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博议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内经云。太阳者三阳也。其气最尊。唯心君得主之。故心为阳中之太阳。要为元气之极浓。是以为经为父。而为十二经之纲维。人生于阳。阳气一丝未断不死。是以有取于纯阳。而要其所以为阳。即神明之气故也。其气高而在上。故六阳之气。皆从而上于头。自额颅巅顶。及后之风府。皆太阳也。其气本于少阴肾。又自太冲而上。总于督脉。而极于背之五行。故自顶脊及腰背膂。皆太阳也。其气浮而充满与卫气俱。经云。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唯其卫外。故主一身之充肤泽毛。凡为外之卫者。皆太阳也。主内而专精。故精则养神。主外而固密。故宜静。而躁则消亡。若此气稍有不精不密。则内外之病皆举矣。内之为病也。发寒热壅肿痿厥 痛。及为结隔。亢则如霹雳风雨。外之为病也。风寒袭之。

  为伤寒中风。其在经络部位受病。则头痛项强。肩背腰膂骨节疼痛。通身发寒热。伤寒畏寒。伤风畏风。寒则伤营。风则伤卫。其所以纳膀胱。而病不归膀胱者。以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表非其所事。唯日久而行其经尽。则有犯及膀胱。为渴而小便不利。是从其经之本也。乃伤寒诸家竞以脉浮为太阳膀胱病而绝不计太阳为何物。动指膀胱当之。而抑知膀胱固非病之所主也。

  卷之二 病能部

  气交外感病论

  四时六气。五运司天。是为三合。缘其三合。故为气交。气交则变而人应之。是以外感百病生焉。人在气交之中故也。四时六气之正。内经全不列证。其不列证者。以正六气。本五行四时之顺。阴阳升降之宜。果合气宜。何尝有病。

  其所以有病者。以其气之至。常有太过不及之差。或有加临乘除。主客胜负。以参合其间。则亦恒能变本气之用。而为太过不及之异。是运气司天。苟相值相加。斯不能无病也。若谓不关于人。则该年之生息凡物类之盛育衰耗。草木之发荣黄落。每年不同。此非其气交而变者乎。人在气交之中。岂无相感之故。盖外有所感。而内之所应。苟失其和。病于是乎作也。夫外之所感。本与内伤七情不同。内伤从素性偏僻。煎迫之有素。脏腑禀受。浓薄之不一而得。然由此而外感。原各有内气之应。非可止以外邪治之也。内经别有奇恒一门。以收内伤。其法虽与运气之外感霄壤。而观运气七篇。

  其病丛列。帝以条绪纷纭。复询岐伯。以致一之道。而岐伯答病机十九条以约之。其致病皆由岁气交加。外淫而甚。其中火热独多者。以二火司天故也。岐伯恐帝未得圆通。首戒以无失气宜。而继之以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盖谓有内证夹之。当更加之意。初不以外感之有余。印定后人眼目也。刘守真高明之士。亦复不察。而执以为脏腑内外百病。皆尽于此。衍为原病式一书。尽以有余属之火甚之症。十恒八九。特信寒凉攻泻之法。立方以误后人。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一书。专以汗吐下三法。从事峻剂法。以为邪祛正立。否则关门闭盗。后学不察。仍其偏说。由于不读内经。而未 奇恒之一门耳。夫人脏腑阴阳之气。有有余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盗乘其虚入劫衄其主。当是之时。攻盗乎。救主乎。

  若救主而用攻。杀其主而已矣。故要而论之。运气加临为病者。不越运气之有余不足。以补泻之。而必须内固其脏腑。

  脏腑之有余不足。而内为病者。纵有运气之感。仍当治以脏腑之内伤。而略祛其微邪。以靖内气。所谓养正则邪自去者此也。然则治外感之纯用攻者。要非为善法也。

  卷之二 病能部

  厥阴岁气病疏

  按厥阴本气。为风为木。在岁序为十一月。冬至一阳生之后。于时则两阴交尽于上。于气则风木升动于下。是以风木为本。厥阴为标。标属沉阴。本乃少阳。少阳方起于沉阴而未着。故不曰少阳。而曰厥阴。于时风木而未胜乎阴。而厥阴用事。是以凡厥阴时气。及岁气司天在泉所至。虽属风木。而标之所在。皆风木不足。阴寒有余。在人应之。外动于风。内感于肝。而恒起于阴。故其病在筋。所至为里急。阴乘木而木郁也。为支痛胁痛。阴乘本经络。而木不伸也。

