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


  咳嗽声嘶哑,乃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医说》内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红,拌入青黛少许,以淡 水滴入麻油数点调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是也。)

  痰嗽,用半夏、栝蒌子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知母一两,枳壳一两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服。

  一方:黄芩一两半酒洗,白芥子去壳、滑石各五钱,贝母、南星各一两,风化硝二钱半,姜汁浸,蒸饼为丸,青黛为衣。

  痰多喘嗽,白术、半夏、苍术、香附、杏仁各一两,黄芩五钱,为末,姜汗调面糊为丸服。

  痰嗽因酒伤肺,栝蒌仁、杏仁俱杵如泥,黄连为末,以竹沥入紫苏叶煎,再入韭汁调丸服。一方用青黛、栝蒌,蜜丸噙化以救肺。

  久嗽,有积痰留肺脘中如胶,气不能升降,或挟温与酒而作,茜根(俗名过山龙,童便浸)、僵蚕、炒海粉、栝蒌仁、蜂房、杏仁、神曲为末,姜汁、竹沥调,噙化。

  痰嗽气急,苍术三两,香附一两半,萝卜子蒸、杏仁、栝蒌仁、半夏各一两,黄芩、茯苓各五钱,川芎三钱,丸服。

  嗽而有痰,宜灸天突穴、肺 穴,以泄火热,泻肺气。

  食积痰嗽发热,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海石、石 为使,姜汁浸,蒸饼丸服。

  食积痰嗽,三补加二母炒为末,丸如椒核大,以竹沥、藕汁吞之。(三补,芩、连、柏也。二母,知、贝母也。)

  肺胀者,主收敛。(戴氏曰:动则喘满、气急声重者是也。)

  肺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用诃子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类。

  肺胀,郁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夏是火炎于上,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束,用药发散之后,必以半夏等药,逐去其痰,庶不再作。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黄昏嗽多者,火气浮乘肺,不宜用凉剂,以五味子、五倍敛而降之。

  嗽而胁痛,宜以青皮疏肝气,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实者,白芥子之类。

  嗽而心烦不安,六一散加辰砂服。

  嗽而失声,润肺散。

  诃子肉 五倍子 五味子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噙化。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八条)

  嗽而无声有痰方(河间)

  半夏 白术 五味子 防风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嗽而有声无痰方(河间)

  生姜 杏仁(泡去皮尖) 五味子(九枚) 升麻 防风 桔梗(各等分) 甘草(炙,二分)

  嗽而有声有痰方白术 半夏 五味子 防风久不愈,加枳壳、阿胶珠各等分。

  寒热交作而痰嗽者,小柴胡加知母之类。一方加白芍药、五味子、桑白皮。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泻白散加青皮、五味子、人参、茯苓、粳米。

  热嗽胸满,

  小陷胸汤

  (方见伤寒门。)

  治嗽劫药,

  五味子汤

  五味子(五钱) 甘草(一钱半) 五倍子 风化硝(各一钱)

  上为末,蜜丸噙化。或用诃子、百药煎、荆芥穗、蜜丸噙化。

  治嗽最要分肺虚肺实。若肺虚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以补之;若肺实有火邪,宜黄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类以泻之。

  东垣曰: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骤用之,恐闭住其邪气,必先发散之,而后用之可也。

  治嗽用呵子,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剂。杏仁散肺气风热,然肺实有热因于寒者为宜。桑白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用之多者当戒。或用马兜铃,以其去肺热补肺也。多用生姜,以其辛能发散也。栝蒌子甘,能补肺润肺降气,胸中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

  琼玉膏

  (丹溪) 治虚劳、干咳嗽。

  人参(十二两) 沉香 琥珀(各五钱) 白砂蜜(五斤,煎沸去沫) 白茯苓(去皮净者,二十五两) 生地黄(去芦净者,十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大忌铁器)

  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味,其功效异于世传之方。

  上以人参、茯苓、沉香、琥珀俱为细末,先将地黄汁与白砂蜜搅匀,用密绢滤去细渣,入药末搅匀,入好瓷瓶或银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蜡纸数重包扎瓶口,浸没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锅内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盏调服。不饮酒人,白汤亦可。……。

  九仙散

  (局方) 治一切咳嗽、久嗽,乃击其惰归之药也。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阿胶(炒成珠) 五味子(各一钱) 乌梅(一个) 贝母(五分) 罂粟壳(去穣蒂盖,蜜炙,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三拗汤

  (局方) 治风寒咳嗽喘急。

  麻黄(不去根节) 甘草(生用) 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细,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痰清乃止。

  温肺汤

  (局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吐痰。

  半夏(泡) 陈皮(去白) 五味子 干姜(泡) 桂心(各五分) 杏仁(去皮,炒研,五分) 北细辛 阿胶(炒成珠)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愚按: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时,触冒寒邪而未郁热者,极效。如久嗽郁热者,切不可用。

