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评文


  卷十一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合八风虚实邪正 立秋二(玄委西南方) 秋分七(仓果西方) 立冬六(新洛西北方) 夏至九(上天南方) 招摇中央 冬至一(叶蛰北方) 立夏四(阴洛东南方) 春分三(仓门东方) 立春八(天留东北方)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在中宫之日无考张景岳以为四季土王之日以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考之张说不为无本第以八宫之日数推之殊觉未安)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大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

  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绝字只作极字解是热极而血沸者也)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为体重。此八风者。皆从其虚之乡来。

  乃能病患。(揣此文义似太一居八宫之口皆先立于中宫而后徙也)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

  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此篇之义即中风之病本也当与素问风论合看而三虚之义尤宜致思也后世真中类中刺刺不休终是明昧参半之论夫四时之气八方之动寒热燥湿皆谓之风而惟燥最厉则以三虚相搏故也内外之风皆生于燥静观者当会心不远耳)

  先叙所居之宫。次叙所占之变。继叙所主之病。愈拶愈切于身。行文节节有提有束。每节尾与次节有山断云连之势。

  一气贯注官止神行。文之极疏畅者。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

  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

  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

  必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

  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

  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 。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也。(腠下原有理字昧者妄增删之)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

  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小大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 针者。取法于布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

  取法于絮针。 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 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 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

  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 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体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形乐志苦。病生于脉。

  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咽即噎字喝者喘也)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

  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

  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故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以上俱见素问宣明五气论血气形志论两篇中)

  条列事类。以整饬出之是经文定律也。文境平正博大绝人攀跻。前三节自是题中正义形志。以下亦用针者。所必讲也。故类聚之。

  卷十二

  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之发也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日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也。卫气之行风府也。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早也。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

  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即其腑也。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

  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此论疟而映带风字是客笔)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

  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 义当同翕)

  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黄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然此一夫之论也。(此风之乘虚而入非天行之时病也与九宫八风篇义同在本篇仍是主中宾)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

  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

  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

  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

  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

  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 贱。民不病。天寒而风。 贵。民多病。

  此所谓候岁之风。HT 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后半篇所论诸风乃指时行之病与九宫八风篇不同读者详之)

  先以疟陪说入八风正义。后首详三虚三实。次备叙风邪伤人之情。条列风邪伤人之候。汪洋浩瀚文中钜观。此篇义凡三变。上截重在人气。中截天气人气并重。下截重在天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文境有烟云往来。乍阴乍阳之妙。

  卷十二

  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暝独视。安心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