  为缓戾。风动筋而筋转也。为呕泄。风木上达下克也。此皆所至而病也。然司天恒气。从六元天气司之。若己亥岁。虽厥阴司天。乃风气在上。厥阴下奉之。则风宣而动。风行地上。必脾土受克。势必病脾。是以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舌本强。食则呕。此时脾之部位经络。两为所乘。故病如是。至若胃膈如塞。腹胀。溏冷泄水闭瘕之反见者。则又风兼阴寒。阴寒动脾。而厥阴之标见也。然而风气在上。又中见少阳。则风与少阳摇动。当其淫胜。又必本肝先病。故耳鸣头眩。愦愦欲吐。 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风与热并。而摇动肝脾之间也。风木之动必兼寒热二者。是以寒热二症。亦出于肝也。若当不运不及。则恒从金气所化。而为摇动注恐。摇动者筋病。注恐者肝胆俱病。又其病为支废。且壅肿疮疡。木被金刑。清燥伤荣。而壅溪谷关节。故支废且壅肿疮疡也。然以在天之气。岂容尽克。于是有郁。郁与燥伤异。燥伤为乘所胜。郁则为内不伸。盖其气将发而伏也。惟伏而不发。则郁特甚。所以民病亦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症与风胜同。彼以木逆。此以木伏也。抑久而伏。必将上拒于鬲。故遂支两胁而鬲咽不通也。甚则耳鸣目眩。转不识人。善暴僵仆。不郁生火。而相煽于心肾之间。使神魂不守。而卒中暴厥也。故所谓郁者。非不及也。受制而莫之发。则怒而自相乘也。

  此其治必发而伸之乃快耳。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兼火与寒。诸暴强直。

  皆兼胜与郁。总之皆厥阴风木外淫之为也。内气不足。而与之逢合者有之。时气太过。而脏气不能御者有之。是以有主客之分治。客以急治。主以缓治。主胜逆。客胜缓。从此治六气之权衡也。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阴岁气病疏

  少阴君火。在正六气居卯辰之位。木方用事。火气方舒。而木出于阴。故君火之出为少阴。然君者帝也。出于显明卯位。所谓帝出乎震者是也。本候为木。主春用事。所以君火不用。其在司天。则当子午。午本南离。故为热化。居气为灼化。灼与热异。热则临之。灼则近之也。天之六元。火在上。少阴在下。火为本。少阴为标。亦本阳而标阴也。是以少阴所至。本标之间。心火与气相乘。或至而不足。或至而有余。凡为惊惑恶寒谵妄。又或悲妄衄蔑。皆火不足。而阴乘之。热收于内也。其为疡疹身热语笑。皆火有余。而自乘于心神。并及血脉也。若在戊癸火运。位戊午戊子。为天符。为赫曦。则火太过动为炎灼妄扰。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此亦君火自乘。而伤神魄血脉也。鼓行刑金。则金肺受邪。是以民病疟、少气喘咳、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盖肺气不行。木火交煽。而寒热争。故疟。壮火食气刑金。故少气喘咳。火逼血妄行。使阴阳两伤。故上嗌口鼻。下泄二阴。火急逼。故奔迫注下。火盛水涸而伤肾。故嗌燥耳聋。火炎上焦。故肩背热。皆金木足而不能救。以致伤及诸脏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皆心经及手心主所行之处。火盛为邪。而遍及本经也。又值二火司天。则心将自焚而神乱。故谵妄狂乱。以至喘咳息鸣。下甚者金水俱敝。而下元不归也。血溢血泄不已。阴伤尽矣。此太过之病也。若火不及。则火不能施化。少阴标病郁于经络。故于经所行之处皆病此。寒乃大行。阴邪入而营脉伤也。如郁冒蒙昧者。寒湿之气冒明也。心主言。故暴喑也。心为太阳。而主诸阳之气。今寒淫病。火则并纳于寒水。之生阳亦虚。

  故屈伸不能。髋髀如别也。然至寒淫所胜。则寒临于上。而内阳居中。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寒热更胜。是以痈疡呕血鼽衄腹痛。乃阳热中盛之症。心痛眩仆。面赤目黄。色 善噫。乃寒凌心火。逼热上炎之故。水火寒热交争。则神门脉绝。而心气灭矣。所谓郁者。火不外发。必将内盛。病为少气。疮疡壅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 。呕逆螈 。骨节痛。乃有动皆火。实蕴隆而外不得宣。故每见愤盈之症。伤于经及筋。故所过所动如此也。又若火奔迫则注下。与少阳搏则温疟。以至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黄则瞀闷懊 。善暴死。则伤阴之尽。自焚之患。并伤五内矣。此郁与火不足之异状也。病机曰。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诸热瞀闷。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此即火有余。火郁之症。诸痛 肿。疼酸惊骇。诸禁鼓栗。如丧神守。此即火不足。寒气内乘之病。要皆以火之有余。或郁与不足。受乘之至。故皆谓之属火也。刘守真见属火属热诸条。皆以有余释之。岂知病情者哉。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阴岁气病疏

