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卷三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品,如槟榔、枳实、浓朴、大黄之属。所谓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缠绵难愈,或呕逆不食,而成败症者,比比皆是。予为此症,仔细揣摩不舍置,忽见烛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于肠间而为痢?良由积热在中,或为外感风寒所闭,或为饮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气不得舒伸,逼迫于下,里急而后重也。医者不察,更用槟榔等药下坠之,则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时,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茶、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制药普送,效者极多。惟于腹中胀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朴黄丸下之若日久脾虚,食少痢多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黄连、木香清而补之。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提之。若邪热秽气,塞于胃脘,呕逆不食者,开噤散启之。若久痢变为虚寒,四肢厥冷,脉微细,饮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汤加桂温之。夫久痢必伤肾,不为温暖元阳,误事者众矣,可不谨欤!
卷三 痢疾
治痢散
专治痢疾初起之时,不论赤白皆效。
葛根 苦参(酒炒) 陈皮 陈松萝茶(各一斤) 赤芍(酒炒) 麦芽(炒) 山楂(炒,各十二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小儿减半。忌荤腥、面食、煎炒、闭气、发气诸物。本方加川连四两,尤效。
卷三 痢疾
朴黄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陈皮 浓朴(姜汁炒,各十二两) 大黄(酒蒸,一斤四两) 广木香(四两荷叶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下,小儿一钱。
五味异功散
(即六君子汤除半夏。见类中门。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痢疾
开噤散
治呕逆食不入,书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黄连。痢而不食,则气益虚人参 川黄连(姜水炒,各五分) 石菖蒲(不见铁,七分) 丹参(三钱) 石莲子(去壳,即建莲中有黑壳者) 茯苓 陈皮 陈米(一撮) 冬瓜仁(去壳,一钱五分) 荷叶蒂(二个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门。
卷三
泄泻
书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湿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泻肠垢,湿热也。溺清、口和、下泻清谷,湿寒也。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食少、便频、面色 白,脾虚也。
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肾虚也。治泻,神术散主之。寒热食积,随症加药。脾虚者,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加减七神丸。凡治泻,须利小便,然有食积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积既消,然后利之斯为合法。
神术散
(见类中)
燥湿理脾,消积滞,为止泻之良药。湿热,加连翘;湿寒加炮姜、木
香砂六君子汤
(见类中)
治脾虚作泻。挟寒者,加姜、桂,甚加附子。
卷三 泄泻
加味七神丸
止肾泻如神。
肉豆蔻(面裹煨) 吴茱萸(去梗、汤泡七次) 广木香(各一两) 补骨脂(盐酒炒,二两) 白术(陈土炒,四两) 茯苓(蒸,二两) 车前子(去壳,蒸,二两大枣煎汤迭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卷三
疟疾
疟者,暴疟之状,因形而得名也。经曰:阴阳相搏而疟作矣,阴搏阳而为寒,阳搏阴而为热。如二人交争,此胜则彼负,彼胜则此负,阴阳互相胜负,故寒热并作也。善治疟者,调其阴阳,平其争胜,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药得宜,应手可愈。大法,疟症初起,香苏散散之,随用加减小柴胡汤和之。二三发后,止疟丹截之。久疟脾虚,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举之,元气即回,疟症自止。书云:一日一发者,其病浅,两日一发者其病深,三日一发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热往来,总在少阳,久而不愈,总不离乎脾胃,盖胃虚亦恶寒,脾虚亦发热也,疏理少阳,扶助脾胃,治疟无余蕴矣。
