。发狂谵语。用熟地八钱。生地麦冬白芍各二钱。黄芩钱半。黄连枳实浓朴各八分。茯苓知母各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竹叶三十片。煎成入芦根汁小半钟。又方用熟地八钱。
生地麦冬各二钱。花粉枳实黄芩黄连知母各一钱。石膏八钱。栝蒌霜玄明粉各钱半。姜三片。竹叶三十片。此用白虎承气之准的也。)若其人手足逆冷。脉微细。或洪大而数。按之无力者。乃神不守舍。语言失次耳。须用参 归术等。甚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加人参。(败症往往有此。若误投解毒等剂。立毙。)有已出汗身和而有妄者。此是汗后津液不和。乃非阳非阴者。慎不可下。宜小柴胡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分明不爽)有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郑声。宜六君子汤。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半钱。(究竟不如六君加归芍为稳)
附子汤
附子(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臣) 白芍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建中汤
肉桂(佐) 白芍(君) 甘草(臣) 生姜(使) 大枣(引)
上方宜加胶饴。乃合建脾土义。否则无以异于桂枝矣。
六君子汤
陈皮(佐) 半夏(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臣) 甘草(使)
温胆汤
竹茹(君) 枳实(佐) 陈皮(佐) 半夏(臣) 茯苓(臣) 甘草(使)
上方加生姜。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泻。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辨。原病式曰。
泻白为寒。青黄红黑皆为热。大抵泻利完谷不化。色不变。有如 溏。或吐利腥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
其脉或沉细。或微迟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蜷卧。身弯不能直睡也。)此为寒也。凡热症则口中燥渴。(若渴而不燥。则亦有协寒者。勿泥看)。小便黄赤。或涩而不利。或所下如垢腻之状。其脉多数。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皆兼数而有力。方是热症。)或有邪热不杀谷。其物不消化者。当以脉症别之。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宜理中汤。(寒甚者宜附子理中)
白通加附子汤。协热利者。脐下必热。宜黄芩汤。白头翁汤。(有内热大结。注泄不止者。须以寒药下之。结散而利自止。正所谓通因通用也。)凡胃虚内热。烦渴泻利。脉微弱者。七味人参白术散。若发热者。人参三白汤。加炒黄连。如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者。加藿香半夏陈皮生姜。如湿多而泻不止者。加苍术白术。如腹胀者。加浓朴。腹痛不止。加炒白芍肉桂木香温之。(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条诸法。西塘盖推展之。以尽其变耳。若非审有是症。则不得概用温燥之剂。)凡伤寒作利。脉浮表未解者。仲景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芫花二钱。炒令赤色。盖散表邪。兼治水也。(故知凡症皆不可执一说以概其余也。试由此推之。)
湿毒瓦斯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地榆散。黄连阿胶汤(此条当入痢疾条中看)有内不大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
及下肠间津液垢腻。名曰利肠。宜白头翁汤。黄芩汤。又有不大便五六日。以药利之。利遂不止。用极热剂乃止。(上条因失表以致利。此则因误下而得利者。而下后之利。又有寒热不同。
法当分治。如此可见辨症宜精晰也。)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常法多用黄芩汤。
不若生姜泻心汤之当。(症兼痞痛呕等。则黄芩汤自非对症矣。)凡下利不可发汗。盖利下由内虚。若发汗则内外皆虚。变症蜂起矣。(先哲格言。不易多得。)
理中汤
人参(君) 白术(臣) 干姜(佐) 甘草(使)
白通汤
葱白(使) 干姜(臣) 附子(君)
黄芩汤
黄芩(君) 芍药(臣) 甘草(佐) 大枣(使)
白头翁汤
白头翁(君) 秦皮(臣) 黄柏(佐) 黄连(使)
人参三白汤
人参(君) 白芍(佐) 茯苓(臣) 白术(臣) 生姜(使) 大枣(使)
五苓散
猪苓(佐) 泽泻(佐) 茯苓(臣) 肉桂(使) 白术(君)
小青龙汤
麻黄(佐) 细辛(使) 干姜(佐) 芍药(臣) 桂枝(君) 甘草(臣)
五味(使) 半夏(君)
地榆散
治伤寒热毒不解。日晚即壮热。腹痛。便利脓血。
地榆(君) 犀角屑(使) 黄连(臣) 葛根(臣) 黄芩(佐) 栀子(佐)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入韭白五寸。(薤白尤妙) 同煎温服。
黄连阿胶汤
黄连(君) 阿胶(臣) 黄柏(佐) 山栀(使)每服四钱。
生姜泻心汤
生姜(君) 人参(臣) 甘草(佐) 黄芩(使) 半夏(臣) 黄连(佐)
干姜(使) 大枣(引)
按口渴 语自利。本阳明太阴之症。缘六经只列阳病。而不及阴症。又无救败之方。今此阴阳坏症俱具。则正所谓变也。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饮食尚在胃口。未当下而早下之。成结胸者。倘脉虚质弱。不可更下。(故知未经下者。
症虽满闷。尚为在表。非结胸也。)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搏结于胸者。用枳实理中丸。自安。胸中虽和。伤寒未退。必有正便。候日数足。以法去之。戴院使曰。有寒实结胸。虽痛而无烦躁等症。此因下后虚逆。寒气独结。宜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一钱。
大陷胸汤
大黄(君) 芒硝(臣) 甘遂(佐)
枳实理中丸
枳实(臣) 茯苓(佐) 白术(臣) 人参(君) 甘草(佐) 干姜(使)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天花粉一两。自汗者加牡蛎 过二两。下利亦加。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下早成结胸症。见微热神昏。口干微渴。舌兼燥或殷紫色。大便溏泄时至。此谓傍流。乃热结于中。逼注大肠非关脾也。养阴滋血药中。须加黄芩知母。又必合白虎用石膏。傍流方止。
止后数日。方得正便而愈矣。(中者胃也。故宜用石膏。已经误下。必伤胃阴。故宜用滋阴。)
兼有小便秘者。热解自通。切勿用木通车前等利水药。利水阴阳易竭。为不可救也。(自利症云发汗则内外皆虚。此症则云利水则阴阳易竭。皆是不刊之论。)有伤寒热甚。失于汗下。唇焦舌燥。能饮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涩。时有稀粪水利出者。此内有燥矢结骤。乃旁漏之物。非冷利也。再审有矢气极臭者是也。其脉虽沉。切之必滑有力。或时躁热。不欲衣被。或扬手掷足。或语有力。此阳气亢极。轻者人参白虎汤。或小柴胡合解毒汤主之。内实者须下之。有潮热者大柴胡加芒硝。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初病身热头痛。稍久大便秘。小便涩。或畏热喜冷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宁。 语昏愦而厥。此阳厥也。
大小承气大柴胡。看微甚下之。烦渴舌燥白虎汤。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覆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阴也。四逆汤。白通汤。(阳厥阴厥。一清腑。一温脏。有水火之分。天渊之别。二法相左。害如反掌。极宜细心辨别。投剂庶无贻误。此论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