  太阴当溽暑。六阳正盛。而曰太阴者。天道阴阳分治。时值夏至。干之六阳已极。而坤气见。故一阴生。一阴之所以生。赖坤之全体也。又其时溽暑烦蒸。地气溢满。能大雨时行而湿物。是以谓之湿土。湿土为坤之全气。而居于西南。

  故正位季夏。在司天则丑未主之。上为湿土。下为太阴。标本一同。唯湿之化乘于脾。故太阴所至。则湿重积。为不运。

  为积饮。痞隔蓄满中。霍乱吐呕为重。 肿。及其太过。则懦积并 。皆脾气壅而不运。土壅则必水。故其脏脾肾。其病腹满。四肢不举。脾主四肢。壅而不行。故不举也。是以土运太过之岁。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此水土相汨。湿甚灭火之证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螈胁下痛。土湿伤内。并伤于筋也。饮食中满食减。

  燥则易化。湿则不化也。至其变生得位。则腹满溏泄肠鸣。及下甚。三焦土满。湿火不扬。故内蕴而证如是也。此皆杂伤脾胃。然湿在中宫而已。至湿淫所胜。则微有异。为湿胜则湿之。浸淫所及。亦无不病。故病 肿骨痛阴痹。湿伤血也。腰膝头项痛时眩。浸淫之至。木令不行。气与火两壅也。大便难。前云溏。此云难。以肺气阻绝。不得治节大肠也。

  阴器不用。阴藏精而起亟。湿伤阴不能起亟。故不用也。饮不欲食。为胃有余。而浮火壅。咳唾则有血。为心火郁而刑肺。心如悬。则并伤心之阴矣。此伤肾之至。与肾始受邪微有别耳。若夫土之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风能胜湿。宜无飧泄霍乱。然土气为木所克制。风行其间。善行数变。则脾气有不及运者矣。筋骨繇复肌肉 善怒。风气专行而燥。脾之散精皆所不及。不及则并不能养肝。故善怒也。至夫土郁。则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土壅而陷下。气不得伸也。甚则心痛胁 呕吐土壅而逆上。气不得下也。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则上之郁也深矣。凡司天在泉。为主为客。观之有余不足。或淫或郁。而其理尽矣。病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夫肿满属太过与郁。则诚然矣。若痉一症。有出于少阴阴虚者。有起于阳明火劫者。今属太阴之湿壅而为痉。是太阳寒水所乘。与厥阴风木所胜。于丑未之岁。土不堪水与木之侵。故有是症。此特从运气言之。而要不可例少阴阳明之痉也。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阳岁气病疏

  相火当乎巳午。巳为五阳。午为六阳。此太阳之正候。所以主夏令者也。而曰少阳者。其时虽六阳出地。而未极乎上。故犹曰少阳。非以春生之少阳为少阳也。在司天则本于寅申。火长生于寅。而六阳极于申。此专以暑热从事者也。

  暑热为本。少阳为标。少阳所至。为嚏呕疮疡。惊躁瞀昧。暴病。喉痹耳鸣。呕涌暴注。 螈暴死。暑热所乘。必暴速。

  故其为病暴烈。亦以其为无阴也。若暑乘所胜。则与阳明胃为应。故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销铄。少腹痛。下沃赤白。夫热客于胃。上蒸于心。故烦心心痛。少阳标在胆。起目锐 。故目赤欲呕。呕酸者。胆亦热也。胃强故善饥。少阳脉入耳。故耳痛。阳明热浸淫水道。故溺赤。阳明当心部。又着入心。

  故使心惊而语妄。暴热销铄者。溽暑使然矣。少腹痛。下沃赤白者。二肠络为阳明太阳。故俱受暑也。若相火在下而不升。则必内乘三焦。而伤血分。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便血者。即今所谓时行痢也。血便有痢纯血与尿血之证。皆病在中下二焦。而内伤血分使然也。此所谓在泉也。大概热淫所胜。虽肺金受病。而胸中烦热。血干右 满。血泄溺色变。腹大满等症。实阳明三焦病。又不止血溢鼽嚏。皮肤痛寒热喘咳等为伤肺也。惟其暴速。故其病主掉眩惊骇。

  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而乘于土金水。则又体重 肿。痞饮病肩背胸中寒浮肿。是以病机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由是观之。诸腹胀大。声如鼓。火乘阳明也。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火乘少阳太阳也。诸呕吐酸。奔迫下注。火乘三焦也。盖相火外发。