香苏散
(见伤寒太阳证。
卷三 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治疟症之通剂,须按加减法主之。
柴胡 秦艽 赤芍(各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生姜一片,桑枝二钱,水煎服。
热多者,加黄芩一钱;寒多者,加黑姜五分;口渴甚者加知母一钱,贝母一钱五分;呕恶,加半夏、茯苓各一钱,砂仁七分,生姜二片;汗少者加荆芥一钱,川芎五钱;汗多者,去秦艽,减柴胡一半,加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饮食停滞,胸膈饱闷,加麦芽、神曲、山楂、浓朴各一钱;如欲止之,加白蔻仁八分,鳖甲(醋炙)二钱,更另用止疟丹一、二丸截之,神效;若体虚气弱,加人参、黄 、白术各二钱当归、茯苓各一钱;久病成疟母,加白术一钱,木香、枳实各五分,鳖甲二钱。
卷三 疟疾
止疟丹
治疟症二、三发后,以此止之,应手取效。
常山(火酒炒) 草果仁(去壳) 半夏曲(姜汁炒) 香附米(酒炒) 青皮(去穣醋炒,各四两) 真六神曲(十二两为末,用米饮煮糊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轻者一丸,重者二丸,红枣五、六枚,煎汤化下,清晨面东空腹服。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俱见类中。
疟久变虚,宜用前二方主之,但真虚者多挟寒,须用肉桂、附子、炮姜、砂仁之类,温
卷三
论水肿鼓胀
问曰: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然水肿亦有兼胀者,胀亦有兼水者,须按其先后多寡而治之,今分为两门,
卷三
水肿
水肿症,有表里、寒热、肾胃之分,大抵四肢肿,腹不肿者,表也。四肢肿,腹亦肿者,里也。烦渴口燥,溺赤便闭,饮食喜凉,此属阳明,热也。不烦渴,大便自调,饮食喜热,此属阴水,寒也。先喘而后肿者,肾经聚水也。先肿而后喘,或但肿而不喘者,胃经蓄水也。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然胃病而关亦自闭矣。治胃者,五加皮饮加减主之。治肾者,肾气丸加减主之。或问:书云:先喘后肿,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虽肺病其本在肾,经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专属肺经受邪,内伤致喘,未有不由于肾者,治者详之。
卷三 水肿
五皮饮
治胃经聚水,乃通用之剂,华佗《中藏经》之方也。累用累验。
大腹皮(黑豆汁洗) 茯苓皮 陈皮 桑白皮(各一钱五分) 生姜皮(八分水煎服。
仲景云:腰以上肿,宜发汗,加紫苏、秦艽、荆芥、防风。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泽泻、车前子、萆 、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黄、葶苈。腹中胀满,加卜子、浓朴、陈皮、麦芽、山楂。体虚者,加白术、人参、茯苓。审是阴水,加附子、干姜、肉桂;审是阳水,加连翘、黄柏、黄芩。挟痰者,加半夏、生姜。既消之后,宜用理中汤健脾实胃,或以金匮丸温暖命门,或以六味加牛膝、车前,滋肾水,清余热,庶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水肿
金匮肾气丸
治肾经聚水,小便不利,腹胀肢肿,或痰喘气急,渐成水蛊,其效如神。然肾经聚水,亦有阴阳之分,不可不辨也。经云:阴无阳,无以生;阳无阴,无以化经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假如肾经阳虚,阴无以生,真火不能制水者,宜用此丸。假如肾经阴虚,阳无以化,真阴不能化气者,宜用本方去附、桂主之。东垣云:土在雨中化为泥,阴水之象也。河间云:夏热之甚,庶土蒸溽,阳水之象也。
知斯意者,可以治水矣。
大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山萸肉 丹皮 泽泻 车前子 牛膝(各二两) 茯苓(六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虚寒甚者倍之)
用五加皮八两,煮水一大碗,滤去渣,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开水下四钱。
前症若属阴虚,本方去桂附,盖文蛤、牡蛎各二两;湿热甚者,加黄柏五钱,不用五加皮,以萆 八两熬汁代之。
论血分水分妇人经水先断,后发肿者,名曰血分,通经丸主之。先发水肿,然后经断者,名曰水分五加皮饮送下通经丸主之。
卷三 水肿
通经丸
当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牛膝 五灵脂(各一两) 红花 桃红(各五钱) 香附(二两琥珀(七钱五分)
苏木屑二两,煎酒,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酒下。体虚者,用理中汤送下;若血寒,加肉桂五钱。
