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在易


  卷五 肿症

  肝火胁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其脉当弦急数实,其口当酸,其痛必甚,或烦渴二便不通。”龙荟丸方龙胆草 当归(并酒洗)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酒洗,八钱)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小豆大,姜汤下二、三十丸。

  栝蒌汤 治左胁痛。

  大栝蒌一只,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水煎服。

  盖柴胡、龙荟、青黛、龙胆之类,苦寒益资其燥,而栝蒌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故奏效捷也。

  卷五 肿症

  息积

  《内经》云:“病胁下满气息,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夫消息者,阴阳之更事也。今气聚于胁下,息而不消,则积而不散,故满逆而为病。然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气而已,治宜导引服药,药不可独治,盖导引能行积气,药力亦藉导引而行故也”。

  推气散 治右胁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三钱) 炙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 桂心 陈皮(半两,炒) 高良姜(一两) 大腹皮(五钱) 甘草(一分) 吴茱萸(三分每服三钱 水煎,日二服。

  白术丸白术(陈土炒) 枳实(麸炒) 桂心(各一两半) 人参 陈皮 炙草 桔梗(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胁痛,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多痰积,然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是也。

  枳壳煮散枳壳(四两先煮)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泾云:悲哀烦恼,肝气致郁,枳壳能通三焦之气,故以为君。肝欲散,故用细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之。其用防、葛者,悲则气敛,借风药以张之也。

  卷五 肿症

  痰饮

  二陈汤 治痰饮及诸般咳嗽之通剂。

  茯苓(四钱) 半夏(二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加生姜四片,枣三枚,水煎服(钱数新定。

  滚痰丸 治老痰顽痰变生诸种怪病。

  青礞石(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两,以盐泥封固 红,取出研飞净三两) 大枣(酒蒸八两) 黄芩(酒洗,各八两) 沉香(一两水泛为丸,每服一钱五分,仰卧而勿行动,二时许方行动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塞,乃药与病相拒,少顷自愈。

  桂苓甘术汤 治痰饮头晕,欲呕,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水煎服(钱数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 治肾虚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黄(四两) 山茱肉 怀山药(各二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一两半) 附子(泡) 肉桂(各五钱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以美膳压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无所附,故厥而上行。”桂附与火同气,而其气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从肾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并焉,得水则炽,得火则熄,则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剂欤。

  神仙坠痰丸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皂角(酥炙) 白术(生各一两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十枣汤(见《伤寒论》礞石滚痰(见上)

  青礞石丸(攻) 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瓦罐, 黄色) 茯苓 天南星(慢火煨制) 黄芩(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洗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一方有枳实,倍礞石。

  竹沥丸半夏 陈皮 白术 茯苓 大黄 黄芩 人参 炙草 青礞石(制法同前方,各一两) 沉香(五钱)

  末之,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临卧姜汤下。

  按:沉香似宜于临制时入之,久晒恐泄香味。

  半夏丸(消)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 皂荚(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炙干为末,蜜为丸如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导痰丸(消) 二陈汤 六君子汤(和) 此条宜香炒六君子汤 济生肾气丸(补) 桂苓甘术汤沉香茯苓丸(温) 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沉香(一两) 茯苓 半夏 人参 丁香(各二两) 甘草 陈皮 槟榔 肉豆蔻(煨,各五钱蜜丸(姜汤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茅山苍术(一斤,去皮为末) 生芝麻(半两,水淘净,研滤取末) 大枣(十五枚,煮烂,去皮核,研)

  三味拌和,乘热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服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进山栀散一服不燥矣山栀干为末,沸汤点服。

  许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而愈。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则饮酒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吐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 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大戟、甘遂,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宽,数日复作。夫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料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呕不吐,胸膈宽,饮痰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予初用茅术,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为之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转,亦消息之法。”二陈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汤(清王节斋化痰丸(润) 治郁痰老痰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 酒芩 栝蒌仁 橘红 海石粉(各一两半) 香附(盐水炒) 芒硝 桔梗 连翘(各五钱) 青黛(二钱炼蜜入生姜汁少许和丸,细嚼一丸,清汤下。

  卷五 肿症

  痢疾

  芍药汤 治赤白痢,里急后重(初起三日内用之。

  芍药(三钱) 当归 黄芩 黄连 枳壳 槟榔 甘草(各一钱) 木香 肉桂(各五分水煎服,或以肉桂换干姜。此时医通用之方,大意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颇为合法。然肉桂宜换干姜,痢初起宜加大黄。

