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出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俱出缪刺论。)〔《灵》〕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者,刺络而虚经,经虚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其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血络论经脉篇云:诸刺络脉者,必取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留之发为痹也。又云: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上刺脏腑经络四病各不同。十五络病至浅在表也,十二经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脏病至深在里也,故治法有难易焉。至于络又各不同,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横者,为络与经相随上下者也。缪刺之络,乃病邪流溢大络,不得入贯经俞,而其痛与经脉缪也,乃络病经不病者也。血络之络,及皮肤所见或赤或青或黑之络,而小者如针,大者如筋也。以浅深言之,血络至浅,缪刺者次之,十五络近里而贯经俞也。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在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膻中者,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审守其输,而调虚实。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刺寒热

  (入治寒热法。)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穴法上

  〔《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铜人》〕云:鱼际二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铜人》〕云: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铜人》〕云: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

  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铜人》〕云: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二分,可灸五壮。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铜人》〕云: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铜人》〕云:劳宫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中心原虚处,屈中指无名指取之,手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

  〔《铜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手厥阴脉之所注也,为。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铜人》〕云: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穴有大络为限,故入络过,掌后正劳宫后三寸,寸止处是穴。故经曰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也。

  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铜人》〕云: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之所入也,为合。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手少阴“少”字当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

  〔《铜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壮。

  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

  〔《铜人》〕云: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

  〔《铜人》〕云: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阴脉之所经也,为。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

  〔《铜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其穴使足逆仰则穴有宛陷可定,针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则宛,和则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铜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铜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本节后“后”字当作“前”更详。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

  〔《铜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

  〔《铜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铜人》〕云: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铜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为荥。

  〔《铜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

  〔《铜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足少阴肾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铜人》〕云:复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

  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铜人》〕云:阴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壮。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

  〔《铜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铜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壮。

  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

  〔《铜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

  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铜人》〕云:昆仑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入于委中。委中,在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铜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足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为井金。

  〔《铜人》〕云: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铜人》〕云: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

  〔《铜人》〕云: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铜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

  〔《铜人》〕云:阳辅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铜人》〕云: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壮至四十九壮。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壮。

  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

  〔《铜人》〕云: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