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


  上将白砂蜜于砂石器内慢火熬,掠去沫,下甘石,次下丹,以柳枝搅,次下余药,以不粘手为度,作丸如鸡头实大,每用一丸,温水化开洗之。

  重明散

  (河间) 治一切风热内外障膜眼疾。

  川独活 川羌活 川芎 吴射干 仙灵脾 防风 甘草 井泉石 苍术(各五钱) 丹参 白术 石决明 草决明(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日三服。

  石膏羌活散

  (河间) 治久患双目不明,远年近日内外翳障,风热昏暗,倒睫拳毛,一切眼疾头风,并皆治之。

  羌活(治脑热头风) 密蒙花(治羞明怕日) 木贼(退翳障) 白芷(清利头目) 细辛 干菜子(二味起倒睫)

  麻子(起拳毛) 川芎(治头风) 苍术(明目暖水脏) 黄芩(洗心退热) 甘菊花 荆芥穗(治目生疮) 石膏(治头痛退热) 本(治偏头风,一方治顶痛) 甘草(解药毒)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食后临卧用蜜水调下,茶清亦可,日进三服,服至十日渐明,二十日平安。

  黄连膏

  (河间) 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扳睛,风痒泪落不已。

  黄连(半斤) 朴硝(一斗,以水淘净,阴干用) 白丁香(五升,以水一斗淘净,去土,研细用)

  上量水入硝、香釜内,熬至七分淘出,令经宿,水面浮芽者取出挖干,以纸袋子盛,风中悬至风化,将黄连细末熬清汁洒干,入风硝,更加猪、羊胆,和蜜令匀,点眼极妙。

  涤昏膏

  (河间) 治一切风壅眼目,疼痛不可忍者。

  白砂蜜(一斤) 黄连(一两) 没药(五钱) 黄丹(一两,炒紫色)

  上以蜜同黄丹熬黑,以水二大盏,煎黄连成稠汁,去渣入前丹、蜜内,煎熬稠,更入没药末,同煎数沸,滤去渣,洗眼甚妙。

  金丝膏

  (河间) 治一切目疾昏暗,视物如丝罗所遮,或痒或痛。

  宣黄连(半两,细切,水一盏浸一宿取汁,再添水浸渣,经半日许取汁,并放用) 山栀子(二钱,捶碎,入前黄连汁内,加水同煎六、七十沸) 白砂蜜(一两) 白矾(一两) 井盐(一分,如无,以青盐代之)

  上用银瓷器煎药十余沸,用上细片绢加纸数重再滤过,银罐子盛贮,时常点眼。

  地芝丸

  (东垣) 治不能远视而能近视,以此除风热。

  生地黄 天门冬(各四两) 枳壳(炒) 甘菊花(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茶、酒任下。

  眼睫方

  (东垣,即倒睫拳毛也)

  木鳖子(一个)

  去壳为末,绵裹塞鼻中,左目塞右,右目塞左,一、二夜其睫自正。

  点眼光明丹

   治一切风热上壅,两目赤肿涩痛,风弦烂眼,及内外翳障等证。

  白炉甘石(一两,以黄连五钱煎浓汁,滤去渣,用炭火 炉甘石通红,淬黄连汁内,如此者七次,研) 辰砂(一钱) 硼砂(二钱) 轻粉(五分) 片脑(三分,多至五分) 麝香(一分)

  如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五分。内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鸭嘴胆矾二分,熊胆二分。烂弦风眼,加铜青五分,飞丹五分。或以诸药总合为一,治诸般眼疾。

  上各研为极细末,一处和匀,再研一、二日无声,银瓶盛贮,密封口不可令泄气,点眼极妙。

  (丹溪活套)云:东垣谓目能远视而不能近视,火盛而水亏也,法当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目能近视而不能远视,有水而无火也,法当补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是皆通手足少阴经也。是以知不能近视者,肾水亏欠也,不能远视者,心血不足也。凡目暴发赤肿,宜用羌活、防风、柴胡、白芷、升麻、酒制芩、连、甘草、生地黄、当归身。白睛红,少加白豆蔻。又曰:凡眼暴发赤肿,须以防风、黄芩为君,当归、生地黄、黄连和血泻火药为臣使。凡目久痛或内障昏暗,须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菊花、荆芥穗、生甘草之类为佐使也。

  (祖传方)

  固本还睛丸

   治远年一切目疾,内外翳膜遮睛,风弦烂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风冷泪,视物昏花等证,悉皆治之。

  天门冬(去皮心,酒浸一宿,另杵如泥) 麦门冬(去心焙干) 生地黄(酒浸焙,勿犯铁) 熟地黄(酒洗净,再用瓷蒸,勿犯铁,以上各三两) 人参(一两五钱) 白茯苓 干山药 枸杞子(各一两五钱) 川牛膝(一两酒洗)

  石斛(一两,去芦酒洗) 草决明(微炒) 杏仁(去尖皮,另研) 甘菊花(用小金钱) 菟丝子(酒浸三宿,另研,焙干) 枳壳(麸炒黄色) 羚羊角(以上各一两,细锉取净末八钱) 乌犀角(八钱,锉细生用) 五味子(七钱,焙干) 甘草(七钱,炙) 防风(八钱,去芦) 白蒺藜(七钱,杵去刺) 黄连(七钱,去毛) 川芎(七钱) 青葙子(八钱,微炒)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汤下。