卷三
鼓胀
或问:方书有鼓胀、蛊胀之别,何也?答曰:鼓者,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蛊者,中实有物,非虫即血也。中空无物,填实则消,经所谓塞因塞用是已。中实有物,消之则平,经所谓坚者削之是已。然胀满有寒、热、虚、实,浅深部位之不同,若不细辨,何由取效。假如溺赤,便闭,脉数有力,色紫黑,气粗厉,口渴饮冷,唇焦,舌燥,多属于热。假如溺清便溏,脉细无力,色 白,气短促,喜饮热汤,舌润,口和,多属于寒。又如腹胀,按之不痛,或时胀时减者,为虚;按之愈痛,腹胀不减者,为实。凡胀满,饮食如常者,其病浅;饮食减少者,其病深。且胀有部分,纵是通腹胀满,亦必有胀甚之部,与病先起处,即可知属何脏腑,而用药必以之为主。东坦治胀满,不外枳术、补中二方,出入加减,寒热攻补,随症施治。予因制和中丸普送,效者甚多,有力者,当修合以济贫乏。又气虚中满宜用白术丸,而以六君子汤佐之,中空无物,不用枳实,恐伤气也。
卷三 鼓胀
枳术丸
除胀消食。
枳实(一两,面炒) 白术(二两,陈土炒)
共为末,荷叶包烂饭煨透,杵和为丸。每服二钱,开水下。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鼓胀
和中丸
白术(陈土炒,四两) 扁豆(炒,三两) 茯苓(一两五钱) 枳实(面炒,二两) 陈皮(三两) 神曲(炒黑) 麦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二两) 砂仁(一两五钱) 半夏(姜汁炒,一两) 丹参(酒蒸,二两) 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三两荷叶一枚,煎水迭为丸。每日上午、下午开水下二钱。
此方不寒不热,和平之治法也。若寒气盛,加干姜、吴萸、肉桂。若湿热盛,加黄连、连翘。若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下之,随用本方渐磨之。若兼瘀血,加浓朴、赤芍。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吞服此丸,或以补中益气汤送下,此医门之秘法,不可不讲。
卷三 鼓胀
白术丸
治气虚中满。
白术 茯苓 陈皮(各二两) 砂仁 神曲(各一两五钱) 五谷虫(四两用荷叶、老米,煎水,迭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卷三 鼓胀
三黄枳术丸
治热食所伤,肚腹胀痛,并湿热胀满,大便闭结者。
黄芩(酒炒,一两) 黄连(酒炒,四钱) 大黄(酒蒸,七钱五分) 神曲(炒) 枳实(面炒) 白术(陈土炒) 陈皮(各五钱荷叶煎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五分,或二、三钱,量人虚实用。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卷三
积聚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治积聚者,当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积聚日久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住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导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此先补后攻之法也。初治,太无神功散主之;中治,和中丸主之;末治,理中汤主之。予尝以此三法,互相为用,往往有功。
卷三 积聚
太无神功散
治痞积,不拘气血饮食,虫积痰水,皆效。
地 蓄 瞿麦穗 大麦芽(各五钱) 神曲(二钱五分) 沉香 木香(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钱) 大黄(酒蒸,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灯心、竹叶煎汤,及无灰酒调服。女以灯心、红花、当归煎汤,及无灰酒送下。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室一月。药须黄昏服,勿食晚饭,大小便见恶
和中丸
(见鼓胀)
书云: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
肺之积,在右胁下,名曰息贲,加白蔻仁、桑白皮、郁金。心之积,起脐上,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加石菖蒲、浓朴、红花、莪术。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名曰痞气,加浓朴。肾之积,在脐下,发于小腹,上冲心而痛,名曰奔豚,别用奔豚丸主之。热积,加黄连、黄芩。寒积,加肉桂、干姜、附子。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半夏。水积,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积,加桃仁、红花、干漆。肉积,加阿魏、山楂。
卷三 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