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摘粹
医学摘粹
杂证要法 表证类
感寒
感寒者,触受风寒也。四时俱有感寒之证,脉浮或紧,头痛发热无汗,或恶寒,或咳嗽不禁,即伤寒之浅者。以桑防汤主之。此时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桑防汤桑叶(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白芍(三钱) 杏仁(三钱) 生姜(三钱片) 桔梗(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覆衣取微汗。
杂证要法 表证类
伤风
伤风者,中虚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经素有湿气,一旦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鼻流清涕,时出嚏喷,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从口鼻出,肺尚无伤,若不出即肺伤而死矣。勿以病浅而忽之也。以紫苏姜苓汤主之。
紫苏姜苓汤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橘皮(三钱) 砂仁(二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杂证要法 表证类
温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盖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倘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火旺水亏,津液被伤,及至春夏受感,而温热之病作矣。其证与伤寒不同,伤寒初病,外虽受邪,而内本无热。温病初起,即内外俱热,其头痛发热自汗,颇类伤寒,但伤寒必传阳明而始作渴,温病初起而即发热作渴,口燥心烦,且脉动数,不恶寒,反恶热,午后热益甚,与伤寒颇异。如邪在六经之表,并未入腑入脏者,法宜清解以防风解温汤,随证加减主之。但咳身不甚热者,以桑杏甘桔汤主之。如方入阳明之经,肺热津枯,法宜清热生津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已入阳明之府,肠胃燥结,法宜泄热滋阴者,以大承气汤加味主之。
防风解温汤防风(三钱) 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三杯,煎八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治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桑杏甘桔汤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二钱) 紫菀(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制) 茯苓(三钱) 水煎服。治温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参白虎汤石膏(四钱) 知母(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但取微汗。
治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者。
大承气加味汤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二钱炒) 浓朴(二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如肠胃未至燥结,第用滋阴法,不用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结已甚,即三五日内,亦可急下。
杂证要法 表证类
暑证
暑气之中人也,每乘虚而入。人当盛暑之时,往往热郁于内,元气先伤。及偶被外邪束闭,而内热不宣,气愈耗而津愈伤,则热病作矣。其证发热恶寒,口渴心烦,面赤齿燥,小水赤,脉洪而虚,纯属表里俱热之证。如舌白口渴无汗,邪在气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无汗,邪在血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脉虚大而芤,热在气分而表虚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热在血分而表虚者,以加减生脉散主之。如入阳明,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滑,渴欲饮水,得水反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水结在胸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如入阳明,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如入阳明,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以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此专治暑热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泻者,仍属寒证,应以霍乱之法治之。如暑月伤寒,而内本无热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防翘桑杏汤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 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豆豉(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以鲜芦根汤煎服,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不解,再作服。呕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连翘(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
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 白芍(二钱) 服法如前。
人参白虎汤石膏(五钱研)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减生脉散方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一钱) 生地(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陷胸加枳实汤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方半夏(五钱)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小承气汤大黄(三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 表证类
湿证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湿气浸淫,弥漫于周身,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之病作矣。湿凌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浸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处不疼,而关窍骨节尤甚。其水盛者,淫 而为湿寒。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俾表里双泄,其病自除矣。如湿寒日晡烦疼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如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如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以三仁汤主之。如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热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满尿涩,木郁而生下热,法宜利水以泄湿热者,以苓甘栀子茵陈汤主之。
茵陈五苓散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如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再加紫苏,以发其汗。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白术(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附子汤甘草(二钱炙) 附子(二钱炮) 白术(二钱) 桂枝(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二钱) 杏仁(三钱) 薏仁(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三仁汤杏仁(三钱) 白蔻仁(二钱) 生薏仁(三钱) 滑石(三钱) 竹叶(一钱) 桑叶(三钱) 白通草(二钱) 半夏(二钱) 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如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茵陈(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杂证要法 表证类
燥证
燥病者,感秋气而得之也。其证或发热,或咳嗽,或清窍不利,或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
如初起右脉数大,燥伤手太阴气分者,以桑杏汤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饮主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以沙参、麦冬汤主之。如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以翘荷汤主之。如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汤主之。
桑杏汤桑叶(二钱) 杏仁(三钱) 沙参(三钱) 贝母(二钱) 香豉(二钱) 栀皮(一钱)
梨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桑菊饮杏仁(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桑叶(三钱) 菊花(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苇根(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次。热甚加元参,热在血分,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生地、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加天花粉。
沙参麦冬汤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甘草(一钱) 桑叶(二钱) 麦冬(三钱) 扁豆(二钱生) 花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久热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钱。
翘荷汤薄荷(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黑栀皮(二钱)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剂。
清燥救肺汤石膏(三钱) 甘草(一钱) 桑叶(三钱) 人参(一钱) 银杏仁(二钱) 胡麻仁(二钱炒研) 阿胶(二钱) 麦冬(三钱不去心) 枇杷叶(二钱炙去毛) 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 表证类
瘟疫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疠气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胸满或渴,乡里传染,人人相同。盖人与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气不正,而人气感之则病生焉。然六气均能致病,惟寒温之气居多。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而病在营,寒伤营而病在卫,阳盛必传阳明而为热,阴盛必传太阴而为寒。温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气使之然也。如温疫在太阳经,发热头痛项强者,以防风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目痛鼻干,呕吐泄利者,以葛根汤,葛根芍药汤,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内实者,以大小柴胡汤加味主之。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者,以防风地黄汤主之。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者,以防风天冬汤主之。如入厥阴经,烦满发斑者,以防风当归汤主之。如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主之。如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以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芩、连主之。如寒疫在太阳经,头痛发热恶寒者,以紫苏汤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以紫苏地黄汤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以苏桂姜辛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呕吐泄利者,以苏叶、葛根、升麻汤,苏叶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胸胁痞满泄利者,以黄芩汤主之。胸胁痞满呕吐者,以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内实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太阴腹满者,以苓参浓朴汤主之。
腹痛者,以苓参椒附汤主之。呕吐者,以参苓半夏汤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汤主之。如传入少阴,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厥阴,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主之。发热消渴者,以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主之。
防风汤防风(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温疫太阳经,发热头痛者。
白虎加元麦汤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