  复明膏

   去翳膜立效。

  人参 川归 硼砂(生研,各一钱五分) 青盐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芦荟(各一钱) 珍珠(五分) 麝香(五分,后加) 黄丹(一两,水飞,炒) 海螵蛸(五钱,炒) 黄连(四钱,炒) 黄柏(六钱) 赤炉甘石(淬数次) 白沙蜜(半斤) 蕤仁(五钱,去壳) 白蔹(一钱五分)

  上各研为极细末,先将白蜜煎沸,掠去沫再熬,滴水中沉碗底不散可用,然后入前药末,略沸搅匀,瓷罐收贮,日三、五次点之效。

  卷之五

  口病

  论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甘辛盐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其为口之为病,种种不同,医者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甚洪而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脉虚者,中气不足,口疮,若服凉药不愈,宜理中汤。

  方法

  丹溪曰:脾热口甘,三黄丸主之。

  三黄丸

   兼治五痨七伤,消渴不生肌肉。

  黄芩(春四、夏秋六、冬三两) 黄连(春四、夏五、秋三、冬二两) 大黄(春三、夏五、秋二、冬一两)

  上三味,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愚按:此方惟实热者可用,虚者勿用。

  胆热口苦,谋虑不决所致,小柴胡汤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煎服。

  益胆汤

   治谋虑不决,肝胆虚气上溢则口苦证。

  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官桂(五分) 苦参 茯神(各三分) 远志(取肉去骨,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柴胡地骨皮汤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化等证。

  柴胡(去芦) 地骨皮(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病患大便实者,加大黄、朴硝以利之。

  治口疮,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无瓜时,以瓜皮烧灰敷之。

  又方

   细辛、黄柏(炒)各等分为末,掺舌上,吐涎乃愈。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开,外以南星为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黄连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两,黄柏蜜炙、滑石各五钱,铜绿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极效。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疮。

  白矾(枯)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钱) 铜绿(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掺之。

  又方

   治白口疮。

  雄黄 没药 乳香(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霜(少许)

  上为细末掺之。

  治实热口中生疮,用凉膈散、甘桔汤皆效。

  一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后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更以黄柏(蜜炙)、僵蚕(炒)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紧。以皮纸然于刀上,熏取沥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蔷薇花根,煎汤漱之。(一云白蔷薇根,杵汁敷之。)

  又方

   治口内生疮用。

  明矾(枯) 黄丹(炒) 盐白梅(烧存性,各一钱) 人中白(半钱, ) 麝香(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干掺口内。甚者加硼砂五分,片脑一分。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条)

  硼砂散

   治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病,皆效。

  硼砂 马牙硝 滑石 寒水石 枯白矾(各二钱)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许,食后新汲水调下。

  碧雪

   治口疮,及咽喉肿痛,神效。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敷之,咽喉肿痛,鹅管吹入。

  (祖传方)

  治舌肿大塞口,不能饮食者。

  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丹溪活套)云:肝胆有实热,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甘草、龙胆、青皮之类。甚者,当归龙荟丸。若谋虑不决、肝胆虚而苦者,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草龙胆为佐使。甚者,钱氏地黄丸,虚者补其母也。心热而口苦,或口舌生疮,黄连泻心汤、牛黄清心丸、凉膈散之类。脾热而口甘者,三黄丸、平胃散之类。肺热而口辛者,甘桔汤、泻白散、金沸草散之类。肾热而口咸者,滋肾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之类。

  卷之五

  喉病

  论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即厥阴,肝与胞络是也。一阳即少阳,胆与三焦是也。

  四经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痹等暴病作矣。夫喉之为会厌者,经谓之吸门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为人身紧关之 门户也。

  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之两傍肿者,俗谓之双乳蛾,易治;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难治。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又曰:一水不能胜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亏,而相火之易动也。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则火起于肾,饮食失节则火起于脾胃之类。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则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铍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用药者,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玄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术、茯苓之类,少加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与,不可顿服,此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骤服寒凉之药,非徒无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谙此理,而峻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又甚者杂进以大寒草药,频与顿服,但觉肿势稍退,语言略通,而医者病者皆谓获效而喜。殊不知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其毒瓦斯乘虚而入腹,渐而至于发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叹哉!外有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捏颈瘟,其证甚为凶恶,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治法亦不甚相远也,东垣普济消毒饮子甚妙,实为百发百中之剂,学人再宜详究而扩充之,务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脉法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方法

  丹溪曰:喉痹多属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灯油脚,用鹅翎探吐之。病轻者,新取园中李实根噙之,更研水于项上敷之。

  卢氏曰:按本草:蠡实根即马蔺草根也,能治喉痹,北方多有之。此又曰园中李实根,未知孰是。

  缠喉风,属痰热,亦宜吐之。

  又方

   用远志去心为末,水调敷项上。

  又方

   用灯心草烧灰,吹入喉中。

  一方

   治咽喉肿痛。

  荆芥穗 当归身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放温,嗽而服之。有热加黄芩、枳壳。宜刺少商出血,立愈。

  又方

   治喉干燥痛,用四物汤加桔梗、荆芥、黄柏、知母,立已。

  又方

   治喉疮并痛者,多属虚火游行无制,用人参、黄柏(蜜炙)、荆芥。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用四物汤加竹沥。

  又方

   用黄撩郎根(俗名倒摘刺),入好酒少许研汁,滴入喉中愈。

  又方

   以灯笼草炒焦为末,酒调敷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