  真人养脏汤 治泻痢久病,脱肛,完谷不化等症。

  诃子(煨,一钱五分) 罂粟壳(蜜炙,三钱) 肉豆蔻(煨,五分) 当归 白术(炒) 酒白芍(各六分) 木香(二钱四分) 肉桂(八分,去皮) 生甘草(一钱八分水煎服。

  脏寒甚,加附子一钱五分。此方妙在木香之多,则涩而不郁。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葛根(四钱) 黄芩 黄连(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服,日二服,夜一服。此方治伤寒协热下利而喘者,借用治下痢及热泻如神。

  理中汤(见心腹痛香连丸黄连(六两) 木香(一两上二味共为末,水泛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米汤送下。

  桃花汤 治少阴下利。

  赤石脂(一两六钱,留六钱研末) 干姜(一钱) 粳米(五钱作一服,水煎,调入石脂末服,日夜作三服。病在肾,肾为先天之本,天惟石可以补之,仲景此方独具女娲手段。

  当归四逆汤(见腹痛) 仓廪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米三钱。见瘟疫) 小柴胡汤(见疟疾) 大承气汤(奇恒并用羊脂煎(《千金》) 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 白蜡(二棋子大) 黄连(末,一升,酢(取稠,) 蜜(炙,七合煎取五合) 乌梅肉(二两) 乱发灰(洗去垢腻,烧末一升上七味,合纳沙锅中,汤上煎之,搅可丸饮用,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张石顽曰: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专取滑利以通虚中留滞也。其后且有羊脂阿胶蜜蜡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经》补中寓泻之意。

  卷五 肿症

  泄泻

  胃苓汤 治诸泻及腹痛肿胀等证。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苍术 浓朴 陈皮(各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名脾肾泻。又通治久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汤泡,一两以大枣八十一粒,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黄连 乌梅肉(各三两) 干姜 附子(炮,各一两五钱炼蜜丸,每服三钱,米汤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千金温脾汤 治积久热痢赤白。

  大黄(四钱) 人参 甘草(各二钱) 熟附子(一钱) 炮干姜(二钱水煎温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钱,倍人参、姜、附,减大黄一钱。

  《灵枢》云:“中热消脾,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热,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胀,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张石顽注云:世医治病,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设病中热消脾,而见悬心善饥,洵为热症无疑,然必审其脐以上皮热,方是胃中热气蕴隆。若出黄如糜,不但胃中有热,而肠中亦为热邪奔迫可知。倘脐以下皮寒,而见腹胀,有似乎实热固结,实为胃中虚寒之候,或见肠鸣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肠矣。盖热泄则肠垢黄赤,寒泄则溏清冷,此病机之最显著者,可以明辨。况有胀而泄利,此胀为胃寒阳气不布之胀,泄为肠热便垢之泄,复有消谷易饥,小腹胀痛之病,岂非胃中有热,肠中有寒之一验乎。若此种种,苟未明仲景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语至治也。

  乳豆丸(方详本论

  卷五

  秘结症

  脾约丸(一名麻仁丸浓朴(姜制) 枳实(面炒) 芍药(各八两) 大黄(蒸焙,一斤) 麻仁(别研,八两) 杏仁(去皮尖,炒,五两半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按:权量尺寸,古今不同,此方各家折和,不能合一。

  三承气汤(见《伤寒论》

  卷五 秘结症

  膈症反胃方

  左归饮(方见头痛) 此方加生地、当归,能滋阳明之阴,以去胃口伏邪之燥火,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三一承气汤(见瘟疫) 附子理中汤(即理中汤加附子真武汤 治少阴呕逆,腹痛溺短,及治一切水症。

  云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白术 附子(各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生姜之辛温以利气,气化则水行矣。时医疑生姜发汗,而以干姜代之,岂知干姜守而不走,大失此方之本旨。若再炮黑,或加肉桂,更为无知妄作矣。

  吴茱萸汤(见上头痛) (大、小)柴胡汤 五泻心汤(俱见《伤寒论》越鞠丸(丹溪) 治一切郁病。

  香附 苍术 抚芎 栀子 六神曲(各等分)或丸或煎随宜大半夏汤半夏(洗去涎,六钱) 人参(三钱) 白蜜(八钱水三杯半,和蜜扬二百四十遍,煎八分服。

  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参之力,可以徐徐斡旋于中,非参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隔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饮,古圣之经方,惟仲景能用之。

  不换金正气散 杨仁斋曰:“脾气虽强,肾气不足,故饮食下咽,大肠为之飧泄也,煎不换金正气散,吞下安肾丸。”苍术(泔浸) 陈皮(各二钱半) 浓朴(姜制,二钱) 甘草(蜜炙) 藿香(各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钱半上用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吞下安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