  杏苏饮

  (局方) 治上气喘嗽,面目浮肿。

  紫苏叶(七分) 五味子 大腹皮(酒洗净) 乌梅肉 杏仁泥(各五分) 陈皮(去白) 桔梗 麻黄(去根节)

  柔白皮(蜜炙) 阿胶珠(各二分半) 紫菀茸(三分半)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治咳嗽,去痰代病根之药也,除阴虚血虚火盛干咳嗽者勿用。如血虚有痰者,本方合四物汤,加五味子、麦门冬、栝蒌仁之类。如伤风邪咳嗽,本方加南星、枳壳、防风、荆芥、前胡、细辛、旋复花之类。如伤寒邪咳嗽,本方加麻黄、杏仁、桔梗、干姜、桂枝之类。如伤热邪咳嗽,本方加黄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类。

  如先伤风寒郁热,久嗽不已,欲成劳者,本方加知母、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麦二门冬、马兜铃、当归、生地黄之类。如伤风寒,喘嗽并作,本方加麻黄、杏仁、防风、荆芥、枳壳、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苏之类。如咳嗽声嘶,引两胁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草龙胆、黄芩、竹茹之类。如年久喘嗽,遇风寒则发作者,本方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类。不问风寒郁热,劳嗽久嗽,曾先服麻黄、杏仁、防风等药,病虽退减而病根未除者,本方加粟壳、乌梅、阿胶、五味子、栝蒌仁之类,可一服而愈。凡诸嗽,须分气虚、气实、新、久用药。如新咳嗽挟虚者,可用人参;风寒邪甚者,则不可用;如久嗽已郁热者,切不可用人参,反增喘满嗽剧。如肺虚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马兜铃之类以补之。若肺实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黄芩、天花粉、杏仁、枳壳、桔梗之类以泻之。

  (祖传方)

  润肺除嗽饮

   治远年咳嗽如神。

  人参 杏仁 生甘草 薄荷(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款冬花 紫菀茸 麻黄 陈皮(去白) 石膏( ) 桔梗半夏 桑白皮(蜜炙) 枳壳(麸炒) 乌梅 粟壳(去穣,蜜炙,各等分)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三圣丹

   治久嗽极效。

  天南星(泡制,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甘草(生用,五钱)

  先以星、夏二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 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别取淡竹沥一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拌匀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十数次,待竹沥尽为度,研为极细末,用白沙蜜调如饧,每临卧,抄一匙于口内噙化下,再用竹沥漱口咽之。

  卷之二

  哮喘

  论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外有阴虚发喘,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又有气虚发喘,而短气不能以接续者。是故知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若夫损不足而益有余者,医杀之耳,学人不可不详辨焉。

  脉法

  喘急,脉滑而浮者生,涩而数者死。

  脉宜浮迟,不宜急数。

  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而喘者。

  哮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谨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

  昔叶都督患此证,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气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阴虚痰喘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一云: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气补阴。白芍药须以酒浸,日干,忌火。

  气虚发喘,以参、 补之而愈。

  凡人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盛故也,宜温劫之。劫药用椒目五、七钱,研为极细末,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方见痰门。)

  一方

   用导痰汤合千缗汤服。

  一方

   用莱菔子二两蒸熟,皂角五钱烧存性,栝蒌仁、海粉、南星(用白矾一钱半,研细入水,浸一宿,曝干,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噙化。一方无南星、栝蒌、海粉。)

  一方

   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蒌、半夏、香附、橘红、莱菔子、青黛、皂角为末,神曲糊丸,姜汤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胶,须分虚实。若久病发喘,必是肺虚,故用阿胶、人参、五味子之类补之。若新病肺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葶苈子、麻黄、杏仁之类泻之。(东垣曰:久嗽郁热在肺,不用人参;新病未成郁热者,用人参。未知孰是。)

  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汤以泻气。

  三拗汤

   治肺感风寒,喘急不已。(方见咳嗽门。)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条)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河间) 治肺壅胀,胸膈满闷,上气喘急,身体面目浮肿等证。

  葶苈子(不拘多少,炒黄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上以水三盏,大枣十枚,煎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温服之。

  葶苈散

  (济生) 治过食煎 ,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甜葶苈子(炒) 桔梗(去芦) 栝蒌子 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蜜炙)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泻白散

   治大人小儿,风寒伤肺,喘急咳嗽。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生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荆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黄、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祖传方)

  治远年喘急。

  桑木内蠹虫粪(炒,一升) 莱菔子(炒,半升) 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 甘草(生,二两)

  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又方

   治哮喘,用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永绝病根,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